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祖国的花朵性教育女童之殇杂谈 |
分类: 新闻时评 |
文/沈团
“校长放开那孩子!”这句话现已深入人心!
当河北保定涞源县六岁女童被当地一副校长虐杀消息传出后,“校长”这个字眼离毁灭又近了一步。不能怪公众太情绪化,只因这个字眼承受不起罪恶的重荷。也不能怪网民要求恢复“宫刑”、引进“化学阉割”的诉求近乎疯狂,因为面对一波又一波无底线无耻感的犯罪,再严苛的法律也承受不
不仅仅是一些“校长”们,在无耻地带中作恶的还有形形色色的成人,他们或者衣冠楚楚、或者道貌岸然、或者是和蔼的大叔、或者是慈祥的老师……当我们告诉自己的孩子要有爱、要阳光、要善待他人时,我们又如何向他们解释那些被侵害的姐姐妹妹们的遭遇?当一些人的孩子为舞蹈班奔波、在夏令营成长、从名胜旅游中陶醉时,我们又怎么告诉他们另外一个世界——她们远离父母是留守一族,她们像荒草一样野蛮生长,她们像柔弱的羔羊一样缺乏庇护。
每当悲剧发生后,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指向嫌疑人,都指向林林总总的反思,可是一回到现实中,所有的问题又纹丝不动地维持惯性。你看,我们的孩子从小没有受到过系统科学的性教育,连“身体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触摸”的常识都匮乏,更遑论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啊。本报记者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受访孩子都对“性侵害”一无所知。这里的教育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比如英国小学生守则里“背心内裤遮盖的地方不许别人碰”,广为人知,可是一到现实中“性教育从孩子学起”时,各种推三阻四、数不清的大道理小理由就层出不穷。什么会把孩子教坏、什么会适得其反、什么不健康、什么会影响学习……正是成人意识里充满了太多的条条框框、金科玉律,这个不敢做、那个不能干,把孩子看做成人的附属品、看做学坏容易学好难的工具,所以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教育如同一张白纸,所以把侵犯的人懵懂地当做“怪蜀黍”、把天大的受害当做难以启齿的“丑闻”。为了孩子,成人们该打破脑袋里的藩篱桎梏,从教育改革到社会改革,从思想解放到公共讨论,拯救祖国的花朵了。
为什么性教育这些年干打雷不下雨?只有诲淫诲盗的脑子才会把性教育等同于“羞于启齿的那种事”。孩子的头脑是开放的,如果你讳莫如深,就只能把那些好奇、需求逼向他途,他们就从网络、从成人影视、从非法出版物寻找答案。如果连这个科学都看不透、连这个改革都推不开,那些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很容易成为羸弱的羔羊。
各地实践显示,社会不乏关注女童、保护留守儿童的公益组织和人士,可是囿于各种政策的限制、陈旧思维的束缚,以及种种不作为,这类社会正能量的作用与现实社会需求还相差很远,面对那么多需要保护的孩子,法律、制度、政府、学校不仅应为此类公益组织松绑和加油,还应一起协同在整个社会层面,加速对幼童保护教育的建设和完善。
“女童之殇”、“少女之殇”,如此惊心动魄的字眼一再跃入眼帘,细枝末节的剖析、修补治标不治本,也呼唤一种人人说话、人人讨论的氛围。这样的氛围或许并不能很快建起坚固密实的篱笆,但至少可以唤醒每个人的内心,从我做起,为孩子做一些善事、为孩子撑一把保护伞、为孩子权益鼓与呼……
他(她)们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他(她)能否健康成长,和我们今天每个人的执着选择与点滴努力,密不可分。
本文由沈团分享(http://blog.sina.com.cn/elveswarlock)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