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乳源地名的由来

(2018-03-21 21:45:03)
分类: 韶文化

“乳源,使人‘性’趣无穷。”有一位旅游文学专家如是说。是的,乳源的名字是有点“色”,给人带来些许调侃的味道,以致谈及乳源“性”趣无穷。如“喝乳水”、“钻乳沟”、“登乳峰”等等。然而,乳源这个带“色”的名字,却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代名词。乳源4000年前有人类活动;2000年前西京古道从境内通过;宋代建立乳源县至今八840多年。从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先民就在乳源这块土地上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乳源地名的由来,与诸多地名一样,其背后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传说和故事。

一说源于安帝御赐

远在2000年前的东汉时期,今乳源就开通了一条可以通往西京

长安的道路。相传在东汉安帝刘祜时,有三位岭南学子踏上西京路之漫漫长途进京赶考,日行夜宿来到今乳源地方时,其中一位黄姓举人忽然觉得身体不适,全身红肿加上咳嗽,到附近村庄看郎中均不见好转。为了不耽误同伴的考期,黄举人催两位同伴先行赶路。两位同伴走后,黄举人觉得自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身感转愈无望。于是就拖着病体来到路边的一座山上,想找块风水较好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坟地。当他想到父母亲人含辛茹苦为了自己考取功名,而自己却半途而废,对父母亲人无以报答时便伤心地哭了。哭着哭着,遇到一位上山砍柴的老者,老者问他为何在此哭泣,黄举人悲伤的将实情相告。老者听了,叫黄举人不必伤心,他有良药可治。老者把黄举人领回家中,到附近山洞里采回几块石钟乳,将它捣碎擂成粉沫,配之草药熬汤给黄举人服用。黄举人服药后,红肿渐渐消退,咳嗽慢慢减轻,三天后病情基本好转。黄举人立即告谢了老者,日夜兼程,终于在开考之前赶到京城。科考中,他发挥得特别好,结果名列榜首,独占鳌头。黄举人将自己服用石钟乳药到病除的过程告知了同伴。消息传开,皇上立即召见了黄举人,黄举人将过程如实奏报。皇帝听后,即令黄举人领快马赶回岭南,取石钟乳进京检验。经御医鉴定,石钟乳果有拔毒、润肺、降火等神奇功效。于是,皇帝降旨,岭南这块地方的石钟乳从此列为朝廷贡品,同时赐名这个地方就叫“乳源”。

 

 http://s4/mw690/00328U9Xzy7j4E2P2HVb3&690


     

石钟乳

史书对石钟乳多有记载:李时珍曰:“石钟乳乃阳明经气分药也。” 清屈大均著《广东新语》载:“乳岩之水,流至白土,二三百里,亦皆钟乳之纯英所注……明初,乳源岁贡二十斤(钟乳粉)。”清光绪元年(1875年)《韶州府志》载:石钟乳“产乳源者佳,明岁贡二十斤。”民国14年(1925年)版《辞源》记述:“石钟乳,出广东乳源县乳岩者最著。”

一说源于云门禅宗

云门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其发祥地是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云门寺至今秉承“法乳源流”、农禅并重的传统宗风,时越千年仍香火旺盛。有一种说法道是“乳源”之名来源于云门禅宗。

 

 

http://s11/bmiddle/00328U9Xzy7j4E3JIv07a&690

云门山大觉禅寺

云门山大觉禅寺俗称云门寺,坐落在今乳源县城北6公里的云门山下,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六祖慧能七传弟子文偃禅师创建,并在此创立云门宗,成为云门宗祖庭。据今存云门寺的南汉古碑记载:文偃祖师圆寂后葬方丈室塔内,15年后启塔,“肉身如故”。南汉王刘晟即命“部署人船往云门,修斋迎请”。把文偃真身用船经乳水(南水河)运往都城广州,“迎引灵龛入于大内”,“大陈供养一月余日”。云门寺在当时名声大震:因其为名师创建,又得南汉国几代君主崇佛,建筑规模是全国最大的禅院之一;寺院有皇帝赐额,从“光泰禅院”到“证真禅寺”,再勅升“大觉禅寺”;还是云门宗的祖庭。所以,其影响及于京师和朝廷,甚至可以说挟皇权之势。时南汉皇帝广赐土地予寺庙,“数十里广置田庄”,“名山秀水,膏田沃野,率归于浮屠”。当时的云门寺,可谓声名盖世,盛冠一方,“天下学侣望风而至”。云门宗这个法脉源头,“法乳源流”流布天下,连地方名也取其“法乳源流”中的“乳源”荣耀一方。

http://s11/bmiddle/00328U9Xzy7j4E4r8fgba&690 

             法乳源流匾

    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记载,无论宋代建县城于虞塘,还是明朝迁县城至洲头津,分别有“北枕云门峰”和“脉接秀顶山”的记载,始终以云门寺主山为座主,蕴藏“宗源法脉”一线悬机。

一说源于“双峰乳水”

乳源县置于宋代,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摄事司理刘天锡建县城于今侯公渡林屋与罗屋所在地的虞塘黄土岭下,北枕云门峰,一水曲折,环绕于前。乳源县诞生之前,此地早有乳源乡。宋乾道七年(1171年)刘天锡在《乳源县记》中写道:“韶之曲江,西有乳源乡,居民数百家,陆通湖广、桂阳。”建县后,“以旧乡名其县,曰‘乳源’”。

http://s13/bmiddle/00328U9Xzy7j4E5twSMac&690 

      乳源县城西的双峰山和东流的乳江河

 

“乳源”有说出自“乳水”,民国30年(1941年)《乳源县农村调查报告》称:“乳源县城中有乳水,南抵曲江。”说是乳(南)水东流,源自双峰山下。双峰,自古以来,人们都形象的比喻如两座乳峰,南水即如乳水,乳之源也。双峰山,又名“犁头咀”,即今南水电厂后山,山势巍峨,双峰高耸。五代南汉大有元年(928年),云门文偃大师二世法嗣广悟禅师在半山创建“双峰山兴福禅寺”,至今时越千年,遗址尚存。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知县张安仁将县城从虞塘迁到洲头津后,双峰山为县西之屏障,成为古八景之一的“双峰叠翠”。有古诗赞曰:“邑治西边两个峰,亭亭苍翠起层空,双龙远跃南溟水,二柱高联北斗宫。”诗中蕴含“邑(乳)峰高耸,乳水源流”之意。还有“玉容潇洒风尘外,淑气霏微翡翠堆”等诗句,寓意赞美双峰乳水——大地之母如此多娇。

一说源于“峰岗钟乳”

有更多的说法道是“乳源”之名来源于“乳峰”及其钟乳岩中的石钟乳和水流。今乳源县城北面北环路,从解放北路路口沿今看守所直上至乌石(庙背)村的西面山叫丰岗岭。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乳源县志》载:“丰岗岭,县北三里,脉接秀顶山,形如睡象,为县治主山,一名乳峰。”此山有多个溶洞,洞中有源泉流出。民国30年(1941年)《乳源县农村调查报告》称:“该县发脉处,有曰钟乳岩者,源泉流出,汁白味甘,淀后如乳,遂取名‘乳源。’” 1997年新修的《乳源瑶族自治县志》这样写道:“因县北丰岗岭溶洞产钟乳,穴中源泉流出,故名乳源。”

http://s9/bmiddle/00328U9Xzy7j4EhFIaA88&690 

乳源县城

据说,明朝把县城从虞塘迁来洲头津的那个知县精通地理,明初乳源县城迁洲头津后,峰岗岭成为县城之主山。此岭为象形,是一头伏地象,头朝南,尾向北,蛰伏洲头北岸,放眼河南文秀,正跃跃欲试“飞象过河”。丰岗岭是一头灵气十足的神象,象鼻子从现在的福源新村一直伸到今县政府所在地,原县衙正堂是坐北朝南的,县衙坐落在龙脉结穴的象鼻咀上,“府临一水映青葱”。大象七孔俱全;丰岗岭西面和东面有相对称的四个溶洞,是大象的耳孔和眼孔(睛);今县政府大院内的东西两侧,古代有两口古井,是大象的鼻孔。大象的屁股孔在乌石(庙背)村西面,圣珓石再往前约100米的山崖上。

http://s8/bmiddle/00328U9Xzy7j4Ej5vn197&690 

                窟尾窿洞口

 

象头的6个孔均已被破坏,惟屁股孔尚存。这个洞俗称 “窟尾窿”,也叫“钟乳岩”,相传明朝南韶道副使(后官至南京刑部侍郎)王大用当年闲逛曾到过这个洞,入溶洞避雨写下了《钟乳岩》的诗句。诗曰“乳源石窦昼阴阴,为惜春归著意寻。宿雨初收岩雾显,寒霏不断洞天深。鹅毛蝉翅真灵液,竹杖芒鞋称野心。餐玉仙人渺何处,紫芝歌绕白云岑。”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记载:“钟乳岩,县北四里,形如卧狮,石穴中有石状类龟蛇,击之有声,旧出钟乳粉入贡。”乳源属石灰岩地区,溶洞很多。清初史学家屈大均著《广东新语》载:“乳源历有乳岩,乳大者曰乳床,小曰乳杖,葳蕤下垂,一一空中通……乳源多良乳,故县以名。”清康熙二年(1663年)《乳源县志》也载:“钟乳穴,诸石岩阴润处,融结凝液,县得名实有此然。”

“乳源”之名的由来,较集中于以上的“帝王御赐”、“来自禅宗”、“出于乳水”、“源于乳峰”等诸说。

—————————————————————————————

   述:丘永明(58岁,乳源人)

丘家胜(72岁,乳源人)

参考资料: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乳源瑶族自治县志》

收集整理:许化鹏

流传地区:乳源乳城镇

收集时间:2008年9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寿财娘的传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