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访赵集老街-阜南县赵集镇赵集老街我的出生地

(2016-12-21 11:04:14)
标签:

历史

图片

文化

娱乐

    赵集是阜南县赵集镇所在地,位于县城西北约十公里的S328线上。赵集的历史较长,在明朝后期形成集市,清中期称作庆元集。清末,由于赵姓兴旺起来,逐渐主导了集市贸易,遂改称赵集。
    今日与同事范立功(作者阜南精英论坛、阜南博览主编)前往赵集老街探访,试图捡拾一些即将逝去东西。
    我们先到赵集老街道上探访。老街距现在的街道大约300米,街道是在七十年代逐渐向南平移至现在的S328线上,而老街慢慢废弃。如今的赵集老街已很冷清,也很破败,虽有一些新建的房子,但完全不是街道的形制了。
    在老街东头一处堰坝上,我们见到了一块被当作桥板的石碑。经过对石碑上文字的初步判读,可以认定它是一块节孝彰表碑,碑文由阜阳县一个叫臧锡三的县丞书写。碑文内容都是XXX之妻、XXX之母等,碑首两条为“□□□大姐刲肉救亲”勒文。经向老居民询问,他们说此碑是原赵集东头的节孝坊旁边的一块碑,据说赵集有一位媳妇为救生病的婆婆而割下自己的肉煮汤给婆婆吃,因此她受到官府的表彰。
    回来查了一下资料,原来这种“刲肉救亲”的事情很多。其实这是一种孝义与迷信相杂糅的行为。明清以来,在理学观念的影响下,为了表示孝义,人们不惜用其极,刲肉行为就是其中之一。其实,割自己肉熬汤并不能治病,最多只能是敢于舍身的孝义表达而已。
     我们在老街上的一户人家门口看到了一个柱础,从风化程度看至少有几百年历史了。问房屋主人,他说这柱础原是东头火神庙大殿里的,于是,我们对火神庙做了一些访谈。
    我们了解到, 赵姓兴旺起来后,不仅改庆元集为赵集,还在集东头建起火神庙,供奉火德星君。因灶君与火神同属一个神仙体系,况且赵与灶同音,所以他们也同祀灶君。他们还传出一个故事,目的是想以神明来维护赵姓的社会地位。说有一次信阳失火,连绵不得扑灭。这时有一挑担卖小鸡仔的人说,你们把我的担子拿去,扔到那儿,那里的火就会灭掉。于是人们照他说的做了,果然火熄灭了。人们为了感谢他,让他留下姓名。他说姓赵,在阜阳县赵集东头住。后来信阳来人感谢,在赵集东头并未找到这个人。忽见香火缭绕的火神庙才恍然大悟,赶紧进庙奉上香火,叩首致谢。赵集火神庙从此名声大振。
    解放前,赵集火神庙除了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君,还在农历正月初七日举办火神节。当天,家家扎火把火神牌位前上香晚上大家燃放鞭炮,成群结队高举把,奔跑游走,景像颇为壮观。而今,火神庙早已不存,其原址建起了一座基督教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