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名男童垃圾桶中避寒被闷死折射了啥

(2012-12-10 13:33:28)
标签:

垃圾桶

贵州五男童

避寒

闷死

悲剧

分类: 新闻时评

沈团/文

 

中广网北京11月21日消息(记者王娴)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五名男童垃圾桶中避寒被闷死,五个孩子的遗体被发现于冬日的凌晨,他们在垃圾箱里离开了这个世界。贵州毕节七星关区的这一幕让人们这几天来揪心不已。5条10岁左右的幼小生命突然离世让人扼腕,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脑中的问号却依然不少。

 

五名男童垃圾桶中避寒被闷死折射了啥

贵州毕节5名闷死男童生前照片

 

比如,这五个孩子他们的家在哪里?亲人是不是知道他们的下落?学校是不是了解他们的情况?孩子们的身份是怎么得到确认的?谁又来为五个年轻的生命负责?一系列疑问期待解开。

这里亲情的淡漠让人吃惊,但又让人难以指责

“贫贱夫妻百事哀”,语出元稹的《遣悲怀》,本意是元稹在悼念亡妻,现多用来指贫贱的夫妻生活中有种种不如意。比如前些年常看到丈夫带着妻子卖淫的新闻,对于这样的夫妻,物质需求排在了前面,爱情就只能“哀”了。而对于贫贱的陶家,亲情也只能“哀”了。

“我不要了,他们爱到哪里就去哪里。我们现在在外边打工也难”,在几个孩子前几次流浪被收容时,陶元伍曾这样对民政局说。而陶元伍的妻子改嫁后就完全抛弃了这些孩子。五个孩子这次失踪后,他们的亲戚和家长也没有像城市里走丢孩子的家属们那样着急,而是反应平淡。《腾讯新闻网》

 

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孩子的成长和保障主要靠家庭、家族支撑;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于,政府和社会负有扶助、保障之责。但公共责任和家庭责任并不矛盾,现代社会不是从天外飞来,而是建立在历史既有基础上的演变,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社会单位,对国人的保障效应目前还非常巨大。我们应该逐步增加公共保障,实现责任分担和对接,而不是提倡一样、忽视一样。

养而不教乃至生而不养,对孩子成长肯定不好。为人父母者,不可不自省啊!

不完整的家庭,掏空的乡村,缺失的教育,失落的文化,五个孩子的悲惨死亡看似偶然,但很难说,他们生前的境遇不是导引他们走向死亡之路的必然因素。悲剧惊醒的,或许不应该仅仅是毕节!

那么,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毕节的民政和社会管理部门为何难见身影?5个孩子是本地人,而且事发地点距离流仓桥办事处不到百米,他们为何就在当地管理部门的眼皮底下活活冻死?为何能对长期在外流浪的孩子不管不问?显然,这是社会管理部门的职责缺位。

这5名男童流浪的日子应该不是一天两天了。并且,从他们“用一些写有广告语的塑料篷布、水泥砖和三合板围起来”的举动看,这些只有10岁左右的男童已经具有相当的流浪经验。而年龄如此之小的中国孩子,竟积累起这么丰富的“生活”经验,这难道不是令所有中国成人觉得羞愧难当的一件事吗?

当然,即使有目击者看到这5名孩子在拆迁工地围墙里面“住了好几天”,当地政府和相距“不到百米”的基层政府组织也仍有可能声辩“没有看到”。这也正如杭州市政府主管部门看不到本地出租车的乱象,非得等到“名人”发话,才知道乱象存在一样。

5名流浪男童不能白死。毕竟,政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而不应是只为“名人”服务的。

“路有冻死骨”,网上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句话。那该是怎样的情形呢?沉痛地想:在寒冷的雨夜,那5名孩子怎样蜷缩在那个“近一人高、长约1.5米、宽约1.3米”的垃圾箱里,尽可能使身姿显得不那么难受,并且相互取暖。而当那一个密闭的、狭窄的空间渐渐变得空气稀薄,5个孩子开始渐渐失去意识之时,他们是否也与卖火柴的小女孩有过相近的梦。但愿在天堂里,他们能够像孩子那样无忧无虑。

血淋淋的事实,惨痛的教训,留给我们无尽的哀痛和反思,也引发了我们对于流浪、乞讨、救助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及如何落实的思考。事已至此,我们唯一可挽回的就是,希望警方尽快公布调查真相,严格追责,举一反三,坚决杜绝此类悲剧再次发生。

据了解,去年八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意见》,要求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追究机制,对工作不力、未成年人流浪现象严重的地区,追究该地区相关领导的责任。我们不禁要问,谁该为五个孩子的非正常死亡负责?

 

 

 

本文由沈团http://blog.sina.com.cn/elveswarlock)分享,转载请注明此链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