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人教七年级1-10课材料题汇编

(2019-11-04 09:18:29)
分类: 历史试题

二、综合题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材料二: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首先称霸诸侯的是哪一诸侯国?除了“桓公”外,该时期称霸中原的霸主还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国逐渐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有什么重要影响?

【答案】1)齐国 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

2)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进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3)积极影响: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交融;消极影响: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

31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把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而租种土地的奴隶,变成农民。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求富国强兵,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1)材料一所反映的春秋以来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说说当时各国相继掀起变法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君书》

2)材料二中的“商君”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材料三:变法规定:“缪(lu)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捐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倾,益宅九亩…乃得人兵官之吏”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违法犯罪的人)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同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宗室贵戚多怨望。……后五月而秦孝公卒,……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3)概括材料三中的内容是什么?

4)材料三中能够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为什么?

5)请说出材料三中的有什么作用?

6)你认为材料三中出现“宗室贵戚多怨望……车裂商君”这种现象又与哪项措施有关?

7)请再写出一条商君有利于地主利益变法的措施?

材料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9)后来“商鞅”被这些守旧的贵族诬告“谋反”,被车裂而死,有人说他主持的这次变法失败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商鞅变法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发展封建经济,以求富国强兵。

2)秦孝公。

3)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4)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5)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维护统治秩序。

6)奖励军功触犯了贵族的利益。

7)商鞅变法内容中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

9)不同意,虽然商鞅死后被车裂,但新法尚存,我们判断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变法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商鞅虽死,但变法成功了。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之首。他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齐国逐渐强盛。他还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他成为中原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1)材料一中的人物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谁?

材料二: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的优越条件。

材料三: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依据材料二、三,归纳出材料一中的人物首先称霸的原因。

3)材料一中人物能首先称霸还在于他讲究称霸的政策与策略有哪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齐桓公。

2)齐国有渔盐之利,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富强。

3)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使齐国的威望大增;目的: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33发现历史的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生动的诠释了这一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统编人教七年级1-10课材料题汇编 

2)材料二“口”中地理位置最东的是哪个诸侯国?最南的是哪个诸侯国?

【答案】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越王勾践等

34.    材料一  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1)材料一体现了哪一制度?从材料看,被分封做诸侯的主要是什么人?这一制度施行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2)材料二,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状态?

3)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远古、夏商周和秦朝时期国家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分封制;周天子的子弟、亲属、功臣;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3)适应社会发展;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掌握了冶炼生铁的先进技术。铁器的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春秋后期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大为提高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2)结合材料二,我国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三春秋时期重要货币

晋国货币——齐国货币——楚国蚁鼻钱

3)请指出以上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结合。

2)手工业的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

3)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36.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左图) ”和“铁制农具 (右图) ”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战国时期文物。

统编人教七年级1-10课材料题汇编 

1)依据材料一,说明当时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生产力的进步导致原有的土地所有制不适应时代发展,对此,商鞅在变法中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2)“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  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也在全国范围普遍种植,“种一收千,其利甚大”。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劳动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农耕文明的灿烂余晖,使明清时期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牛耕;承认土地私有。

2)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4)生产技术的进步;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乱;劳动人口增长等(任答两点)。

恰当的经济政策;战乱;劳动人口增长等。

37

统编人教七年级1-10课材料题汇编   统编人教七年级1-10课材料题汇编     统编人教七年级1-10课材料题汇编

1)根据上面的图片,你能说出了解历史有哪些途径吗?你认为哪一种途径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为什么?

2)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有关,请你将下列成语前的字母填写在与之相对应的历史典故后的横线上。

A、毛遂自荐     B、卧薪尝胆     C、胡服骑射

秦国围困赵国都城,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共商联合抗秦大计。食客毛遂主动请缨,毛遂不负众望,说服楚国派兵解了赵国之围          

据《史记》记载,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座卧既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身穿窄袖短褂,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速,十分灵活,便向胡人学习。很快,赵国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之一。            

【答案】1)途径:文物、文字资料、遗址;文物、遗址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因为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文物、遗址是原始材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第一手资料没有掺杂个人观点。

2 ABC

38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已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中国历史》

材料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三  

统编人教七年级1-10课材料题汇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百家争鸣”各学派争论的共同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其言论中指出这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和核心思想。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答案】1)共同问题: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 

2)核心思想:;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制度变革,思想学术繁荣。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材料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材料三:初一某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会议商讨解决方法,但大家意见不统一,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钱。”

班长:“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请回答:(1)材料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观点?它体现了这个学派的什么核心思想?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写出两点。

3)材料三中劳动委员和班长的意见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学派的观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祖国传统文化。

【答案】1)儒家学派;仁

2)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诚实求学);要谦虚好学;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3)劳动委员:法家;班长:道家

4)自觉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有理,写出一点即可)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材料二: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成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材料三  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把因懒惰不务正业而致贫困的人及其妻子儿女收为奴隶,以此杜绝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丧失损耗)。

1)材料一中的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管仲相桓公”之后,桓公最后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内容,春秋时期,为什么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3)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效果最显著的变法是什么?

4)商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请归纳卫鞅变法包括哪些内容?这次变法有何历史作用?

5)你认为二位改革者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春秋时期;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2)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3)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4)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管理。

作用:使秦国经济得到展,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5)都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或都具有远见卓识的目光、或都有积极进取之心,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礼记》

材料二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三  廷尉李斯发表意见说:“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和同姓亲属很多,可是他们的后代逐渐疏远了,互相攻击,就像仇人一样,诸侯之间彼此征战,周天子也无法阻止。现在天下靠您的神灵之威获得统一,都划分成了郡县,对于皇子功臣,用公家的赋税重重赏赐,这样就很容易控制了。要让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这才是使天下安宁的好办法啊。设置诸侯没有好处。”

1)材料一的“汤”“武”分别指谁?他们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2)依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影响?

3)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反映的制度与材料二反映的制度有什么不同。这两个制度在目的方面有什么相同点?

【答案】1)“汤”指商汤,他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武”指周武王,他推翻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2)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材料三反映的是郡县制,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郡县制的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45春秋时期,随着战乱纷争局面的出现,社会的经济、政治等领域都发生了大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使用铁农具来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农具。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们已使用牛来耕地。

材料二: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的地位,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战国时期,强大的地方诸侯国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中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的描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何利弊。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

 

【答案】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利:战争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展,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在同周边的少数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等。弊:春秋战国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农业生产遭到破坏,人民生活受到影响。

4)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或社会转型时期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