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4/mw690/00328U9Xzy7hAV8u8QBcd&690
云门山大觉禅寺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城北6千米的慈云峰下,是禅宗五大支派之一云门宗的发祥地。云门寺由云门宗始祖——六祖慧能九传弟子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时年60岁的文偃禅师经奏准南汉王同意,由原驻锡地灵树移庵,领众开创云门山。他“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创建梵宇,经历5年而告功竣。据《云门山志》记载,寺观建成之后,“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衣止者,恒逾半千”。文偃禅师开示法语,立章传道,并在此创立“云门宗”。
“云门宗”是禅宗“一花五叶”之一。由文偃祖师创始于云门山,故取山名,以立宗名。云门宗在北宋时与临济宗并盛,其宗风是“孤危耸峻,人难泊”。928年,南汉王刘龚赐额“光泰禅院”,后又改为“证真禅寺”。至宋乾德元年(963年),南
汉王刘长敕封文偃禅师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并赐“文铢衣”一件,同时将“证真禅寺”敕升为“大觉禅寺”。因该寺座落在云门山,故称“云门山大觉禅寺”。
虚云和尚俗姓萧,原籍湖南湘乡,生于福建泉州,法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别号幻游,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诸大寺住持,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绝世高僧。历史上的云门寺虽然一度香火鼎盛,但到了清末民初,已经是破败不堪。1941年秋天,还在南华寺修寺、传戒和讲经的虚云和尚应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邀请,赴重庆陪都为普度众生主持护国息灾大会。在回程路过云门寺时,虚云和尚见荆棘中有残存古寺,内仅有文偃祖师的肉身一尊而已。于是,虚云和尚决心为云门开宗道场,恢复寺院旧观。他驻锡主持云门寺以后,不仅四处化缘募集捐款修复寺院,还带领僧众开荒种地,争取自给自足,以实际行动支援举国一致的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虚云和尚曾赴北京参与全国性佛教机构的筹组工作,并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
如今,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的云门寺显得庄严雅静。它的殿堂与国内大型寺院相仿,有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和斋堂等建筑。但云门寺的建筑风格比较独特,除放生池在寺前外,其余殿堂连成一体,殿、堂、厅、楼等共180余楹,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门、厅、殿、堂、舍等风格独特。在大雄宝殿释迦牟尼的前面,还有两尊小型的汉白玉佛像,一立一卧,是缅甸佛教徒于1798年赠送的。佛像用纯正的缅甸汉白玉雕刻而成,通体细滑,看上去具有强烈的质感,如同真人肌肤一般,为云门寺珍宝。殿内三面壁上是用陶瓷烧成的大型彩瓷佛画,长24米,高4米,是我国当前佛寺中独一无二的巨型彩色陶瓷壁画。它生动地刻画了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王的42个人物,画面下层的十八罗汉和上层的二十四诸天王像显得栩栩如生,这在国内的佛殿中都是非常罕见的。应该说,现在的云门寺能有这样的规模和气派,与当年虚云和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是分不开的。虚云和尚在中兴云门寺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张 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