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影视导演资格职业的威严 |
分类: 娱乐八卦 |
当影视导演需要什么资格
文/沈团
《检察日报》发表了一篇《职业的威严》的文章,在文中,作者认为每种职业都有自身的“威严”,由此感叹现在的诸多职业已经“似乎不需要任何准入资格”了,并批判徐静蕾、赵薇这些演员当导演降低了电影的“行业标准”,郭敬明、韩寒当导演则更是“让人惊诧”。
显然,在作者看来,电影是一种严肃得必须供奉到神坛上的高雅艺术,所以当导演就应当有严格的准入资格,否则就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至于当导演具体需要什么资格,作者虽语焉不详,但从其语气中也不难推测出,受过学院化的导演专业训练大概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从他引用导演希区柯克的“演员都是畜生”这句混账话来看,当导演还必须满足一个硬指标,即没有当过演员——这种观点不知让星爷这类演员出身的导演情何以堪?
看到这篇骨子里都透露出腐尸气息的文章后,我不禁想起多年前韩寒与文学评论家白烨等人的那场著名笔仗。当时白烨的观点与这篇《职业的威严》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他认为韩寒等所谓的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是文学的‘票友’写作”,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
之后韩寒对其的反驳是许多人都熟悉的——《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
韩寒当年对文坛的嘲讽,也同样适用于影坛——影坛也是个屁,谁都别装逼。在市场经济时代,拍电影与在卖烧饼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要你拍的电影有人看,你自然就有当导演的资格;反之,如果你拍的电影没人看,连成本都收不回,那无论你是什么“985”或“常青藤”名校毕业,也不管你能说出电影的十种类型、七个要素,你都是傻缺,没资格当导演。
在市场规则下,任何行业的入行资格其实都只有一条,即其是否有在这个领域持续赢利的能力——如果没有,结果必然是被淘汰出局,他(她)自然也就没有了从事此行业的资格。
根据这个标准,赵薇、徐静蕾、韩寒、郭敬明等人拍的电影票房不菲,自然有当导演的资格。反而是像《检察日报》这种由政府部门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没有纳税人税收支持就会立刻关门倒闭的报纸根本没有办报的资格。所以,如果真的存在所谓的“职业威严”这种东西的话,那么,“不食纳税人之粟”或许就是获得这种“威严”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不可避免地,肯定会有人质疑说,对文学与电影艺术,如果仅以其吸金能力的强弱来评判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不是显得太急功近利了吗?过度的商业化难道不会降低或伤害文学与电影的艺术纯粹性吗?
认为商业化可能会损害或降低文学与电影的艺术水准,是“文青界”非常常见的一种论调。在某些心智不全的文青看来,所有畅销书籍与所有高票房商业大片必然都是庸俗与艺术水平低下的,只有所谓“纯文学杂志”上根本无人问津的“纯文学”与没几个人会看的独立电影的艺术水准与逼格才最高——文学、电影艺术的纯粹性必须通过祛除一切商业性才能够实现。
这是一种错得相当离谱的观点。商业化不仅不会降低文学与电影艺术的水准,而且恰恰相反,只有市场化与商业化才是提升文学、电影等所有艺术水准的唯一途径。从表面上看,商业化确实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导致文学、电影艺术创作水准泥沙俱下,甚至会出现大量不断刷新观众下限的烂书与奇葩影片,但只要存在自由创作的环境与自由竞争的市场,市场自然会大浪淘沙,“吹尽黄沙始得金”,使优质书籍与电影从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商业化与观众的支持从来都是决定某种艺术水平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古希腊人迷恋悲剧,所以出现了流传千古的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皮德斯三大悲剧家;中国宋代被歌女传唱最多的“长短句”就是今天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宋词”,明清时期最受观众欢迎的《牡丹亭》到今天依然最好的“昆曲”……可见,将商业化与艺术性对立,甚至将商业化视为艺术的敌人,是一种故作姿态的迂腐之见——商业化从来不是艺术的敌人,而是其最好的伙伴。
当然,必须承认且无数经验都表明的事实是,某部作品一时的受欢迎程度(如书籍销量、电影票房)并不能与其艺术价值的高低之间划等号,评价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的确不能“唯销量”或“唯票房”;但那种认为文学或电影存在某种客观固定的“金线”或“艺术标准”(只有达到这根“金线”或“标准”才有进入“文坛”或“影坛”的资格)的观点则更加荒谬。艺术原本就是关乎人类创造力的事业,既然是创造,则打破既有条条框框便是艺术创作的应有之意,以某种固定“标准”或“金线”来评判其水准高低,本身就是件荒唐的事。
因此,如何评价艺术作品的好坏,或许确实存在某种“金线”与“标准”,但这种“金线”与“标准”从来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只存在于时间长河中的无数人的阅读、观看与评价之中,而且随时会因为时代风气与审美偏好的变迁而出现种种波动与变化。所以,虽然不能以一时的“销量”与“票房”来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却可以根据一部作品被重复阅读、观看与评价的频率与次数来评判其好坏:如果某部作品一时票房无双,却仅是昙花一现,则其艺术价值必然有限,但若其此后被重复阅读、观看与评论次数与频率也足够高,却其艺术价值必然不菲;同样,如果某部作品票房虽然一般,但此后被阅读、观看与评论的次数足够高,其艺术价值也应该获得承认(如《大话西游》);相反,如果某作品既没票房、没销量,又没有此后观众的重复阅读、观看与评论,则无论其有多少所谓权威专业人士的推崇,它也只配被扔到历史的垃圾堆中去。
可见,文学、电影乃至一切艺术价值与水准的高低,归根到底还是由市场决定的,只是这个市场的消费群体不仅包含了现时的消费者,而且还包含了未来潜在的消费者。但无论如何,赢得现时的消费者都是第一步,也是进入某行业唯一的入行资格——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准入资格”。
当导演自然也不例外。
本文由沈团发表(http://blog.sina.com.cn/elveswarlock)仅限新浪博客转载。
本博客内容未经许可,任何网站、个人、平面纸媒体、电视等不得转载和发表!
转载请联系QQ:349166614,注明来意。
作者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