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K-W-L 教学策略

(2013-08-19 06:51:24)
分类: 未来教育核心课程

K-W-L教学策略是Ogle1986年提出的一种简单易行的引导策略:概括了学习的三个步骤: 知道(know ) , 想知道的(want to know ) , 学到的( learned)。这种策略由三个问题组成:“关于这个主题我已知道了什么, 我想通过这次学习学到什么, 我学到了什么?”

当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先写下他们关于新知识已经了解 (Know)的知识点,以及他们想(Want)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写的内容展示出来。在进一步学习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写“K”中有错的内容,并回答他们在“W”中的问题。最后,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Learned)的内容写下并反思。

通常将K-W-L模式设计成工作表(work sheet)进行教学。如下图所示:

K-W-L 教学工作表

我已知道了什么

我想学到什么

我学到了什么


 

 

 

那么,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可以利用K-W-L策略引导学生产生他们自己的学习动机,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展K-W-L合适的情境,学生置身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扮演某个角色,解决某个难题,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去分析某个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然后回顾自己所得,进一步开展思维辨析。

另外,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也可以运用K-W-L表格,首先是“教学目的”,即这一节课能实现的目的。其次是“理由——为何要教这些内容?”第三是“知识回顾——学生已知了什么(K)?”第四是“预计——学生想要学什么(W),也就是你要实际教什么?”。在教学设计中还应有“反思”、“联系”和“评价”三个方面。“反思——学生从中能学到什么(L)?”“联系——与上、下节课有何关联,能否与日常生活或学生的知识背景产生联系?”“评价——对应于教学目的,学生在完成一个或几个任务中,来实现对该节课的理解与掌握”(实际上是课后作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