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力求卓越
力求卓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6
  • 关注人气: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及反思

(2018-06-21 11:43:41)

《愚公移山》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 检查预习导入

(分组读课文)

师:刚才大家读课文了,读得还不错!我只听出来一个小小的问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的“担”应该读什么?

生:担(dn)!

师:你们有没有不同的读法?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读dàn!“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的“担”是什么意思?

生:扁担!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么读?“荷”是什么意思?

生:扛!

师:我们在以前的古诗词中有没有学习过,“荷”是扛这个意思?

师:上册中有一句古诗《观刈麦》“妇姑荷箪食”,“荷”是“扛”的意思!

生:担着(dàn)!

师:还是dn 

生:dn!

师:根据它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一起读文中的这句话!

生:遂率子孙荷担(dàn)者三夫!

师:老师做一个调查,在学习这个课文之前,你们已经听过这个故事的同学,举手!

师: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我是看故事书的时候!

师:什么时候?

生:小学的时候!

生:别人讲给我听的!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式,听到这个故事的?……我昨天问我们班一个同学,他说是八年级学习英语的时候知道的!有没有?

生:有!

师:看来大家获取故事的渠道都不一样!这个故事大家早就知道了!大家能不能用简短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不看课文!怎么讲,有个方法,就是谁干了什么事,最后怎么样。

人物、事件、结果!

生:有一个人叫做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山,他想把山移走,他非常努力,他的子子孙孙都非常努力,感动了天神,天神把山移走了。

师:这个同学讲得挺完整,给点掌声!看来大家小时候就知道这个故事了,知道这个故事,讲这个故事不是什么问题。今天我们是来学什么的呢?仅仅是知道这个故事的吗?老师认为,今天我们学习的最大价值,不是来学一个英文版的《愚公移山》,也不是听谁来讲这个故事,更不是来学习一个儿童版的画册!我们要找到愚公移山的本源,这个故事选自古代的一本著作《列子》,看看最初这个故事是怎样来写的!

师:看题目,就知道,这个故事里边一定要写到一个人物……

生:愚公!

师:要写到一个事物……

生:山!

师:当然,也是一件事……

生:移山!

师:移山,愚公移山!

二、山是什么样的山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这个山,来看一看这个山是什么样的山?作者一开始就是来写山的,第一自然段,一起读!

(生读)

师:后面有没有写到山呢?

生:最后一段!

师:一起读一读最后一段!

(生读)

师:这个山是什么样的山?在这两段,可以缩小一下范围,集中在哪几句,或者哪几个词,看看写出了山什么样的特点!

读出来!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太好了,我也找的是这句,方七百里,高万仞!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这座山有什么特点!

生:高!大!

师:多高?

生:万仞!

:大家看一个词!“仞”,现在我们还用不用?“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高万仞”就是说,很高很高!现在不常用了。但在成语或者古诗词中还会用到!你们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

师:现在不用了,但在古诗词和成语中还有保留!“山高万仞”就和这个一样,还有“壁立万仞”,悬崖峭壁,特别特别高!能不能记起一首诗,叫做“黄河远上白云间……

生:一片孤城万仞山!

师:可见那个山很高,极高!

师:大家再来看第一段中的两个词,是一组或一对,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山的北面江河的南面叫做“阳”,河的南岸山的北面叫做阴!

师:“河阳”就是……

生:江河的北面!

师:这里的“河”特指黄河!那么“汉之阴”呢?

生:山的南面!

师:“汉”是什么?

生:汉水!

师:“汉之阴”就是……

:汉水的南面!

师:这个词我们现在也用,但一般说到“阳”的时候,我一般想的是太阳,说到“阴”我一般想到的是……

生:阴凉,阴暗!

师:但是在古代汉语中它有特殊的意思,古代的意思可能就保留在一些地名中。比如在我们陈仓区有这样一个地方,在渭河的北岸,这个地方就叫做……

生:渭阳!

:的确是这样!今天早上我从渭阳小学门口经过!在我们中国有很多地方就是这样的!比如洛阳,在……

生:洛水的北岸!

师:我们八年级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说“控制江阴要塞”,看地图“江阴”在长江的……

:南面!

师:这些地名,都保留古代汉语的意思!我们再读这两段,感受山之大、山之高、山之变化!

(生读)

三、人是什么样的人

师:真的变化很大!这样巨大的变化,源于谁?

生:愚公!

师:当然,还写到了一系列的人!标出其他的人,想一想他们在移山的过程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在文中标出来,谁写到黑板上?(生读、标、写)

:“河曲智叟”、“魁父”,找到那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还有一个神话人物“操蛇之神”,有没有补充?

生:其妻!

师:还有没有遗漏?我觉得还有个小孩!

生:遗男!

师:还有吗?这个人物可能没有名字!

生:天帝!

师:在移山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人物!

生:夸娥氏二子!

师:当然,要找的话还会找到众人!提出移山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人“杂然相许”!你们能说一说,他们在移山的过程中起到色怎样的作用吗?按顺序说吧!河曲智叟起到什么作用?

(师生读)

师:能不能用上这段中的一个词说一说!他在移山的过程中起到好的还是不好的作用!

生:止!

师:组词!

生:阻止!

师:怎么止!

:笑而止!

:笑是什么样的笑?

生:嘲笑!

师:读一读!嘲笑着读一下!

(生读)

师:你觉得读得怎么样!

:读得可以!

师:读得就是可以!不过还差一点味道!不是要嘲笑吗!不过不要紧,现在读不好,等一会就读好了!老师还是有些想法!这是妻子说的话!“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第二次,智叟说的话其实和他妻子说的话差不多!既然差不多,我们就像刚才那样读就可以了,完全可以省点事啊!第三自然段写的时候就直接让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直接挪下来就不行了吗?不可以的原因是什么?

生:他的妻子是善意地提醒他,智叟则是恶意嘲笑他!嘲笑他的不自量力!

师:还是原文这样写比较好,对吧?那你觉得哪个词,那个字是嘲笑?看原文!肯定觉得不能改,原文是嘲笑!不急着说,先读原文,读出嘲笑!

(生读)

:你自己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读的时候和他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变化?

生:……

师:你比他刚才读得有进步!你注意了,为什么要有变化?

生:智叟是恶意的!

师:你们觉得这个同学在读得时候,嘲笑意味是不是特别浓啊?强烈啊?是吗?沉默表示不是!还差一些!不能那样读!听老师来读一下!

(师读)

师:觉得我有没有变化,和那位同学?那我为什么要那么读?你可能会习惯地说,嘲笑的意味浓一些,对不对?怎么嘲笑的意味浓,具体到哪些字词?

生:有的地方要重读!

师:哪些地方要重读,你选一个地方就行了!

生:残年余力!

师:残年余力是什么意思?

生:剩下的时间和力气!

师:为什么要重读这个词语吗?

生;强调他的年龄大了!

师:呵呵,你都这么老了!多大了?

生:九十!

生:将近九十!

师:那个词看出来将近九十?

生:且!

师:将近九十也不太年轻了,是吧?我们这里就没有将近九十的人!重读这个就有嘲讽的意味!现在重读!

(生读)

师:不用换妻子的话了,改成这样行不行?“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草木,如土石何?看看老师都去掉了什么?意思变了没有?

生:意思没有变,强调的意味没有突出来!

师:哪个词哪个字有强调的意味?

生:“甚矣”,“其”!

师:“甚矣,汝之不惠!”看注释,这是什么句?倒装句,倒装是为了什么?

生:强调!

师:强调,你太不聪明了!所以“甚矣”要重读的!还有“草木”和“一毛”一样吗?

生:“一毛”细微!“草木”比较多!

师:也就是说,一根草你都毁不掉,更不要说毁两根草了,是不是?更不要说挪走这山了!更何况这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其”也不能删掉,“其”有注释,放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要读出反问语气!刚才大家就没有读出反问语气!现在试试!

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是有强调了!重读的时候就增加了智叟嘲讽的意味!自己读!这个不适合齐读!自己读两遍!

(生读)

师:这同学读,很有进步!

(生读)

师:顺便说一下,魁父不是人是座山!就是,你这个智叟,人家帮忙的帮忙,支持的支持,有的还蹦蹦跳跳地支持呢!谁呢?

生:遗男!

师:可是这个智叟,阻止他,嘲笑他,反对他,面对智叟的嘲笑和反对,我们来看看愚公是不是就听话了,人家说得可对了,我就不移山了吧!

生:不是!

师:愚公是怎样来回答的!

(生读愚公回答的话)

师:有个人想和愚公比试比试,这样说,你看行不行!“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孙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太行王屋二山平也。”可以吗?是不是有变化!意思是一样的,不可以改的原因?

生:没有改他的意思!

师:改变了什么?

生:句式!

:改变了句式就改变了什么?(师读原文)改了之后就没有人家这个效果!

生:强调他的子孙后代无穷矣!

师:所以,这个山,还移不移?我移不了,还有子孙后代!这样说话是不是更有气势啊!更能表明愚公移山的……

生:决心!

师:决心好大!“何苦而不平”什么句式?

:反问句!

师:反问的语气更比陈述的语气强列!怎么能挖不平呢?只要我不停挖下去,何苦而不平?所以。我们读读愚公的话!读出他的勇气,读出他的决心!

(生读)

师:愚公和智叟在这个故事中就形成了一个对比,对比是为了突出,突出愚公移山的决心!

四、文是什么样的文

师:课文学到这个你们有没有质疑过?我有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个课文是有问题的,很荒诞的!比如“年且九十”,将近九十岁了,根本不可能!现在的人九十岁能够自理就很不错了!他还要去移山!这个故事不真实!你有没有产生过类似的疑问?

生:天帝命两个神把山搬走了,这个不真实!

师:是啊!这是一个神话的结尾!要是愚公再搬山的话,现在还在搬,不知道搬到第几代了!还有吗?

师:我给我找了好多理由,一起看大屏幕,读一读!

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师:少说也要找三千或者三万青壮年劳动力,这里只有三个!

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师:“箕畚”是什么意思?

师:是不是名词?指簸箕?在这里翻译为……

:用箕畚装土石。

师:是啊,这个劳动工具太简陋了!还有帮忙的小孩,多大了?

:始龀,刚刚换牙,七八岁!家庭情况不好!还是个……

师:遗男,孤儿!

师:“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寒来暑往才往返一次!

所以这个故事是有问题的,你还能找到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拿一个故事来骗我们!不是!那是什么?看屏幕。老师要揭秘了!

师:这是一个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作用。

看了这个定义,你有没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刻呢?

生:做事要坚持不懈,要坚持下去!

师:你们读了这个定义,立马就懂得了做事要坚持不懈?

这位同学所说的话是从这个故事得到的启示和道理!

生:依靠这种手法来表达这个道理的!

师:这个故事本来就是……

生:假托的!

师:重点是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什么道理?

:坚持不懈,就会成功!

师:谁坚持不懈了?愚公坚持不懈,感动了上天,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有的还爱用拟人的手法,狐假虎威,狐狸能说话吗?坐井观天,青蛙有思想吗?显然这些故事就不具有真实性!

其实,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很多故事中有,他们可能是坚持不懈的愚公,也有可能是勇于牺牲夸父,也有可能是百折不回的精卫,他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代代相传……

五、明确寓意再读课文

师:今天,我们也有困难,面前也有大山!你们觉得有山吗?

:书山!

师:作为九年级的同学,还有一座山,中考了,老师有没有给你压力?父母有没有逼你?

生:有!

师:这种压力是无形的压力,压力山大!几座大山压在我们九年级同学的身上,好累!但是,不要紧!当回过头来读《愚公移山》的时候,相信你们会从中获取新的力量!一定要读出决心、信心、力量!

(师生分读课文第一段和愚公的话)

师:大家的进步很快,都能背下来了!望着我,背出你们的决心和信心!

(生齐背)

师:愿同学们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愚公移山》教学内容确定之思

阅读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由研究“怎样教”到“教什么”,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进步。聚焦《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内容,我进行了一些思考。

第一, 关注文本体式。

《愚公移山》是一则文言寓言故事。

先说“文言”。要做到“文”和“言”有机结合,品文学言,言随文动,要水乳交融,勿油水分离。在文意“山是怎样的山”“人是怎样的人”“文是怎样的文”的理解中积累语言,其中重点积累了“阳”“阴”“河”“仞”“且”“箕畚”等词语。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明确意义,更要明确用法,如“阳”“阴”“河”是古今异义,“箕畚”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

再说“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寓言教学抓什么?

不是“故事”,故事本身本来就很简单,《愚公移山》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而是“寓意”!寓意的学习不是让学生记住道理,那是思想品德教学,而是使其感悟和体验。比如,要思考,写山为什么要极言高大?写困难为什么要极言之多?为什么是一个神话结尾?明白了这些问题,对于寓言的本质、寓言的学法就会有深刻理解。

不是朗读品味揣摩,散文诗歌才需要在朗读中品味咀嚼。而是需要角色认同,或反观自我,或关照社会,或体悟人生!比如,情境表演,让他进入这个故事之中,在故事中感受、思考,达到“说教”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研究文本体式必不可少,这样才能上“对”课!

第二, 注重学情研究。

手中有书,眼中有人,人尽皆知,但了解学情这一常识却为人忽视!这个

班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发言也不是很积极活跃,这是在检查预习环节就能感受到的,所以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但还不够。正因为删减不够,造成在课堂上有满堂灌倾向,内容太多,学生反应不上来,自然就大段讲解,讲解太多的课堂上少了追问,少了生成,少了灵动。不顾学情的另一种情况就是课堂推进艰难,完成不了任务,或者推进很快,很快完成教师的预设。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也确定教学的终点!    

研究学情,依着学情上课,非常关键,这样才能上“好”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