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晴好,又逢休息,静极思动,想起春谷山庄有十多年没去走了,还有在抗战时期设有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的上吉山也没逛过,就去往吉山了。
到了吉山,过上吉山村而不入,先去登北陵。北陵又叫北山,清初由本地人刘奇忠及后裔历几代开辟为风景区,雍正本《永安县志》有载。道光年间又修整过一次,刘奇忠裔孙刘钟英为此写了一篇记,收入道光本《永安县续志》中:
“吉里山明水秀,其北陵诸峰,泉石尤美。明以前晦而未显,至国朝,太高祖敬臣公构别业于古殿之旁,颜曰‘青云’,一时骚人题咏,勒石摩崖,而山始显。乾隆间,王父懿和公、叔祖品咸、从父希唐、汉章,复建楼于青云堂后,曰‘凌云’,中祀文昌。由楼西鸟道层折而上,有石如鹄峙然,建阁其上,曰‘魁星’。历阁而东,绝处复开一境,独据形胜,因架祠以祠四贤。至若吐碧岩顶,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则道光六年新创也。由亭而眺,旗山耸翠于南,卓笔凌云于东,西则五老峰横峙。其岩石最著者曰‘削壁’,曰‘石门’,曰‘紫霞洞’、‘伏虎岩’;而‘惊人’石下‘云栖山房’故址在焉。他如‘环翠’、‘容月’、‘苍崖’、‘云梯’,皆奇境也。历云梯登绝顶,罡风蓬蓬,下视双流如带,邑之蓬[莲]花峰、登云塔,亭亭汉表。”
以后景区荒废,埋没无闻,直到1995年始被发现。当地政府组织开山劈草,修整线路,重新开发为风景区,现景区内保存有20余处清代摩崖石刻。刘钟英记中所述的楼阁亭台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记中提到的摩崖石刻,我仅见有“紫霞洞”、“吐碧”、“惊人”、“云梯”。
上到山顶,继续沿山路下到春谷山庄。清康熙年间,本地人刘次言曾在这里建有一处春谷山房,作为他的藏书场所,同时也是吉山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抗战时期,福建省政府内迁永安,先后担任省主席的陈仪、刘建绪官邸就设在春谷。如今,当年国民党省主席使用过的防空洞仍然保存完好。
春谷山庄兴建于1998年,设有歌舞厅、射箭场、烧烤场、室外游泳池、室外健身场、钓鱼池、人工湖、休闲茶馆、餐厅等娱乐服务设施,再加上林木葱郁,风景怡人,成为一处集旅游、度假、会议等活动于一身的休闲场所。不过,由于国人的喜新厌旧,现在的春谷山庄“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复有初建成时游人如织的火热场面。当年人们争相与之留影的小木屋,门前屋顶积满枯叶,已显败相;烧烤场、钓鱼池空无一人,小朋友们喜爱的驼鸟、孔雀也已不知去向,偌大的休闲区,仅有我一位游客,令人徒增伤感。
离开春谷山庄,沿乡间道路走到上吉山村。1940年至1946年,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就设在上吉山村。处在抗日洪流之中的音专师生,以歌声为武器,不仅创作了《抗战的旗影在飘》、《保卫大福建》、《血肉长城东海上》等抗战歌曲,还经常举办音乐会,为抗战募捐,并组织巡回演出团到闽、浙、赣、粤及菲律宾等地巡演,宣传抗日。音专校长卢前并在上吉山写下了一首《永安之夜》歌词:“燕溪水,缓缓流,永安城外十分秋。月如钩,钩起心头多少愁。潮生又潮落,下渡照孤舟。吹南管,长夜何漫漫,有人正倚栏。明月好,好月共谁看?一笑回头问吉山,山中流水几时还?萧萧落叶袖生寒。山不语,水向东流去,写出愁人句,今宵却没安排处。”由保加利亚籍教师尼哥若夫谱曲,风靡全省。现在福建音专在上吉山早已了无痕迹,它的旧址被酒厂和纺织厂所取代了。在上吉山,我还看了一处废弃的土楼和一座“览胜”老建筑,这应该也是当年音专师生常常见到的建筑。
附: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老照片(翻拍于永安市博物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