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评教育劳动力就业结构性就业市场的需求标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 |
分类: 新闻时评 |
应届毕业生“啃老”专业冷门需思考(图)
文/沈团
日前,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与赶集网联合发布了《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而这份来自35万余份有效问卷的报告显示,今年应届毕业生平均起薪每月2443元,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其中北京地区平均起薪也仅为3019元,同时,三成以上应届毕业生仍“啃老”,近四成过着“月光”生活。(8月4日《北京青年报》)
其实,《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反映出,应届生更接地气、选择更理性了。寒窗苦读十几年,毕业后每月工资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此尤为刺眼。咋一看,应届毕业生三成“啃老”、四成“月光”,如此“炫目”的标题,确实给人一种坑爹的联想。然而,仔细想想,却不是那回事。试问,谁第一份工作能保证衣食无忧呢?又有谁在工作之后没有得到过父母的“接济”呢?其实,应届生三成“啃老”、四成“月光”,并不能简单解读为坑爹的标签,更不是人才的悲哀。反而,在《90后毕业生饭碗报告》中,有更多隐含的因素需要考究。在“知识就是财富”的命题下,上大学成为了学生们的价值追求,但是在就业压力面前,知识的累积到底能够换回多少财富呢?曾经有人戏称,“扛一麻袋钱去读书,结果毕业后的收入连一麻袋书都换不回来。”虽然只是调侃,但其中也包含了辛酸和无奈。
人们常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形容理想与现实的偏差,表现在应届生身上,就是期望薪金与平均起薪的落差;就业意愿与现实的区别。难能可贵的是,2014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与实际月薪惊人的相似,相差距仅为163元。而且,“当前热门的国家机关公务员虽然工作稳定,但并不受90后追捧。”说明应届生的选择已趋于理性,越来越注重岗位与实际情况的匹配。
肯定的说,就业市场的需求标准,就是高校专业设置的标尺和导向。但是,有一点不能忘记,当前的就业市场冷热不均,就是之前冷热培养失衡造成的。假如,大规模的高校专业变革,必然会产生某些专业毕业生集聚扩增,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人数激增,让所有专业人才融入到工作一线,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毕竟,当前的就业环境,就是以前的历史欠账太多,导致今天的毕业生不得不为当初的选择埋单。
坦白而言,劳动力就业结构性矛盾早已凸显,只不过在近几年的表现更加突出。伴随高校规模的扩大和招生数量的陡增,高校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该现象的出现,源自于高校招生定位的不准确,对于所谓的热门、冷门专业,并没有进行深入剖析。高校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生产流水线,必要时就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做到“按需培养”。
说到底,在市场范围内,人才的供给不可能无限制增长,一些专业必然会出现饱和状态,一些专业也会出现人才的短缺。如何避免专业和人才的脱节,合理配置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比例,实现人尽其才的目的,这才是破解就业市场遇冷难题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不能看到“月光”,就简单的打上“坑爹”的标签;看到毕业生起薪仅够买半部苹果手机,就“哀其不争”,怒斥其不努力。相反,“月光”和“啃老”更该理解成,应届生发给社会的“求助信”。也许,如何谨防毕业生,“被动性”啃老?如何提高毕业生入职薪水的“起步价”?如果让那些冷门而不实用的专业发生转变?才是全社会亟需考虑的问题。
本文由沈团发表(http://blog.sina.com.cn/elveswarlock)仅限新浪博客转载。
本博客内容未经许可,任何网站、个人、平面纸媒体、电视等不得转载和发表!
转载请联系QQ:349166614,注明来意。
作者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