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观《杰出公民》这部获得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奖的阿根廷电影让我感触良多。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描述阿根廷出生、定居西班牙的作家丹尼斯.曼托瓦尼荣获诺贝尔奖,他在颁奖讲话时坦言,他的获奖是荣誉但也是一种痛苦,因为权威一致的认可和赞誉与艺术家的没落有着不可怀疑的关系,他被认可其实与艺术内在的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反而几乎即刻使他成为一座“雕像”。一位艺术家要敢于质询和怀疑,接踵而来的热情和些许自豪纵容我感激,感激他们决定了我创作生涯的结束。这番话让在场嘉宾与颁奖人尴尬,但瞬间却博来听众的热烈掌声,因为他坦言真正成功的艺术家必不趋炎附势、应勇于揭开社会的疮疤,而不是歌功颂德、虚情假意,这才能触及、同情人们内心深处的痛楚,帮他们发出呐喊从而赢得同感。
他秉持的原则使他获誉归来不顾情面再三艰难地回绝了一切应酬和扬名机会。本想静心创作,却被他阿根廷首都远郊的故乡小镇萨拉斯的一封邀请函所动心。出于一种道义上的回馈,他决意躲过媒体孤身前往分别40年的故乡。
尽管名人的光顾让小镇受宠若惊:授予他“杰出公民”奖章、镇长与选美小姐陪她坐消防车呼啸街头、图书馆讲几堂课、立座雕像、上电视台、评选参展油画等,这些活动对他而言只是小场面。很快小镇人们因贫穷愚昧带来的无聊、狭隘和妒忌等弊病在他面前显露无遗,那些“沾亲带故”的为着各自的利益纷沓而来:不管他如何解释,认定他书中人物取材于他父亲的人因他回绝邀请而生气;电视台采访之际出其不意拿一瓶饮料出来说是他的最爱;父亲带着坐轮椅的儿子上门希望他捐一辆新轮椅......。
恶毒的是一个自称“博士”的黑道人物因他的画没被丹尼斯选上、镇长的说情被断然拒绝而恼羞成怒,带人一再到丹尼斯的讲堂漫骂,称他的书隐射诋毁自己的同胞以阿谀欧洲权贵。这种恶语中伤竟然也赢得个别听众的附和,说:“既然你无意伤害祖国,又为何暴露阴暗面而不多写阳光正面的东西?”不久连刚为他立的雕像也遭人喷漆。
最要命的是他无法推却娶了他前女友的昔日伙伴的盛情邀请,而前女友却因旧情未了而耿耿于怀。甚至他们的妙龄女儿偷偷进入丹尼斯的旅馆房间露体求爱,以换取带她离开讨厌的小镇,遭驱赶后漫骂而去。这位昔日伙伴最终骗他去夜间狩猎而将他扔在野地,并用枪驱赶,导致他中弹却未死。
40年故乡的疏离不但使他陌生而且简直是格格不入。不幸逃离的遭遇驱使他出了一本名为《杰出公民》的新书,在介绍会的答问中他坦诚:对他而言故乡“温暖春天”的感觉不复存在,情结虽在却无法亲近。创作是否要写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对那颗子弹留下的疤痕为世人作出解释。
故事中他对年轻初试者说:“写作手法即使辞简意赅也同样可以掀起轩然大波,甚至更显炉火纯青的功力”我觉得是真知灼见。但我对“逃离故乡”感到揪心与伤感。作家的精神超脱与宽阔视野令人敬佩,能不带成见地勇于面对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来摒弃与赞扬,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作高度。阿根廷电影不但开头的文字布局商标图案令人感叹艺术的高超,更令我惊讶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国竟然有那样的风度,没有用狭隘的观点去为部分国人的弱点进行护短,这种宽容度无疑有助于张扬正义、促进本身社会的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