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题目八股文格式举例释义

(2018-06-26 16:39:10)
标签:

八股文

举例

释义

评析

分类: 议论

                   《论语》题目八股文格式举例释义

 

说明

前些时候,本博客发了马勇先生的文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与网友分享马先生的观点,客观全面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谈科举制度离不开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统称制义文,又称制艺、经义、时文、时艺等,又因为明清科举考试题目取自“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要求举子以制义文的形式阐发“四书”包含的义理,所以又称四书文,简言之即现代人所熟知的八股文。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看,八股文并不全是坏的,也应重新认识。周作人曾说:“八股文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大关键,假如要想研究或了解本国文学而不明白八股文这东西,结果将一无所得,既不能通旧的传统之极至,亦遂不能知新的反动之起源。……八股文的价值……永远是中国文学——不,简直可以大胆一点说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马文中说到了八股文的写法,类似今天中学作文教育中的分段,不过格式较严,段落由八部分组成,且每部分有字数和手法限制。具体起来即是“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后四个部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是文章的正式议论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所以又称起二比、中二比、后二大比、束二小比,有的研究者说成提比、小比、中比、后比,或说成起比、中比、后比、束比。比者,对也,是全篇的正式议论。所以八股文又称八比文。不过,这些说法并不确切,从实际情况看,“股”的数量比较灵活,多者可能有十几股,少者不到八股。

那么,具体到一篇文章,又是怎样体现的呢?今天,贫骄痴叟就为大家找来一篇,让网友具体领会一下。

这篇文章是从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19585月版)书中找来的,并有商氏的解释。题目照抄原书。不过,原文及释义都是文言文,有些读者可能看着吃力,贫骄痴叟不揣冒昧,再试着做些文字翻译和住释。


http://s3/bmiddle/00327JHJzy7lz2pnkaKc2&690           


http://s3/mw690/00327JHJzy7lz2Ku62ua2&690



看商氏书中的原文


 论语》题目八股文格式举例释义(题目低二格,文顶格写)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舎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题)

                                     韩 菼

     商氏书中的原文不分段,只有序号。为方便阅读,这里按序号以现在格式分段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一)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①,而始可与之言矣。(二)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祗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②,而求可以不穷於其际者③,往往而鲜也。迨於有可以自信之矣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讬之寤歌自适也耶⑤?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三)

回乎!人有积平生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四)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五)

汲於行者蹶,需於行者滞,有如不必於行⑥,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一於藏者缓,果於藏者殆,有如不必於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六)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誌之,然吾学之谓何⑦?而此诣竟遥遥终古⑧,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馀以自处者⑨,此际亦差堪慰耳⑩。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七)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八)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祗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九)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十)

 

八股文释义

 

(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二)承题四句,三五句皆可。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圣人)口气。

(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起处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故特谓之曰”下入孔子口气对颜渊说,“毕生”四句正起,“迨於”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子口气。

(四)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孔子对于弟子一律呼名,颜

子名回,字子渊,所以不曰渊而曰回。“回乎”下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数多少无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长,致占中后比地位。用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

(五)为提比(即起比)后之出题,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字一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

(六)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语,叫起“我、尔”,意为中比地步。惟此两小比,或用於中比之下,或用於后比之下而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合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二小比,而全篇文为六股者。

(七)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用实笔写实耳。

(八)此为过接,於中比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比。

(九)此为后二比,实力发挥,用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馀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馀、二十句者亦有。

(十)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上言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笔法,起讲中间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成文,此定体也。举此一篇而分释之,以略见八股之例。

 

韩菼文章的翻译和注释:

 

圣人关于恰当地处理出仕退隐的理念,等待遇到贤能之人才稍微吐露一些。(一)

大概圣人关于出仕与退隐的思想理念,正常情况下不容易窥测到,颜回本人的想法和圣人相近,因而圣人才开始向他说了。(二)

所以圣人特地对颜回说:“我毕生阅历的经验体会,只有十分之一二说出来任凭人分享获取,但是想求得与别人无隔阂的交流,常常很少遇到。趁着怀有正确的理念就自信地坚持下去吧。有时获得独到的见解而无法与人共享,独处而无法与人交谈。这些心得体会,难道寄托在每天醒来的歌声里而获得一时舒适吗?(未免有些孤独感,)还好,我今天有幸可以拿来说给你了。(三)

“颜回呀,有人一生积累了很多才能,始终自己不明白,而必须等待别人发现,这是真情相待的结果。所以意气至广至大,能够得到一个人的理解,就不是孤立啊。有人一心沉静观察,积累道德修养,从不试身手显露自己,但是他不知道别人已经认识了他,这是神灵相互告知的吧。所以学识真的深厚,总有机会显示,不容许终生密藏埋没啊。(四)

“颜回呀,我曾经和你一起仰观天象,低头察看人事,而中间审度我们自身,被重用还是被舍弃呢?应该出来做事还是退而隐藏呢?(五)

“怀着急切心情出来做事的人往往要栽跟头,因生活需要(生计所迫)而出来做事的人,往往缺乏生气活力。假如有不一定要出来做事、而是上边重用他才出来做事的人呢?这样的人不像是只追求功名利禄的那种人。总是想着退隐的人做事迟缓,果真避世隐藏的人对自己和社会都是有害的。假如有不一定退隐,而是因为上边抛弃而被迫退隐的人呢?这样的人不像是逍遥世外隐藏山林的人。(六)

“于是我曾经试着模拟上述人的思想品德寻求他们,心想诗书之中一定有这种人,于是便流连其中并加以识记,这样我学习他们什么呢?而学习的这种学问造诣非常深厚,竟需要遥遥无期永远地学习下去,并且由此长久的感到自负。私下想,自从穷尽事理观察变化以来,屡次用自身参与被重用和被抛弃的交替(折磨),仍感到满足而有余力自处,这也使我略加感到慰藉。同时又曾经用自身加以试探,现在乘车周游列国拥有了一些小专长,可因为整日忙于周旋应酬而忽略了,这样还与别人一起学习什么呢?这样孜孜以求的学习心情,得不到众人理解,在人世间感到寂寞,常常因此而自我叹息。但是当我们自己单独对面讨论这些问题时,心领神会,畅所欲言,竟然不向我质问关于出仕或退隐的疑难问题,而且能在这些深奥的问题中相互启发,在这种情况下也足以使我和你共同得到安慰了。(七)

“说到这里,因此想到了我自己,也因此想到了我与你啊。(八)

“只有我与你把揽了事物的归宿和本质,而确实有了自己主见,所以一切任凭人事变迁,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性情和本分行事。此时我便能够做自己,你也能够做你自己。什么重用啦,抛弃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两人长久抱着这种最满足的心态共同到永远吧!只有我与你参与研究天意的变化,而采取灵活的无定式的方法顺应自然,所以即使积累了很厚的道德修养,而一概不争气数的好坏和地位的高下。此时我不固执我的意见,你也不固执你的意见。出仕啦,退隐啦,又算什么大事呢?我们两人长久保留此种不可知的心态去交给创造万物的神吧!(九)

“有这种情况啊,只有我与你有这种情况啊。”而这时的颜回,也怡然自得,默默地理解了。(十)

 

注释:

①规:通“窥”,窥测,窥看。自:本人,己身。几:庶几,差不多,相近。

②祗:只。听:任凭。

③际:边际,这里指隔阂。

④迨:趁着。

⑤其:这里通“岂”,难道。寤:醒来。也耶:表反诘的语气词;也写作“也邪”。

⑥有如:如果,假如。

⑦然:这样。谓何:如何,怎么样,什么。

⑧终古:久远。《楚辞·离骚》:“朕怀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朱熹注:“终古者,古之所终,谓来日之无穷也。”

⑨充然:满足的样子。

⑩差:尚,略,大致。

辙环:又作“辙轘”,比喻乘车周游各地。

用:因此。

忘言:这里指畅言,敞开心扉,无所顾忌。

曾:竟,竟然。

渊然:深邃,高深。

揽:把持,掌握。归:归宿,本质。

至足:最大的满足。

无方:无定法,无定式。

虽:即使。联词。

气数:命运。  

 

韩菼文章的评析

 

先说题目。

题目是《论语·述而》中的一段话,让作者根据这段话的内涵发挥想象,任选角度,确定主题,写成不少于800字的八股论文。大致相当于现在高考中的给材料作文。不过当时所选的材料只限于“四书”。这样,举子们必须把四书内容熟记于心,并且研究体察其中所蕴含的义理。

 

《述而》章原话是: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颜渊说的话,显然是对颜渊的赞许和表扬,因而引起了子路的不满,或者是嫉妒。在子路看来,颜渊只不过是个文弱书生,因此子路说,如果您带兵打仗,我看您叫谁参加!子路自认为自己勇敢有武功,在这方面远比颜渊强。但是却遭到了老师的批评。出题者删去了孔子和子路的对话,只留下了孔子赞许颜渊的话作为考题,这就缩小了范围,让作者只在赞扬颜渊的话中思考,立意作文。从语气看,孔子是当着颜渊的面赞扬他的,颜渊听了老师的话有何反应,《论语》编者没有记载,但作者却考虑到了。

这里孔子赞扬颜渊的话只有三句,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孔子关于立身行事的原则立场。三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六个字:“用、舍、行、藏、我、尔”。“用、舍”是对掌权者说的,“用”是重用,“舍”是舍弃不用;“行、藏”是对自己本身说的,“行”是出来当官做事,“藏”是退隐藏身。“我”和“尔”就是我和你,关键是前边的“惟”(只有)字。也就是说,重用我呢,就出来干事,不用我呢,就退隐藏身,能够把握这种原则立场,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言外之意,别人很难做到。于是作者抓住这六个字(词),展开了想象,确定中心,并围绕这六个字加以论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义理。

 

看作者是怎样按照八股文的要求来写的?.

 

 

开头二句“破题,点名“行、藏”,即所谓明破,“俟能者而微示之”,暗示“惟我与尔”,即所谓暗破。所谓破题,即点明文章中心。开门见山,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个要求,实在是写论文的经验总结。至于要求对题目中的人名须用代字,如用“圣人”代孔子,用“能者”代颜渊,是为了制造悬念,避免太直白。破题只能是两句

接着是“承题”,是对文章中心做进一步解释。因为破题只能两句,对人名且用借代手法,很难使读者完全明白主旨,所以需要进一步解释。“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窥)”承“圣人行藏之宜”加以解释;“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承“俟能者而微示之矣”加以解释。这解释紧扣题目中的文字。承题句数不限。商衍鎏评论说:“承题四句,三五句皆可。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口气),不入(圣人)口气。”

文章第三部分是“起讲”,即开始讲题目了。“故特谓之曰”变成了孔子口气,以后所讲都是孔子的话,即所谓“代圣人立言”。想象孔子坐在那里对颜回讲话。“毕生阅历”四句,是说“我”(孔子自称)关于“行、藏”的问题平时很少讲给人听,是正面起讲,扣文章开头“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窥)”和题目中的“惟(只有)”;“迨於有可以自信之矣”三句从反面讲,遇不到知心的“能者”宁可“独得”“独处”;“此意其讬之寤歌自适也耶?”自问自答二句又转过来,“今幸有以语尔”,紧扣“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商衍鎏评论说:“‘毕生’四句正起,‘迨於’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

“起讲”部分的句数没有规定,可长可短。其他文章往往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词语开头,从此以后都是用圣人口气,不可变。

文章的第四部分本属于“入手”环节,本文似乎省去了。商衍鎏把这个环节叫“领起”(还有人叫“领题”;因用了对比句式,所以又叫“领比”或“起比”),即一般人说的“起股”。商衍鎏说:“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有人研究:“入手”和“起股”所起作用一致,因此可以合二为一。)开始议论,紧紧围绕“惟我与尔”来写。“人有积平生之得力”七句是写“我”。自己的才能,自己不清楚,别人发现,所以感到不孤。这里使我们想到了颜渊歌颂孔子的话:“仰之彌高,鑚之彌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人有积一心之静观”七句写“尔”。自己潜心修养,从不显示,却被老师赏识,这使我们想到孔子赞许颜回的话:“我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先后各都是七句,分股对比,围绕“我、尔”二字,都用“人有”暗示,是虚写而不是实作。其中都含有“用、舍、行、藏”的意思。孔子对弟子一律呼名,颜子名回字渊,所以行文中写“回”不写“渊”。

文章第五部分只有五句,紧接“领起”部分,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一齐点出,并用“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提出疑问,引出下文。所以商衍鎏称之“为提比(即起比)后之出题”。与上部分联系看,一暗写一明写,虚实交替,共同领比。这部分字句多少不限,看题目而定。八股文的写作,并不像后人批评的那么死板。

文章的第六部分进入“中比”(商衍鎏称“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目地写出“行藏、用舍”二语,两股对比写,前股(又称出股)写“行、用”。“ 汲於行者蹶,需於行者滞。”都不好 ,只有“不必於行,而用之则行”才好,因这属于“非复功名中人”,是理想之人。后一股(又称对股)写“藏、舍”。“一於藏者缓,果於藏者殆”,都不好,只有“不必於藏,而舍之则藏”,才符合圣人理想,因为“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这是暗写(虚写)题目中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八个字。商衍鎏从八股文的写法评论说:“意为中比地步。惟此两小比,或用於中比之下,或用於后比之下而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合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二小比,而全文为六股者。”

文章第七部分为后比(商衍鎏称之为“二中比”,可能因为这部分是本文的论述重心),挖掘题目中的精神实质,深入议论。前股“则尝试拟而求之”十句,主要写“我”在“诗书之内”学习理想人物的体会。他们品质高贵,值得我“遥遥终古”地学下去,并为之感到“自负”;用於实践(“屡以身涉用舍之交”),总是“充然有馀以自处”,并因此感到值得欣慰(“此际亦差堪慰耳”)。后股“则又尝身为试之”十句,主要写“我与尔”共同学习的感受。我乘车周游列国积累了一些专长,仍然和你们一同学习古人,竟然不被人理解(“竟寂寂人间”),因而“自叹”。但是当我跟你们畅所欲言时,从不质问我关于“行、藏”的问题,而且能对这些深邃的问题相互启发,这使我们共同感到欣慰。前后二十句,都是写的关于“我”与“尔”对于“行、藏”的认识和理解问题。在文章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用语上仍未点明“我、尔”,仍不是实笔实写。商衍鎏评论说:“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用实笔写实耳。”

文章第八部分只有两句,点明上边所写是“我”与“尔”,为总上,又启下实写“我与尔”。商衍鎏称“此为过接”,即我们常说的过度段。

文章的第九部分是“束比”(商衍鎏称“此为后二比”),就题目的主旨,明白晓畅地尽情发挥,紧扣题目写“惟我与尔”在“行、藏”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和态度。也分两股。前股“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八句,写对于“用、舍”的态度。我们都把握事物的归宿,有主张,任凭人事变迁,始终坚守本分,“我得其为我”,“而亦得其为尔”;上边重用也好,舍弃也罢,该干的就干,不该的就不干。并不在意“用”与“舍”。“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后股“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八句,写对于“行、藏”的态度。我们懂得天意,灵活顺应万物,有道德修养,不和命运抗争,我不固执己见,你也不固执己见(“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行”也好,“藏”也罢,都不是什么大事。“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这两股便把题目中的三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正面地态度鲜明地完全说清楚了。商衍鎏评论这部分的作用说:“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馀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也就是说,从表达意思讲,文章到此则可结束。但结构上并不完整。商衍鎏还说:这部分“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馀、二十句者亦有。”

文章第十部分(即最后部分)为“收结”,照应题目“我与尔有是夫”,并想像颜回听了老师讲后的感受,“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符合颜回的性格,真切形象。商衍鎏从八股文的结构角度说:“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而言之,八股文一般来说共八部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对这八部分的称谓并不一致,已见上述。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部分,每股行文必须分两股,且成排比对偶形式,这样,议论部分就成了相互对比的八股。这是形式上的规定。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为了表达内容的需要,有时可适当变通,或合并,如本文把“入手”与“起股”合二为一;或在各部分之间增加承上启下的过度话。这些过度话,根据不同位置和作用,或者称“出题”,或者称“过接”,在最后的称“收结”,等等。商衍鎏说:“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笔法,起讲中间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成文,此定体也。”

八股文的规定,实在是写作经验的总结,有其积极意义。如破题与承题,必须高度概括,且不能太直白;单笔写法,体现叙事能力;对偶形式,一两句对联容易做到,七八句甚至十多句的对偶排比,而且讲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有知识,还必须有才能。好的八股文,不仅要求作者对四书所含义理有深刻独特地理解与把握,而且还要有确切的生动的表达能力。所以八股文是融经义、策论、诗赋等为一体的一种文体。从写作角度说,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两位作者:

 

韩菼(16371704),字元少,号慕庐,长州(今苏州)人。康熙十二年(1673)状元。康熙癸丑科会试、殿试皆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修《孝经衍义》百卷。历经日讲起居注官,右赞善,侍讲,侍读,吏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康熙称赞他的作品“文章古雅,旷古少见。”乾隆夸奖他:“菼雅学积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死后乾隆追谥“文懿”。他写的上述八股文范文,最先被方苞收录在其编撰的《钦定四书文》一书中。


http://s6/mw690/00327JHJzy7lz3rAQzbc5&690
                                        韩菼苏州石刻像

 

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著名的学者,书法家和爱国人士。清代为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籍,后改称广东番禹人。1894年甲午科举人。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获得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清末科举最后一位探花,任翰林院编修。后又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等职。清朝灭亡,先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代表作品《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填补了我国学术界的一项空白。

      

http://s1/small/00327JHJzy7lz3Ce78Q10&690                                       商衍鎏八十三岁小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