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柴集镇铁神庙和新村镇天棚农民公园
-------周末文化采风
华夏百姓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阜阳市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阜南县政协文史委员郑永英邀请:阜南县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沙文志、曹文恭,阜南县老年摄影协会会长竹庆中,阜南一中高级退休教师、国学及文史研究者、诗人刘新民,入围中国阜南网、阜南精英论坛、阜南博览、阜南头眺负责人范立功、陈朋一行到阜南县天棚农民公园进行文化交流。
吃过早餐后,我们乘车从阜南县城出发,沿南阳大道经S256到阜南县柴集镇,先参观了柴集铁神庙。
铁神庙位于阜南县柴集镇西向北一公里处,是阜南县志明确记载的境内最早的庙宇之一。殿门前香火繁盛,殿内供奉着老子的金身塑像,两殿之间的院子里,还挺立着四株百年龙柏,绿阴如盖(有着神奇有趣的故事)。大殿两边,树立许多高大的碑刻,《祖师庙重修碑记》记载:铁神庙,又称祖师庙,建于北魏,敬奉老聃。“曾踞汝阴至南阳、沈丘至霍邱古道之要冲,鼎盛于北宋。后历战火,几次重修,清嘉庆铸铁神,民初植苍松,内含八卦,外正五行,为颍西南古迹之灵秀。”
阜南县天棚农民公园沿革
从铁神庙出来一路向北,到了阜南县天棚集街上路北,阜南县天棚农民博物馆和农民公园。
郑永英等十位退休的老同志都在公园门口迎接我们一行人,进入公园边走边听郑永英同志介绍天棚集的由来,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也是李自成起义军破颍州后)兴集,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张鹤鸣死后,他的儿子张大赓、张大壮不惜用重金聘请能工巧匠,在张鹤鸣故居前,搭起四周长七七四十九丈,高七七四十九尺的招魂天棚,上有正厅、内宅、花墙、虚门等,错落有致,飞檐挑爪,突兀多姿,古色古香,气势恢弘,庄严肃穆。天棚搭成后,张大赓、张大壮请来和尚、道士,设水陆道场,做法事七七四十九天。四邻八乡的人争先恐后的前来观看,人山人海,各地做小买卖的也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祭事结束后,前来观看者仍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不愿离散,集市由此形成至今。
在公园办公室郑永英同志介绍了,明末兵部尚书张鹤鸣和他的兄弟张鹤腾的故事,张鹤鸣故居尚在天棚集东头。
张鹤鸣,阜南县新村镇天棚集人。生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死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张鹤鸣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任历城知县,值“矿使四处扰民,公力抗陈珰。”“凡便民兴利之事,他无不为之。”离任后,历城人怀其德,建“仙令祠”祀之。升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鹤鸣素有才略,大破红苗,擒贼首老蜡鸡,威名甚著,总督陕西三边军务,迁兵部左侍郎。天启元年(1621年),升兵部尚书,督师辽东,沈阳失陷,朝士多思熊廷弼,廷弼请付二十万金为军,张鹤鸣不予,专庇巡抚王化贞,致使边疆事大坏,鹤鸣大惧,自愿前往辽东,不久告老还乡,由王在晋接任。后住颍州古楼北张家胡同,善诗文,有“趵突泉诗流传至今。
张鹤腾(1623年——1635年),字无翰,号凤达。明代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明末兵部尚书张鹤鸣之胞弟,明朝官员。张鹤腾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考中进士,授山东潞城县令,旋调任榆次县令。
明史记载:六年春,魏忠贤势大炽,起鹤鸣南京工部尚书。寻以安邦彦未灭,鹤鸣先有平苗功,改兵部尚书,总督贵州、四川、云南、湖广、广西军务,赐尚方剑。功未就,庄烈帝嗣位。给事中瞿式耜、胡永顺、万鹏以鹤鸣由忠贤进,连章击之。鹤鸣求去,诏加太子太师,乘传归。崇祯八年,流贼陷颍州,执鹤鸣,例悬于树,骂贼死,年八十五。
崇祯8年(1635年),李自成起义军攻陷颍州,劝张鹤鸣投降,张鹤鸣宁死不降。张鹤鸣被缚倒悬于树,大骂而死,其弟张鹤腾、张鹤岭与张鹤鸣长子张大同皆死。崇祯念其忠节,诏令以尚书之礼葬之。赐祭旌表,恤勉于天棚集建“忠义英烈”牌坊,刻有“张鹤鸣、张鹤腾为国殉难”等字迹。
阜南县天棚农民博物馆和农民公园,是郑永英等十位退休的老同志和天棚爱心人士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为广大游客修建了集展示江淮农民劳动生产工具、家庭生活用具、古时遗留古迹和文物及张鹤鸣故居留存的、汉白玉雕刻的“天官赐福”、石麒麟一对、上马石、下马石、石狮一对、“四世一品”皇封圣旨、玉雕赵子昂的八骏马,别具一格的石滚山,珍贵的张鹤鸣、张鹤腾五块公德碑和一块卧龙碑,丰富多采的百家姓文化展厅和书画展厅。
在张鹤鸣雕像的西侧有块卧龙碑,据说是一九五0年,在张鹤鸣故居院内出土的文物。碑的正面刻有草书繁体“龙”字,苍劲有力,飘逸大气,右上刻有“
卧龙碑”和“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字样;左上角刻有“秉烛应游”字样;下角刻有“清夫鸿烈上下千古,竟有墨迹”字样。落款:“宗臣号清夫颖西张鸿烈印”。碑的背面刻有草体“柳”了,手法娴熟,飘逸俊秀,左下方刻有张鸿烈挚友刘登峰的题字:“宗臣先生,吾之挚友也,为人高超出类,宜如闲云野鹤矣!平生书法惊人,为吾邑乡所贡献。诸大家名手无不得力,吾谓字冠江淮矣。所书大字莫可及,千古识者,谅心啧啧称羡矣!”落款:“光绪甲辰荷月,峻岭弟刘登峰拜题”。经考证,卧龙碑是张鹤腾的后世孙书法家张鸿烈于光绪十年所立,碑文是他自己的亲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