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收礼”有失公平破坏教育价值(图)

(2014-07-23 11:10:09)
标签:

时评

教育

教师收礼

规定

分类: 新闻时评

教师“收礼”有失公平破坏教育价值(图)

 

文/沈团

 

    针对少数教师利用职务之便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行为,近前,教育部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通知,明确了六条教师禁收礼品礼金的具体形式。《规定》一出,即引起民众广泛讨论,多方期待该禁令能真正落实,为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世俗雾霾,教师收礼情节严重可开除。(《中新网河南新闻》7月22日)

 

教师“收礼”有失公平破坏教育价值(图)


  给教师送礼在时下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为了给孩子安排一个好座位、为了让孩子当班干部、为了叫老师多给自己的孩子“吃小灶”,一些家长费尽心思明送暗赠,这种现象早就为社会所诟病。但恕我直言,遏制家长送礼、教师收礼的潜规则,单方面抱怨教师的师德沦落或者是单方面指责家长的世俗世故,都有失偏颇。只有以制度的名义来规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教师不能收礼,这话耳熟能详,类似的禁令出台了不少。教育部门曾多次要求,教师不得借节日之际,向家长、学生收取礼物、礼金、有价证券等,一经发现查实,将按有关规定予以处分。但事实上,教师收礼现象并未因此减少,在一些家长看来,不给教师送礼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对于家长来说,这也是迫不得已,一方面希望送了礼,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有特殊照顾,另一方面大家都在送,自己不送会引起教师“误会”。当然,也有教师或明或暗要求家长送礼的,家长只能迎合教师的要求。

 

    教师“收礼”的种种无奈,原因不外乎几个:

    一、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稀缺,使得不少人瞄准了这其中的利益空当,挖空心思抢夺优质资源,而教师无疑成了家长们争相送礼的目标,教师节更是最佳时机。
  二、一些教师的道德逐渐沦陷,将教育孩子当成了一种牟利的工具,通过收取物质来交换孩子的特殊待遇。
  三、教师收礼潜规则的形成,也与社会大环境有关。 

  

    照理说,学生家长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点东西,表达一下慰问和感谢,也算是人之常情。早年间大伙都不富裕,给老师送的不过是点柴米鱼肉和挂历之类。可不知何时起,这竟成了某些老师“心照不宣的规矩”,礼物的档次水涨船高,烟酒茶自不必说,各种“红包”、“请吃”、购物卡也司空见惯,有的甚至打着寒暑假学生组团出游的借口,请老师“免费随行”。日子久了,校风歪颓,攀比之风日盛,收了礼的老师难免厚此薄彼,家长 “压力山大”。一所好好的学校,就这么毁了。譬如笔者就读的市区某小学,当年执牛耳,如今却风评不佳,原因就是许多老师被“有钱的家长给喂坏了”。

 

    归根结底,送礼收礼,破坏的是“公平”二字,抬高的是学生们获得公平教育的成本。而教育的首要价值正是公平,通过教育,不同出身的人能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本领,最大限度地公平竞争,社会各阶层得以流动而不至板结,凭借努力学习而改变命运、创造未来的价值观将直接树立起整个社会的信心与激情。正因如此,十八大报告中,将教育誉为“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明确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源浊则流难清,如果教育在师生关系的源头上就充斥着“利益左右待遇”的逻辑,所结出的果实又谈何公平呢?所灌输给孩子的又将会是怎样的价值观呢?18世纪德国名将毛奇曾说“德国的胜利其实在小学课桌前就已经决定了”,套用他的话,“社会明天的模样其实在小学课桌前就已经决定了”!

 

    那么怎样才能革除送礼收礼的歪风呢?有人说要靠提高老师和家长的个人道德素质,但如果身边的老师都收、班上的家长都送,想要独善其身无疑要冒着“被排挤冷落”的风险,说白了,不好做人。正如著名哲学家卢卡奇所言“人的意识屈从于物化结构”,要革除歪风,最有效的就是将空泛的道德准则物化成有效的结构,例如这次教育部公布的“禁令”。但“禁令”只能是用来兜底,如同一条“60分万岁”的及格线,如果没有更灵活合理的管理机制,难免陷入“不收礼但也不给努力做事”的怪圈,反正没有额外的好处,只要做到不违规就好了。

 

    教师收礼现象虽然普遍存在,但超过5000元的案例却几乎不存在。确切来说,教师收下的可能只是特产性的食品。显然,教师收礼还是个“法不禁止即自由”的问题——约束教师的收礼行为,必须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出现。既然公众对教师收礼要求苛刻,权力监督对政府官员的行贿受贿行为,更应作出表率。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没听说过受贿5000元的贪官,在此语境之下,苛求教育领域杜绝小恩惠,自然也有失法律公平。

 

    因此,除了建立公平的物化结构外,也要同时建立良性竞争的管理机制。譬如现在一些民办的幼儿园,即便家长不送礼给老师,老师也会自觉地尽心尽力服务每个学生,原因就在于其内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竞争机制,教学质量和学生与家长的反馈,将直接与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待遇挂钩。这一点是很多公办学校值得深入学习借鉴的,换言之,就是让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凭借自己的付出,能够获得等价的回报,无需靠其他途径去“打野食儿”。当然,这需要全社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提升教师待遇为前提,老话说得好“再穷不能穷教育”,教师在正规途径能获得的利益越大,其违规的成本也就越高,自然也就不会去做“捡芝麻丢西瓜”的蠢事。

 

教师“收礼”有失公平破坏教育价值(图)

 

本文由沈团发表(http://blog.sina.com.cn/elveswarlock)仅限新浪博客转载。

本博客内容未经许可,任何网站、个人、平面纸媒体、电视等不得转载和发表!

转载请联系QQ:349166614,注明来意。

作者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