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过马路”罚款无用该怎么整治

(2012-12-14 14:26:43)
标签:

中国式过马路

罚款

交通规则

交通秩序

杂谈

分类: 新闻时评

沈团/文

 

核心提示】记者王成波闯红灯,你想被罚款20元,还是穿绿马甲维持交通秩序?昨日,深圳交警局对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专项整治。在福田华强北路与红荔路交界处,短短半小时就有五六人受罚,有人因为不理解破口大骂,执勤交警摇头叹息。市交警局表示,行动共查处731宗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其中519人接受罚款,212人穿上绿马甲执行社会服务令,439人闯红灯被罚款,221辆非机动车被查扣。(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

 

“中国式过马路”罚款无用该怎么整治

男子闯红灯被罚后开骂
 

据了解,昨日下午2时30分许,在福田区华强北路与红荔路交界红绿灯处,很多行人随意闯红灯,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选择交罚款20元,扭头离开。

下午3时许,一名老年男子闯红灯被查获,解释自己刚从农村来深圳,“我不懂为什么要罚款,我不懂。”面对交警解释,他非常气愤,甚至破口大骂,最后没有出示身份证,没有说名字,气呼呼缴纳20元罚款离开。而左先生在机动车道骑电单车被查,他穿上绿马甲在路口帮助维持交通秩序半小时。他说,赞成对行人闯红灯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良好交通秩序需要共同维护,自己太过匆忙没注意,以后会注意。

在现场,面对违法行人不配合执法情况,执勤交警摇头叹息,并劝说。福田交警大队南园中队副中队长邱勇开说,行人闯红灯等交通违法查处确实有些难度,也遇到既不接受罚款又不执行社会服务令的,但毕竟是少数,他们要求民警执勤时耐心解释。对于不配合执法人员必要时将继续传唤,并请求辖区派出所民警协助,对于打骂交警等恶劣行为将被以妨害执法处理,实行拘留等。若构成犯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罚款,受罚者可以现场缴纳,也可以在交警部门做出处罚之日起15日内到银行缴纳。逾期未缴纳的按处罚金额每日加处3%罚款,加罚金额最高不超过本金。受罚者已经领取机动车驾驶证的,将一律停止办理驾驶证相关业务,尚未领取驾驶证的将不予办理驾驶证申领业务。

市交警局介绍,昨日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他们在全市设置58个组,重点整治行人、非机动车、电动自行车闯红灯等,高速公路大队重点整治行人违规进入高速路。目前,机动车礼让行人效果明显,行人、非机动车作为交通参与者也要遵守交通规则,按照信号灯标志标线指示通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全市交通更和谐。

 

“宁停三分,不抢一秒”是安全交通行驶的一句老台词了,但是谁在乎呢?“中国式过马路”的新闻几乎每天都有报道,为什么还会出现类似的行为呢?而且深圳这次两小时439人闯红灯,均已被罚款。违反交通规则罚款是次要的,主要希望能够达到教育路人,让其自觉的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意外的发生。

毋庸讳言,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其实已经成为城市交通管理的一种“痼疾”,这一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管理手段的乏力和无奈,还有国人规则意识的淡薄。对于出现“中国式过马路”的情况,交通部门应该从根本上出发解决问题,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中国式过马路”以罚款整治很困难,应加强整治工作,加强路面疏导,通过宣传,强化群众交通意识,缓解高峰期交通拥堵。

笔者认为出现闯红灯情况的问题所在:

一、红绿灯设定不规范。某些路段横向红绿灯为60秒,纵向红绿灯为90秒,而且转向车辆经常卡马路中间,导致交通堵塞,影响交通秩序。

二、车辆转向时不避让行人,车辆从不减速,行人无法安全过马路,就会形成结伴快速闯红灯。

三、人走得慢,车走得快,红绿灯给车通过的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你得小跑步才得过去(年岁大的人是很难的)。

四、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

五、交通意识的缺乏。

六、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

交通事故我国境内几乎天天都有发生,为避免出现马路杀手,交通部门已经从驾驶证考试开始了严格的审核,再者,公共交通资源上,强势、弱势的分配不公,车与车抢道、人与车抢道,造成严重的交通秩序混乱。笔者希望大家能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安全出行,避免悲剧的发生。

 

 

 

本文由沈团http://blog.sina.com.cn/elveswarlock)分享,转载请注明此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