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忌赛马》课堂实录   陆红兵

(2012-06-07 21:13:25)
标签:

杂谈

分类: 名师教学实录

在故事学习中加强语言的运用

——《田忌赛马》课堂实录   陆红兵

 教学时间:20122    教学对象: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要求】

1.自读课文,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并复述故事。

2.了解概括写与具体写这两种叙述方法的区别,并分别练习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事情过程说清楚。

3.探索不同的对阵方法,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感受故事中蕴含的智慧。

4.根据提示语,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利用课文,学会运用不同的叙述方法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在对阵探索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交流大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则历史故事《田忌赛马》(板书课题)。我了解到同学们课前都读过了,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课文讲的是田忌和齐王赛马,第一次比赛田忌输给了齐王,孙膑帮田忌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第二次比赛田忌赢了。

师:很好,顾湘读懂了这个故事。有谁能够说得简洁一些,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生:课文讲的是田忌与齐王两次赛马的故事。

师:你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故事,真棒!那除了故事的内容,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灵活运用一些方法就能取得胜利。

师:好,你是从赛马的故事中得到了一些启迪。

生:赛马不仅需要骑手的技术和技巧,马匹的强壮和马的品种的优势,还需要有一些计谋。

生:齐王太骄傲了,如果他能够动一动脑筋,其实完全有能力再赢田忌的。

师:说得也不错。

生:我个人觉得田忌和孙膑有点无赖。我认为就应该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而他们却是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的。

师:黄晨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学习上需要这样的思考。你们看呢?

生:我觉得文中并没有说当时赛马必须怎样对阵,也许并没有这样的规则。

师:你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老师在课前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能够找到当时赛马规则的资料,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再去找一找。我们姑且认为没有这样的规定,行吗?

生:(齐)好。

生:我认为第一次赛马,齐王的马能够取胜,是因为他的马好;而第二次赛马,田忌能够获胜,是因为孙膑让他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

师:你已在探寻着他们取胜的原因。

二、自读课文,复述两场比赛的场景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已经知道,田忌与齐王进行了两次比赛,比赛的结果不同,取得胜利的原因也不一样。我们不少同学还从这两次赛马中得到了启迪。

师:那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课文哪几小节是直接写这两次赛马场景的?

(师板书:第一次,第二次。学生各自读课文后交流)

生:直接写第一次比赛场景的是第2小节,直接写第二次比赛场景的是课文的第1317小节。

师:很好!看来大家读得都很认真。现在,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大家讲一讲这两次比赛,将我们带到那扣人心弦的赛马场。你们能行吗?请同学们各自准备一下。

(学生各自准备)

师:谁来讲第一次比赛的场景?

生:随着一声锣响,第一场赛马比赛开始了……

师:不是“赛马比赛”,就是“赛马开始了”。

(生纠正后继续复述,复述完,学生鼓掌)

师:我代表卢芳菲谢谢大家的掌声,卢芳菲给大家介绍了第一次比赛的情况,非常清楚。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扫兴”吗?

生:不高兴,原来很高兴后来不高兴了。

师:理解完全正确。第二次比赛谁来给大家讲。不过这次,我想提高一点难度。老师这儿有个简单的动画,请你根据画面,结合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第二场比赛。我先放一遍,大家在心里练一遍。(课件播放赛马动画,学生各自练习复述)

师:谁来试一试。

生:(根据画面内容)一声锣响,第二次比赛开始了。第一场,田忌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实力差距太大了,田忌输了。第二场,田忌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田忌以微弱的优势获胜,齐王有点心慌了。第三场,田忌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同样取得了胜利,齐王气得目瞪口呆。这样,田忌以两胜一负的成绩最终赢得了这场比赛。

(师生共同鼓掌)

师:你不愧是班级的“故事大王”,将来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现场解说员。

三、了解表述方法的区别,练习表达

师:刚才,同学们讲得真精彩!我们再回到课文,快速浏览一下写比赛现场的这两部分。同样是三场比赛,课文对第一次与第二次比赛的叙述方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次的比赛是概括地写的,第二次比赛写得比较具体。

生:写第一次比赛时,三场合在一起介绍;写第二次比赛时,三场分开来逐一介绍。

师:你们真会发现!有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把一句话或一段话分成几句话或几段话来表述;有的时候则需要把几句话或几段话变成一句话或一段话来表述。现在请你把书上的方法变一变:仿照课文中介绍第一次比赛的方法来介绍一下第二次比赛,或者仿照课文中介绍第二次比赛的方法来介绍一下第一次比赛,行吗?请各自准备一下。(学生各自准备后交流)

生:我来说第一次比赛。一声锣响,赛马开始了。田忌先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第一场输了。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田忌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又输了一场。第三场,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还是输了。三场比赛下来,田忌都失败了,觉得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赛马场。

师:彭蔚学着课文第二次比赛的写法,将第一次的三场比赛分开来讲。说得非常清楚,让我们同样为她鼓掌。第二次三场比赛谁能够连在一起讲?

生:第二次比赛开始了。田忌在孙膑的指导下,第一场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了;第二场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赢了;第三场比赛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又赢了。这样田忌以两胜一负的成绩赢了齐王。

师:你说的是对的。但是,还是把三场比赛分开来说的。谁能仿照第一次比赛的写法说第二次比赛的?

生:第二次比赛开始了。田忌在孙膑的指导下,用下等马、上等马、中等马分别对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三场比赛,输了一场,赢了两场。齐王目瞪口呆。(学生又一次鼓掌)

师:五个小节的内容,你只用了几句话就说明白了,真了不起。那我还想问一问大家,课文可不可以换一下呢?第一次三场比赛分开来写,第二次三场比赛合起来写。

生:不可以。因为故事主要应该写田忌胜了的那次比赛,而不是输了的那次比赛。

生:第一次比赛,齐王的胜利靠的是他马的实力,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第二次比赛,田忌在孙膑指导下的胜利靠的是智慧。而这个故事要表现的正是其中的智慧。所以,第二次比赛应该分开来写。

师:你很有自己的见解,而且把自己的意思也表达得十分清楚。正因为这样,第二次比赛才是故事的重点部分。

四、学习人物对话,进一步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师:提到智慧,我们就得关注对这场比赛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个人,那就是——

生:(齐)孙膑。

师:在课外阅读中,有同学了解过孙膑吗?

生:《史记》中的《孙子吴起列传》中介绍了孙膑。孙膑并不是他的本名,是因为他曾受过膑刑。

师:倪彦良读了《史记故事》,了解了孙膑。其实课本中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史记》的记载改编而成的。

生: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著有兵书《孙膑兵法》。

师:不错。正是这场赛马,让齐王了解了孙膑,孙膑才被任命为齐国的军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第一次比赛后他们的对话。类似这样的对话描写,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已经遇到过好多次了,怎么来读好呢?

生: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这里的提示语。

师:请前后四个同学分角色练一练,可以互相听听,并提提建议。

(学生分组练习后,指名小组分角色读人物的对话)

师:你们觉得这组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很流畅。如果顾昊读孙膑的话再坚定一些就更好了,因为他是胸有成竹的。

师:那你来试一试。生:(坚定的)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

生:我觉得许文昕读时,齐王那“讥讽”、“轻蔑”的语气还欠一点。

师:这的确挺难的。谁再来试一试?

(指名再读)

师:现在,我请几个同学担任这几个角色,直接进行对话,注意他们的表情、动作。

(学生担当角色,直接对话)

师:这一遍比刚才又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后大家还可以自由组合,相信会更精彩。

五、排列对阵,探析获胜的原因

师:孙膑给田忌出了个什么主意,这儿并没有说,但刚才了解了第二次比赛,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孙膑是——

生:(齐)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就使得比赛转败为胜。(出示表格)

齐王

  忌(表示单场赢,×表示单场输)

1

2

……

×

×

……

×

……

×

……

比赛结果

 

师:是呀,这个表格就表示了书上写的两次比赛的对阵与结果。能看明白吗?

(学生点头)

师:那在齐王的马出场顺序不变的情况下,除了课文中这两次比赛的对阵,还有其他哪些对阵方法,比赛结果会是怎样的?请大家各自思考一下。

(学生静静地思考)

师:请你用手势告诉大家,你还想到了几种不同的对阵。

(学生伸出一到四个手指)

师:先请伸出一个手指的同学说。你来——

生:田忌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输;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输;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赢。

(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填写表格)

师:这是另一种对阵。有同学能够说得简洁些,将三场比赛合在一起说。

生:田忌用上等马、下等马、中等马对阵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一胜两负,输了。

师:非常好,清楚、简洁,加一个“分别”则更好。还有其它对阵,像黄晨雷一样说。

生:田忌用中等马、下等马、上等马分别对阵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一胜两负,输了。

生:田忌用下等马、中等马、上等马分别对阵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一胜两负,输了。

生:田忌用中等马、上等马、下等马分别对阵齐王的上等马、中等马、下等马,一胜两负,输了。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最终完成以下图表)

 

齐王

  忌(表示单场赢,×表示单场输)

1

2

3

4

5

6

×

×

×

×

×

×

×

×

×

×

×

×

比赛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将6种不同的对阵都找到了。其中只有孙膑的对阵可以获得胜利。孙膑可真厉害!那么,是不是任何情况下,孙膑的方法一定都能赢呢?

生:不是的,必须田忌的马和齐王的马实力相差不大。

生:田忌的上等马要比齐王的中等马快。

生:故事前面写了孙膑的话:从刚才的情形看,齐王的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这就表明齐王的马实力并不是远远超过田忌。

师:由此可见,孙膑之所以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是因为什么?

生:孙膑的观察非常细致。(板书:细致观察)

生:孙膑经过了深入的思考。(板书:深入思考)

六、拓展延伸,以史为鉴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故事最后一小节。

生:(齐)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师:这一调换该蕴含着多少智慧呀!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史鉴以明智。”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课后,大家可以去读更多的历史故事,如《上下五千年》、《史记故事》等,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

板书:

田忌赛马

第一次(2        实力

                          细致观察 深入思考

第二次(1317   智慧

 

在情境中再现故事场景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陆红兵

教学时间:20015

教学场合:南通市第三次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教学对象: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灵活的思想方法。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疑惑、得意洋洋、讥讽、转败为胜”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准备

孙膑、田忌、齐威王头饰各一,齐、田的旗帜各一,六匹马的图片,锣一只,生字卡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历史故事《田忌赛马》。(板书课题)。

2.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

3.交流:《田忌赛马》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田忌赛马》写的是田忌和齐威王两次赛马)

4.课文哪几小节分别写了第一次、第二次比赛的场景?

5.两次赛马,比赛结果却完全不一样。第一次田忌——(引导学生说)输了,第二次田忌——赢了。田忌由输到赢,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转败为胜(出示词语卡片,齐读)。

6.使田忌转败为胜的关键人物是谁?(孙膑)

二、再读课文,归类词语

1.《田忌赛马》这个历史故事就是通过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活动来展开情节的,故事对人物的描写特别生动。课文中用了哪些生动的词语?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等的词。(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词语)

2.相互交流,出示词语卡片:得意洋洋、扫兴、垂头丧气、目瞪口呆、疑惑、胸有成竹、讥讽、轻蔑。

3.这些词分别是描写谁的?谁来排一排。(学生将词语按人物归类,提醒学生注意词语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

4.指导学生读准词语,重点指导“轻蔑”的“蔑”和“垂头丧气”的“丧”两字的写法。

5.我们将在下面的学习中联系上下文来进一步理解。以后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就要养成像刚才那样加圈加点的习惯,注意那些生动的词。

三、学生演示,了解第一次比赛的情况

1.现在,我们先来看第一次比赛的情况。(出示六匹马及“田”、“齐”旗帜的图片)这是齐威王和田忌当时比赛的六匹马,请你读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的内容,边介绍边演示第一次比赛的情况。

2.指名学生演示第一场比赛。

提示:你们先来介绍一下这次比赛的阵容吧。说说第一场比赛的情况吧!

3.第二、第三场的情况和第一场差不多。(师移动马匹)三场比赛,田忌都——输了。这时候,田忌的心情可想而知,课文用了哪两个词?(扫兴、垂头丧气)

引导学生结合事例理解“扫兴”。(正当高兴时遇到了不愉快的事情而兴致低落,就像兴致被扫掉了)

“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请你们自己做做,体会一下。

4.齐读课文第2小节。

5.读了课文,看了演示,你知道田忌为什么会输吗?(因为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四、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心情

1.田忌的好朋友孙膑看完了这场比赛以后,为他想了个好主意,我们来看看课文412小节,他又是怎么给田忌出主意的呢?

2.这部分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写的,你们说怎么学比较好?(分角色朗读)

3.读之前,我们要来想一想故事中这几个人物的心理。齐威王刚刚取得了胜利,他得意洋洋;田忌刚刚败下阵来,他很扫兴;孙膑是个智者,他的心中主意已定,他是胸有成竹。三个不同的人物,三种不同的情绪,怎么去朗读,这些词语作了最好的提示。前后四个同学分角色把这部分练一练。(学生分角色练读)

4.集体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田忌的话,女同学读孙膑的话,齐威王的话请一个同学来读。叙述部分老师读。

5.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结合重点词语,适当指导。

1)进一步体会田忌的生气,读出生气的语调。

2)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疑惑的语气应该怎样读?(师范读)

3)补充“胸有成竹”的典故。

“胸有成竹”在这儿是说孙膑怎么样?(此时,他心中已经有了让田忌取胜的办法)所以他说起话来应该——十分肯定,十分坚决。

4)齐威王对田忌说话是一种讥讽的语气。“讥讽”就是嘲笑,该怎么读?

6.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部分再练一练,也可以适当地加点动作,待会儿,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来分角色读。(学生练习朗读)

7.哪几个同学来担当这三个角色,直接读人物的对话?

8.刚才,我们看到孙膑对田忌耳语了几句,(老师对扮演孙膑的学生)孙先生,你在同他说什么呀?能不能大声对大家说说?

9.这是孙膑的主意,如果当时你也在场,有没有什么其它的好主意?(例如:再去寻找一些好马,换上一些好的骑手,买通齐威王的骑手)

五、角色扮演,再现第二次比赛过程,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1.刚才,我们也动了脑筋,想了一些办法,但似乎都不是很合适。那我们就来读读第二次比赛的经过,看看孙膑出的那个主意到底怎么样?

2.孙膑真是太了不起!刚才,我们通过演示知道了第一次比赛的过程,又通过分角色朗读再现了孙膑为田忌想办法的情境,孙膑的主意使第二场比赛更为精彩,能通过表演把这场比赛再现出来吗?那就请你们大家来当导演,你先轻声读读课文,想想人物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学生读课文准备)

3.学生担当导演,指导表演。

你们觉得表演需要哪些角色?(齐威王、田忌、孙膑、骑手、发令员、裁判)

各位导演,还有没有什么需要再对各角色指导一下?

4.表演第二场比赛过程,特别提醒表演同学将人物的表情表演好。

1)第二场比赛后穿插提问:(对惊慌的齐威王)这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2)比赛结束后追问:(对田忌)孙膑的办法果然不错,使你取得了胜利,你有什么话对他说?

5.你们还有没有什么要对孙膑说或有什么问题要问一问?(孙膑为什么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呢?)

引导学生结合故事讨论:田忌经过了认真的观察,细致的分析,最后作出了判断。

6.第一场比赛,齐威王的胜利靠的是马的实力,那第二场田忌的胜利靠的则是什么呢?(孙膑的智慧)他们是以智取胜(板书)。

7.齐读课文第二次比赛场景的部分。

六、总结课文,拓展阅读

1.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演示、朗读、表演,再现了这场精彩的马赛。课文对人物的描写也十分生动,齐威王是从“得意洋洋”到“目瞪口呆”,田忌是从“垂头丧气”到“转败为胜”,孙膑则是“胸有成竹”。最后孙膑和田忌“以智取胜”。

2.其实,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长于思辨、善于筹谋的智慧民族,我们的祖先曾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在以往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我们也认识了不少智慧超群的人物,如巧称大象的曹冲,智斗巫婆的西门豹,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师这儿还有两本书:一本《三十六计》,记载了三十六个典型的以计谋取胜的故事,如,声东击西,空城计等;一本《智谋大全》,记载了先秦至明代各色人物以智取胜的故事一千多则。老师希望大家课后自己去读一读,更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能够成为像孙膑那样喜欢动脑筋的人。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齐威王        孙膑         田忌

      得意洋洋     胸有成竹          

                           垂头丧气  

              以智取胜        

     目瞪口呆                  转败为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