秦岭一白说历史人物:第146期邵雍

标签:
历史文化佛学邵雍宋朝 |
分类: 一白写历史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阵阵稚嫩的读书声,透过私塾窗户飘向田野。和煦春风吹拂起桃红柳绿,仿佛为广阔天地更添丝丝灵动。
一群正在游玩的文人,纷纷驻足聆听清脆童音。他们一边听一边抚掌大笑:恭喜大哥的作品入选启蒙教材。
麻衣竹杖的灰发老者,凝视着远方而久久不语。他回头看着司马光等好友,清澈双目间流露出淡然笑意。
惭愧惭愧,我连个进士都没考过。
https://p4.itc.cn/images01/20210723/ce99cf602b3940ad92420701e812fe35.jpeg
1011年,北宋大中祥符四年。
邵古在书房里忙活着,一会整理书架上的典籍,一会拨弄琴弦倾听音色,浑然没注意到倚靠着房门的媳妇。
他的媳妇拖着大肚子,缓步走到桌前煮水泡茶。书墨清香混合着暖茶芬芳,在宽敞寒冷的书房内逐渐扩散。
邵古:你可得悠着点。
媳妇:听说你要做伊川人的老丈人。
邵古:什么意思?
媳妇:你不是自号伊川丈人吗?
邵古:哈哈,那你给咱生个姑娘呗。
媳妇:我偏要生个带把的。
邵古:哈哈,小子我也喜欢。
媳妇:让你当官都不去,能给儿子留点啥?
邵古:看!这不是有一屋子藏书嘛。
媳妇:哼,你们祖孙三代好好传承。
两口子相扶走出书房,庭院里已经落满一层积雪。墙角那株年甚久远的梅花树,正在凛冽寒风中含苞待放。
若不是媳妇即将临产,邵古肯定会搬出火盆桌凳,热炉暖茶驱散天地肃杀之气,静静品味梅花的炽烈脉动。
如果是儿子,叫邵雍好不好?
https://p3.itc.cn/images01/20210723/6d23c38caf644f4e9037adc37552e809.jpeg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宋真宗召开文化座谈会,向新科进士讲解读书心得。如果不是靠着龙椅加分,他在学霸面前只能当个学生。
皇帝谈经论道差点火候,说起实用主义却鞭辟入里,最高领导的外行瞎干预,让读书变成发家致富的工具。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宋真宗说完读书目标,恭祝台下儒生鲤鱼跃龙门。散会时忽然觉得眼前发黑,连忙聘请道派高人指点修行。
张君房本是进士出身,精通道教典籍和修炼法门,他被皇帝加封为著作佐郎,负责编修《大宋天宫宝藏》。
宋真宗读书求用,在澶州前线面对契丹畏惧退缩。粉饰太平强行封禅泰山,一举拉低秦皇汉武的威严气魄。
张君房读书求理,借助皇帝制造的机缘蓬勃爆发。他整理百卷《云笈七笺》,为《道藏》夯定坚实的地基。
一个特殊的时代,正在悄悄然酝酿着。
https://p1.itc.cn/images01/20210723/7fd871a9f5f546d8b528890702498aea.jpeg
邵雍闻不到时代气息,只对奶水的辨识度超高。
他在院子里跌跌撞撞,从四肢爬行逐渐两腿走路。有时摇摇晃晃走到墙角,冲着那株峥嵘的梅树呜哩哇啦。
老邵将儿子抱进书房,任由他胡乱翻书也不制止,看见儿子攥着笔杆子不撒手,高兴地说道:这是天性啊!
废话,你这房间还有其他东西吗?
老邵不在意媳妇嗔笑,开始制定儿子的学前计划表。邵家三代人的读书经验,稍作调整便落在邵雍的头上。
万丈苍穹中日月交替,画出一道道黑白相间的圆环。风霜雨雪里四季轮回,仿佛在高下之外镂刻平面圆圈。
墙角的寒梅花开花谢,看上去好像并没有多大变化。天地时光落在邵雍身上,饭量和阅读量明显逐年递增。
哎呀,这双鞋子又穿不上了。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723/fa45327c883a4adfa6b341d258857ee6.jpeg
四海升平,生命在孕育和陨灭之间交替。
杨延昭、寇准、王旦、宋真宗死了。
周敦颐、曾巩、苏颂、司马光出生了。
(见秦岭一白.各人物单篇)
宋仁宗继位以后,大宋王朝的经济指数再创新高,人人有钱赚自然百业兴旺,除过军备实力之外毫无槽点。
邵雍嗅到了时代气息,这是文人千古难遇的局面。家传学识激发起少年心性,他对灯发誓说要立志考状元。
雍少时,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
做生意倒腾一批货,数月之后就能算出是亏是赚。种地按照时节撒种施肥,通常只需半年便可以收米入仓。
读书相较而言略为尴尬,字句浸入心田可以提升境界,但想要靠此换取利润,没有人能够给出时间周期表。
受到宋真宗的鸡汤感化,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读书行业。金榜题名成为宣泄口,科考录取比例一年比一年低。
邵雍想要缩短时间周期,只能不断地提高时间利用率。他钻进堆满典籍的书房,像只书虫般日夜啃食运化。
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723/6f87f0d9e94e4f70a7d2eb5d01dbcaad.jpeg
有人念经念歪了,有人读书读偏了。
老邵看着儿子沉迷读书,担心那副小身板早晚吃不消。他想劝儿子暂缓学业,却找不到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邵雍在书籍海洋里遨游,逐渐遗忘科考功名的初心。字里行间闪现出的金光,让他在深奥义理中无法自拔。
冬天不生炉子,夏天不扇扇子,你好歹打打蚊子啊!
邵雍低着头不说话,母亲叹口气将饭菜放在书桌上。看着儿子如此发奋用功,做母亲的反而觉得有些心疼。
父母和儿女关系微妙,儿女没有主见便得父母操心,如果儿女过于有主见,做父母的又会觉得缺少存在感。
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
邵雍合上最后一本书,三代人的积累悉数装进脑海。他蓬头垢面走出书房,盯着墙角怒放的梅花怔怔发呆。
老邵两口子喜出望外,起锅烧油做好满满一桌饭菜。邵雍收拾完个人卫生,看见桌子上赫然摆着两个酒杯。
老邵:你熬出来了,也算是成人了。
小邵: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0723/46bdf0a316ef402691ca49fe3599ace4.jpeg
16岁的邵雍,背起行囊穷游天下。
读千卷书之后行万里路,用眼界激活脑海中的学识。时移世易的山川风貌,时时刻刻撞击的内心神识荡漾。
他在路上遇见各种奇葩,有些推着独轮车高呼老铁,有些躺在沟渠边摆造型,一群画师从不同的角度描摹。
有人靠搞怪筹集路费,有人用才华结交名流。
纷纷五代乱离间,一旦云开复见天。
草木百年新雨露,车书万里旧山川。
寻常巷陌犹籍绂,取次园亭亦管弦。
人老太平春未老,莺花无害日高眠。
同样一条沧桑古道,用心和用腿走的感受全然不同。邵雍避开边关军事哨所,从秦汉故都走到了唐宋新城。
高山大川岿然不动,河流改道重塑两岸地理形势。王朝在繁华和衰亡中交替,人情却似日升月落生生不息。
坚苦刻厉吸纳的学识,尽数泼洒在沿途山河城镇。邵雍的脑海心田空空荡荡,滋生出万籁俱寂的晶莹剔透。
他蓬头垢面地往回走,也推起独轮车过把老铁瘾,看见有人打赏几个铜板,邵雍大笑着交给车主:道在是矣。
久之,幡然来归,遂不复出。
https://p7.itc.cn/images01/20210723/d38bc368096d4d588261cb983e290ec0.jpeg
安贫,乐道。
老邵自己隐居不做官,丝毫不强求儿子参加科举。这对父子读书读过头了,跨入义理层面自动跳出功名圈。
乡里痴迷功名的后生,常年苦读却屡次押题失败。眼看投入回报不成正比,索性烧光课本宣扬读书无用论。
有人越读越心浮气躁,有人却能越读越平和深邃。邵雍跳过读书致富的大坑,还没有触发降维打击的机缘。
欲有一瓢乐,曾无二亩田。
母亲:你咋跟你爹一样。
邵雍:毕竟是亲生的嘛。
母亲:你知道村里人咋说吗?
邵雍:咋说的?
母亲:读书读傻了。
邵雍:要让他们懂我,我只能去种地了。
母亲:没有正式工作,到哪找媳妇啊。
邵雍:媳妇会有的,孙子也会有的。
母亲没等到儿子成家,满怀遗憾地离开这个世界。庭院积雪映照着白衣白烛,只有墙角的梅花在火红绽放。
邵雍诵读过千卷藏书,更用双脚丈量过万里河山。第一次面对至亲的死亡,毫无力量抵御内心的汹涌哀愁。
曾以为自己看懂道法,感悟到天地运行自有规则。然而真正置身于规则之下,才发现所谓的感悟脆弱浅薄。
19岁的邵雍,体会到感悟和参悟的差别。
https://p3.itc.cn/images01/20210723/5bacd1865fd6419ea98ae6abafb652bc.jpeg
居苏门山下,自炊以养其父,雍独筑室百源之上。
老邵爷俩搬家到共城,想借助新环境开展新生活。读书对于生命的最大意义,是从喜悦和痛苦中汲取力量。
生老病死永远是常态,不是所有人能做到没心没肺。透过死亡看懂时不我待,这才是绽放命精的最大动力。
任何事情值得做两遍,名家典籍更值得读无数遍。
一辆辆马车驶入苏门山,卸下书卷又急匆匆地离开。邵雍和父亲布置新书房,整日紧锁大门也没时间外出。
老邵爷俩的反常行为,引起共城县令的高度重视。李之才亲自带队前往考察,未经取证就要和邵雍做朋友。
李县令本是进士出身,兼任易学研究委员会主席。他师父的师父名叫陈抟,据说靠着打赌赢来华山开发权。
李之才摄共城令,闻雍好学,尝造其庐。
谓曰:子亦闻物理性命之学乎?
雍曰:幸受教。
乃事之才,受《河图》、《洛书》、宓羲八卦六十四卦图像。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再遇名师点化,邵雍独自完成前两项任务,在偶然和必然之间成为老李的得意门生。
散碎稀薄的个人感悟,经过正统传承的精华加持,犹如被投入火炉反复淬炼,逐渐凝结出参悟造化的神识。
整个过程,注定漫长而痛苦。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0723/90d1a4408fdd49b78b63be058ad74256.jpeg
急中生智,静极生慧。
邵雍静静坐在书房里,墙上贴满周易的卦象卦理。他强迫自己每天背十遍,结合师父的读书笔记丝丝寸进。
一年,两年,三年...,邵雍耗费近二十年时光,将天地运行规则搬进脑海,这是常人根本无法猜度的升华。
他从懵懂时期开始,几乎没有一天稍作停歇。先天聪慧外加后天读书刻苦,时至今日周身散发出圆融光色。
邵雍轻轻推开房门,望着青翠灵动的苏门山,这座曾经困死齐王的大山,同样孕育出修炼导气的孙登长啸。
为今日之山,是昔日之原。
为今日之原,是昔日之川。
山川尚如此,人事亦信然。
幸免红尘中,随风浪着鞭。
邵雍参透天道人理,万象渗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