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德的游戏》:熊孩子星战救赎记

(2014-01-06 18:27:02)
标签:

安德的游戏

星战

熊孩子

娱乐

分类: 娱乐八卦

《安德的游戏》:熊孩子星战救赎记

 

文/沈团

 

  两部现成的作品可以使我们对《安德的游戏》做出一番解读与比较,一部是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小说早在1959年就已出版,但大多数更为熟知这部作品则是通过保罗范霍文于1997年执导的内部《星河战队》;而另一部可以拿来比较的作品,是美国科幻作家约翰·斯卡尔齐在2005年出版的《垂暮之战》。

 

《安德的游戏》:熊孩子星战救赎记

图·电影海报


    当然,《安德的游戏》原著小说的问世(1985年)则刚好在这两部作品之间,他吸收了海因莱因的作品架构,却又极大的拓展了宇宙观设定,绵延至今的12本小说(还在出版中)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史诗视野,宏大细碎。而说到《垂暮之战》则更像是两者的中和,甚至是老年版本。但这都不重要,相似的设定,眼熟的场景,老套的故事每每都会在不同的历史节点被打造成极富有时代气息的影像文本。《安德的游戏》放弃了成人世界跟老年战士的身份架构,打起青少年类型电影混搭的主意,其想达成的消费诉求恐怕将为新《星战》三部曲做一个小热身。

  

  对非原著党来说,《安德的游戏》吸引力确实有限。节奏失衡,格局有限,过多的心理描写与冗长的对话,对于故事大纲的情结缺失都直接降低了观影快感,这也是导演加文胡德在《金刚狼》里犯过的老毛病。不过好在有所补偿,至少其符合当下青少年电影主力消费人群的口味,来自《雨果》的阿沙·巴特菲尔德与两位好莱坞传奇老戏骨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哈里森福特,本金斯利一起贡献了颇为精湛的对手戏。这种隔代飙戏的快感因为影片独到的戏剧冲突一度达到了顶峰,主人公与两位长辈的相遇成为了影片前后两个部分鲜明的标志,为观众带出了更为宏观的故事视野。一边是极力推荐亦友亦父,一边是满腹怀疑冷静干练,怪蜀黍调教小正太的戏码不光是本片的一大叙事线索也是一大看点。而主人公本身的领导人格塑造也足以让人有《甄嬛传》《宫心计》的既视感,在影片前半段的训练过程中不断通过情节段落的设置来表现其不按套路出牌,残酷沉着,团队精神,出色的战术素养与领袖气质。由于影片本身寻求痛击外星入侵者的救世主级指挥官的主旨,加上利用未成年儿童进行军事培养,造成了一种童真人性与残酷隐忍的意志对立。这在影片末尾达到了顶峰,主人公在系列全作中的救赎起点。当然除去这些,影片与时下的大多数好莱坞科幻电影一样营造了精美卓绝的视觉奇观,反复出现的第一次虫族入侵空战,近地轨道太空军校的无重力战斗室搏杀,以及最终的全息虚拟太空战役都是本片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杀器。

  

  熊孩子能救地球人民,熊孩子也能在大人们的谎言下摧毁了更多的生命。《安德的游戏》全部文本的整体其实也正是在探讨这样的问题,每一个人类在宇宙万物面前都像是蠢蠢欲动毫无底线的熊孩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能享受万物平等的法则,一定要在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法则里一较高低。最后的题外话,片子的主力特效公司DIGITAL?DOMAIN早前被国内的小马奔腾收购,而其公司的创始人最近则是坊间热议的焦点,看片子神游之余有那么一瞬间你会觉得世界还是太奇妙,不如像安德一样走上漫漫环宇的救赎之旅。

 (图片来源于电影海报)

 

 

《安德的游戏》:熊孩子星战救赎记

 

本文由沈团发表(http://blog.sina.com.cn/elveswarlock)仅限新浪博客转载。

本博客内容未经许可,任何网站、个人、平面纸媒体、电视等不得转载和发表!

转载请联系QQ:349166614,注明来意。

作者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追究的权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