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棕

(2012-08-28 08:59:36)
标签:

董棕

华园

棕榈科植物

保护植物

植物界

分类: 植物图片


http://s12/middle/a5bce8acgc8490abd1efb&690

董棕 CaryotaurensLinn
(棕榈科棕榈属)

    知道中心公园种植有董棕这种奇特的棕榈科植物,但一直没有见到。今天终于在振华园见到这种植物的真容。其独特之处在于巨大舒展的叶片。

    很早以前,泰国就以出产西米而著称,西米露清凉甘甜,十分爽口,是人们热天最理想的消暑食品。可是有谁知道,西米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米,更不是在田里种出来的,而是由西谷椰子树、董棕树等棕榈科植物髓心所产淀粉加工而成。  
    董棕树的嫩茎也可食用,比茭白的味道还更好,可谓野菜中的美味山珍,因此,在森林中常遭到大象的破坏,现已渐危,被国家定为二级保护植物。  
    董棕为棕榈科大乔木,高可达30多米,径粗约50厘米,树形奇异,状如花瓶,为理想的庭园观赏树种;叶片长20多米,宽3—4米,为植物界中最大者;挖去树干髓心所剩下的外壳十分坚韧,是最坚硬的木材之一,如做成水槽,可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做成扁担,则经久耐用,几代人都挑不断,做成筷子,乌黑光亮,俗称“乌木筷”,其价值仅次于象牙筷,堪称赠送亲朋好友的上等佳品。  
    董棕也是一次花果植物,但它的寿命比象鼻棕更长,约为40至60年(一说20年)。   
    董棕为棕榈科鱼尾葵属常绿乔木。自然资源稀少,为国家稀有大型棕榈植物属于二级保护植物。其单干笔直,树形优美,四季常绿,是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优良的观赏树种。

 

http://s11/middle/a5bce8acg7a6db445ce5a&690

 

中文学名:董棕
中文别名: 孔雀椰子、孔雀鱼尾葵、酒鱼尾葵、大鱼尾葵
二名法: CaryotaurensLinn
界: 植物界
科: 棕榈科
属: 棕榈属
种: 董棕

http://s3/middle/a5bce8acgc8490ad6c622&690

 

http://s15/middle/a5bce8acgc8490ab1735e&690

            

      奇树董棕的故事
    

                     文章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发布日期:2012.10.26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中有一种“体格最强壮”的种类,它就是我国稀有树种棕榈科植物董棕(Caryota urens L.)。该种类主产东南亚热带,我国云南南部有少量分部,是热带北缘代表树种之一。董棕树体高大,干型笔直,木质坚硬,茎干内含大量淀粉,又俗称为“粮食树”、“西米树”。其树枝、叶型优美,又是一种有名的观赏树种,它集多种用途于一身,在科研、经济上有极高的价值,被列为国家的二级保护植物。

    纵观董棕的生活史,从其生长到衰亡也不过几十年的历程(研究报道,自然状态下存活40-50年)。通过长期的观测,有三个现象让人们对董棕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其一,人们对其普遍存在一个误解,认为董棕一生只开一次花,结一次果就死了。其实董棕在生殖阶段可连续数年数次开花结果,直至死亡。“身体”越强壮的植株开花结果次数越多,同一植株第一次到第二次开花时间相隔约1年。这样人们就会发现同时一个花序开花,另一个花序果实已成熟的现象。其二、自然状况下生长的植株,身体强壮、高大、生命年限长(30-35年开花结果),而人工引种栽培的植株,矮小,15-20年就能开花结果。这一点与好环境好条件下的现代人早熟,未老先衰现象及其相似。至于现代人的长寿也不过是用药品和先进的医疗条件来维持和保障的。其三,观测到生殖阶段的植株,径粗均为60cm左右,到生命终结时径粗仅为30cm左右。是否可以假设在生殖阶段,董棕的根部已经不再或减少吸收(水)养分,主要是靠树干中的养分(淀粉)来维持生殖过程,要不然为什么在死时会枯瘦如柴呢!

    一个误解,一个与人类生命历程相似之处的现象,再加一个假设,这些是否能让我们读懂奇树董棕的故事呢?

 

W020111026321353741519.jpg

茁壮成长中的幼树

W020111026321353761672.jpg

自然环境中的成年树

W020111026321353774968.jpg

群花怒放的植株

W020111026321353780722.jpg

生命的终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