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个字的高考作文得了98分

标签:
臧克家高考闻一多慧眼教育 |
分类: 杂感 |
现在全国高校正在录取2019年高考新生。这时机使我想起了89年前,臧克家被当时国立青岛大学破格录取的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国文系招生,臧克家前去报考。国文的作文考题有两个:一是《我为什么报考青岛大学》,二是写一篇杂感文章,题目自定,字数不限。两个题目任选一个。结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臧克家把两个题目都做了。关于前一个题目写的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不得而知;关于后一个题目杂感,臧克家写了三句话,共28个字,全文是:
人生永远追逐著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
就这三句话28个字,深深地打动了阅卷老师闻一多。闻一多当时是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全国著名的学者、诗人,一向评分标准严格,可是看到这三句话,立刻站起,拍案叫绝,大笔一挥,给了他98分。当时国文卷只是作文,没有其他,最高分是100分。可见98分的分量,是当场考生的最高分。尽管臧克家的数学成绩是“0”分,还是在闻一多的努力下,被青岛大学破格录取了,至今传为佳话。
这三句话为什么能打动闻一多?显然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深刻地哲理思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它反映了作者严肃奋斗的人生态度,高标的思想境界和顽强的性格特征,因而触动了这位爱国革命学者的灵魂。
“人生永远追逐著幻光。”幻光,字面看,是梦幻的光芒,但重点是光芒,光亮,光明,因为距离远,所以有梦幻的感觉。尽管梦幻,但毕竟是光明。只要永远不停地追逐它,就会逐步靠近,逐渐清晰,以致变为现实。简言之,这句话体现的意思是,人生要永远追逐光明。这是强者的人生态度。人生立身行事,要永远做一个强者。
“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是指眼光短浅又缺乏奋斗精神的弱者的人生态度。前边的光明不清晰不明显,但并不是梦幻,由于弱者看得短,又不够坚强,努力一下,看不到成绩,就盲目认为那光芒真的是梦幻的,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就放弃了努力,自暴自弃,成为弱者。弱者永远处于被欺负的地位,是“无底的苦海”。
所以虽然短短的三句话,却鲜明地反映出青年臧克家远大的志向抱负,高尚的思想境界,以及坚强的性格。这精神面貌,正是闻一多对青年的希望和要求。
臧克家后来回忆说,闻一多先生从作文中认识了我,并给以赞赏。我非常感激。
我觉得,臧克家的高考作文,对现在的青年仍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