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笔记
(2017-10-14 14:17:11)听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笔记
1、在猜测中预判学情。
师:今天,我要讲《美丽的颜色》,大家猜,我会问你们什么问题?
评:猜测的过程中,做了两件事。这个环节主要是说。一是进行学情预判,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读会了什么,还不会什么?在这里,解决了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美丽的颜色指什么?”“居里夫人有怎样的品质?”等问题,指向了故事本身。二是进行了学法指导,一位学生联系小学课文《居里夫人》谈,肖老师说,这是对比阅读,“你的问题就是你钻研文章的一条途径”。其实学法指导是贯穿时时刻刻的。如后文“朗读就是要读出自己想要读出来的感觉”。
2、在朗读中揣摩思想感情。
师: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们不需要解决,有没有细微的,需要咀嚼的东西?
评:细微的,需要咀嚼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三次出现“美丽的颜色”。这个环节主要是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快慢、轻重,体会居里夫妇对科学的爱,他们之间的爱,他们的温和、淡泊名利、朴素宁静等。
这块内容教得很“对”。传记就是通过阅读,知道伟人的故事,感受伟人的精神品质,浸润自己的心灵。我们如果仅仅知道居里夫妇是怎样的人,得到一个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而在反复的读中,我们却可以“感受”“体悟”。
3、在质疑中明确写法。
人物栩栩如生,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引用那么多的原话有什么好处?后半部分为什么引用少?“引用”那么有用,能不能多引用一点?(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引用传主的话,真实,后半部分少引用,因为“表情动作颜色”没的引用,引用是为了呼应、互补调节写作节奏,不见得越多越好。)
4、最后总结,读传记看四个方面:故事、思想、情感、写法。“读”是贯穿始终的,总结后再读,就会有更深的感受。结语富有启迪:“把这样的方法用到其它传记中去思考,不知你们会读出多少美丽的颜色。传记里有很多奇观,希望你们永远记得。”
肖培东老师微讲座“语文八问”
第一问:文体。《猫》是小说,《那树》是散文和小说的糅合。
第二问:内容主旨。写什么?
第三问:动机背景。为什么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求甚解》动机是什么?
第四问:语言手法。怎样写的?这是重点。
第五问:编者意图。《散步》为什么放在第一单元?
第六问:教学聚焦。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语段是哪几段?关注、吃准。
第七问:教学的最大价值。为什么教这篇课文?《美丽的颜色》,今天社会信仰缺失,精神淡泊。
第八问:学情预判。教师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高中、初中、小学同教《老王》的故事。……
肖老师语录:
1、问题不是出在“设计精巧”上,应该回到语文的原点。
2、做一个好的阅读者。《美丽的颜色》三句话是很有味道的,描写是为了增加生动性,引用是为了真实性。
3、训练自己文本解读的能力。《美丽的颜色》思考:传记,这篇传记独有的特点,单元教学目标,编者意图,选择他读不出的东西。什么叫探究活动?探究什么?为什么详写西路军?能不能从东路军写起?要清晰新闻教学的特点。
4、新教材已经帮你设计了教案全在问题里。
5、深深地走进文字,啃文字,走进这一篇。
6、自觉细读,为什么是这一句这个词这个标点。
7、对任何事情都要有语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