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在永安的文化人之咏永安诗词选

标签:
原创永安抗战文化卢前翁国梁罗丹 |
分类: 读书 |
1、朱剑芒(1890-1972年,江苏吴江人,1909年加入文学社团“南社”。1941年到永安,担任监察院审计部驻外稽察兼福建审计处第三组主任。在永安创办《长风报》,组织文学社团“南社闽集”。)
《上巳集羲和山新居修禊,分韵得申字》(1944年)
燕尾获至乐,词句写甲申。情挚无轩轾,人高有屈伸。安恬屏俗客,奔竞笑群偏。一样成良会,兰亭迹更新。
[注:(1)本诗采自罗钟《“南社闽集”事略》,标题为笔者代拟。据该文介绍:“ 1944年上巳,诗友集于羲和山朱剑芒新居修禊,朱剑芒拈“申”字作一五律,又代其夫人王湘君作一首(即上诗)。”(2)羲和山:在永安南门牺和路旁,一作后山。清时山上有魁星阁,抗战时被改为警报台,并辟有中正公园。现羲和山已成为密集住宅区,古迹无存。(3)燕尾:指燕尾楼。为“南社闽集”成员罗丹寓所,位于永安桥尾,现已无存。]
2、卢前(1905-1951年,江苏南京人。抗战时期任设于永安上吉山村的国立福建音专校长。)
《练存轩杂作(选四)》
练存轩独坐,且倾大红袍。四壁琴音绝,松风起夜涛。
吉山落我手,一点告山灵。吟多不称意,山色徒为青。
缓缓燕溪水,峨峨退可坊。路旁有榕树,迎送替垂柳。
前年巡河朔,去年下牂牁。今年东山月,照我吉山阿。
[注:(1)练存轩:为国立福建音专校长办公室,原在音专礼堂右面小山坡上,现已无存。(2)大红袍:武夷山产名茶。(3)退可坊:原在下吉山村,初为石坊,抗战时因拓路而拆除,后省教育厅长郑贞文重置为木坊,仍以前人所题刻之于上,坊前刻“不以山谿”,坊后刻“退可”,现以无存。]
《越调凭栏人·安得知》
置县浮流邻燕溪,四百年来案海非。会城沙水西,旧人安得知。
[注:(1)安得知:为永安话“不知道”之意,音为“安答地”,即古语“安得知”。抗战时期永安为福建省会,各地人士咸集于此。彼时永安人多不解普通话,遇外地人问话只能答以“安答地”,故外地人戏呼永安人为“安答地”。卢前对永安话保留有许多古词语颇感新奇,特以“安得知”入词。(2)永安置县前为沙县所辖巡检司,名浮流。]
3、黄曾樾(1898-1966年,福建永安人,生于长乐县。抗战时期在永安任省驿运管理处副处长。)
《寄畹华(选一)》
工愁善病近何哉?万里关山入梦来。三月燕江春色好,劳卿频上望夫台。
[注:畹华:黄曾樾妻,姓陈。1920年与黄曾樾在福州结婚,1922年病逝。黄曾樾于1920年冬赴法国留学,期间曾将陈畹华托寄老家永安居住。]
《虾蛤乡》
童年嬉戏爱江乡,拾栗捞虾各擅场。字我剩怜村媼在,抚头频唤好儿郎。
[注:虾蛤:村名,在永安北郊,距城3公里,为黄曾樾祖籍地,今改名霞鹤。此诗乃黄曾樾所作《抗战归里杂诗》之一。]
4、罗丹(1904-1983年,福建连城人。抗战时期在永安西门桥尾开办风行印刷所,是朱剑芒在永安成立的“南社闽集”主要成员。)
《上巳集羲和山剑丈新居修禊,分韵得禊字》(1944)
岁序及春三,迅雷雨初霁。挈榼谿桥来,诗人易新第。飞觞涤俗襟,风和且日丽。酒令严于军,催花鼓忽滞。拈韵杂喧哗,豪情难遏制。雅事托羲和,高文继修禊。
[注:剑丈:即朱剑芒]
《茀之之渝,道出燕江,寓燕尾楼,出示近作,次韵答之(五月)》(1944)
不尽嘤鸣求友声,杜鹃时节故人行。棠花峡江攀崖趣,燕尾楼悬把盏情。桃李凭君开灿烂,琅玕许我裛空清。艰难蜀道自兹去,万里相思一雁横。
[注:茀之:即吴茀之(1900-1977),浙江浦江人,中国花鸟画大师。抗战时期曾在永安担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中国画教授。]
《上巳后一日,剑芒、景椹、绩卿集燕尾楼修禊,一楼诗酒,镫火万家,亦快事也》(1945)
忧患如灭岁月更,行吟犹复一书生。良朋望断青山色,禊事重温旧日情。诗思几人楼阁外,笑谈是处夜风清。滔滔不尽当门水,极目明河万籁声。
[注:景椹:即姚景椹,江苏金山人。绩卿:不详。]
又《步剑芒一首》
逐客萦孤梦,春风入胜年。已偿临水愿,何用买山钱。旧侣三人在,诗肠一老坚。兰亭千载下,修禊夜灯前。
《乙酉四月廿二夜林森桥作》(1945)
犬吠夜风骄,万虫喧空霄。雨霁石路滑,三更人过桥。正是黄云连绿野,一天肥露滋青苗。岂无山水兴,蜡屐念中消。亦欲济江海,战火天同遥。镫昏地僻白袷冷,夹江怒水疑寒潮。
[注:林森桥:即永安西门桥。始建于明代永安建县初,为石墩木梁桥,初名广宁桥,后改翔燕桥;清康熙五十五年(1790年)改建为石板桥;抗战时期改建为桁架木面公路桥,以1943年8月1日因车祸而逝世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名命名;建国后历经重建、改建、扩建,现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
《宿永安振鹏家晨起》(1979)
蛙鼓如潮夜未央,重来旧地感迷茫。群山昔日滋丛莽,万井于今遍电光。一宿匡床酣短梦,清晨啼鸟畅连冈。墨缘倍是人间福,匝月金垒在故乡。
《安砂水电厂参观得二律》(1980)
绝顶明湖一镜开,天风吹我上邛徕。千山水泛鱼龙窟,万壑波平锦绣堆。峡底机声鸣地窍,坝头飞瀑响晴雷。九垅十八滩何在?极目高吟百丈台。
[注:九垅十八滩:“垅”应为“龙”。发源于建宁县台田村的九龙溪在清流至永安安砂十几公里的河段称“九龙十八滩”。这里水急滩险,为闽中水道之最。建国后,政府对九龙溪航道进行大规模整治,炸除险滩。1975年安砂水电厂建成,“九龙十八滩”淹没在库区内,成为九龙湖,现辟为国家湿地公园。]
截断青山汇众流,悬空铁索下扁舟。白头未减江湖气,俊侣同为汗漫游。半日阴晴天作美,三冬风景绿如油。追思前代瘿瓢子,此地曾多画笔幽。
[注:瘿瓢子:为清代画家,“杨州八怪”之一黄慎的号。]
《书赠永安县招待所》(1980)
旧地重游不胜情,卅年新貌燕江城。长衢远接千山紫,汽笛遥传万里声。举国人潮争四化,桃源古洞足平生。毛锥半月情无限,白发宁甘负此行。
[注:桃源古洞:即桃源洞,在永安市北10公里,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以“一线天”景点最负盛名。]
5、翁国梁(1910-1978年,民俗学家,号春雪,福建福州人,寓居漳州。抗战时期到永安,先后任教于吉山音专、大湖师专。)
《〈永安史迹〉自序诗》
燕江形势本超奇,何待今朝人始知。地犹如人空怀抱,未得际遇不忍为。莫笑蔽塞人忽视,偶然一跃万事宜。冠盖往还商旅集,文物荟萃称盛时。我客永安逾两载,山居安适任所之。时与村翁林泉会,诗酒流连日迟迟。游胜归来兴未已,黄卷青灯手自披。废寝忘食寻常事,风雨夜深尚决疑。文章价贱堪永叹,无怪妻女笑吾痴。一□□□消岁月,□□□珍□忘疲。我谢诸君多雅意,殷勤惠我□宏词。自渐浅学见闻陋,文□津□安可期。
[注:永安史迹:为翁国梁在永安蒐辑地方史乘、方志编著而成的介绍当地史迹的著作。此诗载于《永安史迹》自序中,标题为笔者代拟,“□”为复印本中字迹漫灭不能辨识之字。作者在大湖师专任教,故于介绍当地胜迹时亦录入自己所作咏胜诗作,计有10首。《永安古今诗词选》收入其中5首。]
《朝天马岩》
天马非凡物,行空矫不群。朝朝还暮暮,载得一身云。
[注:朝天马岩:据翁国梁介绍,当时从县城通往大湖的路途需翻越此山,上建有亭子供行人休憩,在亭上可望见大湖村庄,抵大湖后回望此山,俨若天马行空,极为壮观。]
《寿春岩》
他山石亦玉,积翠眼前春。瓦砾荒台渺,谁知旧主人。
[注:寿春岩:在大湖西南侧,明代就被辟为游览胜地,并建有他山书院,故又名他山。现古迹已无存。]
《大湖山居》
养拙江湖原上策,闲中诗酒自逃名。当前奇士吾能数,无限悠悠世上情。
[注:山居:时作者居于寿春岩麓。翁国梁(春雪)妻名白梅,故陈树人给翁春雪的居室题名“白梅山庄”,卢前的题名为“雪梅盦”。]
《北阙亭》
乔木上云宵,翼亭可憩樵。天教留一阙,北野任风飘。
[注:北阙亭:“北阙”原为大湖村北一处垣门,阙内有一亭,在1942年春曾做为民众教育馆,现“北阙”及“北阙亭”均已无存。]
6、吴秋山(1907-1984年,福建省诏安县人,名晋澜,字秋山。抗战时期先后在永安吉山的国立福建音专和大湖的省立师专任教。)
《永安大湖咏景(八首选四)——用明御史邓文铿原韵》
白云一片封晴峦,层砌如梯起蛰蟠。戴雪梅花开岭上,临风野鹤唳林端。暗香浮动暮烟冷,疏影横斜淡月寒。莫道孤山春较早,此间尤喜得先看。
此山为柱可擎天,危径峥嵘连岫颠。雨霁层层峰似削,云飞朵朵软如绵。丝丝垂柳穿梭燕,漠漠平林织野烟。一抹晴岚浮翡翠,长空万里夕阳边。
天然古洞石磐安,邃壑奇岩画里看。倚碣弈棋俗虑邈,汲泉烹槚诗脾宽。濡濡灵液消残暑,习习山风生嫩寒。不必濯缨来此地,碉房清静可盘桓。
[注:上述四首咏的是古“大湖八景”中的四景。“桃源活水”在坑源村洪云山麓的洪云洞内;“梅岭层峦”在上甲村;“擎天雨霁”在距大湖村南方五里许的马山;“石洞寒泉”在大湖村皆山之麓。]
《山村杂咏》(五首选一)
窗外松林万壑,风来尽作涛声。梦回疑近海澨,思定仍居山城。
《登湖山亭》(四首选三)
湖山亭上日西斜,点点归禽驮夕霞。俯瞰田园疏落处,炊烟缕缕绕人家。
一亭岩上独凌空,雨霁苍穹抹彩虹。屐下湖村静入画,唯闻邻壑起松风。
小亭卜筑山之阿,款我登临野兴多。新月一钩星几点,悄无人处自高歌。
[注:湖山:为大湖村的别称。湖山亭指皆山(今石洞寒泉景区)顶上的亭子。诗收录在作者诗集《松风集》建国后创作部分。]
7、施蛰存(1905-2003年,浙江杭州人。抗战时期在永安霞岭村的福建中等师资养成所任教。)
《缘溪散策遂至大炼》
一雨溪暴喧,渡溯各阻绝。散策缘溪行,荒径半明灭。洪流卷白波,高秋净巗列。十里不见人,蛙鼓亦亲切。大炼隠幽谷,居民生计拙。祖孙执世业,放木编竹篾。重茅得休荫,箪瓢犹堪设。不闻城中事,安知海寇烈。嘅余遭世乱,远来求哺啜。椿萱不得侍,妻孥不能挈。顾彼羲皇人,不觉五情热。固穷亦无计,俯仰愧前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