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    参观牛树梅墓址

(2012-11-16 16:11:08)
标签:

杂谈

分类: 博主诗词

                                  当年桑梓凤初鸣,志在先贤巴蜀行。

                                  舍子赈灾彰大义,辞官授馆表公明。

                                  满门儒士家言教,一代名臣国史荣。

                                  纵使刨棺尸骨冷,忠颜何惧见苍生!

        

                                    http://s3/mw690/a5ac2a44xce9866956fe2&690   参观牛树梅墓址" TITLE="七律    参观牛树梅墓址" />

 


http://s12/mw690/a5ac2a44x011f43d585ab&690   参观牛树梅墓址" TITLE="七律    参观牛树梅墓址" />

http://s7/mw690/a5ac2a44xce986f0c2e76&690   参观牛树梅墓址" TITLE="七律    参观牛树梅墓址" />

http://s14/mw690/a5ac2a44xce986fb4d51d&690   参观牛树梅墓址" TITLE="七律    参观牛树梅墓址" />

http://s4/mw690/a5ac2a44xce98739ac813&690   参观牛树梅墓址" TITLE="七律    参观牛树梅墓址" />

http://s4/mw690/a5ac2a44xce9873a3e173&690   参观牛树梅墓址" TITLE="七律    参观牛树梅墓址" />
 
                   http://s9/mw690/a5ac2a44xce9873c04bd8&690   参观牛树梅墓址" TITLE="七律    参观牛树梅墓址" />

牛树梅

 

牛树梅(1799~l882),字雪樵、号省斋,今鸡川乡牛坡村人,家境贫穷,从小随父读书耕田。父作麟,为邑庠生,一生耕田教书,对树梅要求甚严,随时随地为其授经解难。树梅在回忆幼年时期的这段耕读生活时说:“幼读无膏火,家君教以香板照读,夜晴则使映月以读。”“春夏耕作之时,南亩西畴,随其所在而教之。或树下,或道旁,秉锄则频顾而言,辍耕则取书以示”。家庭条件的困难和父亲所寄于的殷切期望,使他从小就树立了成才大志。树性聪慧而喜读书,作诗为文,语多惊人。12岁时,在《友传》书背题词:“太公钓于渭水之滨,伊尹耕于有莘之野,彼皆然矣,吾何为独不然?”13岁作一春联:“今日鱼龙相杂:他年鸡凤各殊。”乡人称气宇不凡。清嘉庆二十年,树梅16岁入巩昌府学就读。道光四年(1824),应巩昌府试,选为贡生。十一年以第六名中举。十二年至十五年,三次进京会试,均落第。十七年,任岷州文昌书院山长三载之久。二十一年,第五次会试,中进士。二十二年,任四川省雅安知县。二十四年.任隆昌知县。二十五年任彰明知县。二十七年升资州直隶州知州,后又任宁远知府。每到一地,深入民家,了解疾苦。“临民之官,以不扰民为第一要务”,“勤听断,少科派”,是他的从政格言。
 任雅安知县时,他抑富济贫,限制高利盘剥,对那些为富不仁、巧取豪夺的劣绅恶霸严惩不贷。明确规定:“借帐取息至多不过三分。要帐须凭证理索,如有违者定要拘案严办,银钱照例充公,决不宽贷。”在隆昌任职时,见衙役有乘民争讼而巧立名目,进行敲诈勒索之事,即进行追查和处治,并制定规约,发布告示,以堵塞吏目之讹诈。他在查访中,发现有虐待父母的事件,深感悚惧和内疚,认为地方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便在大堂牌示:一月之内不用荤,出入不用炮,行香不用乐,不用伞扇旗锣,不用号挂,以示自罚。并对不仁之子给予劝导或处治。
到资州后,不顾代庖之嫌,稽查税契,削减民众的负担。对于文牍公案,都及时予以清理;有未清者则夜以继日。遇历年积案,必审其案理,查其原委,务求明白透彻而后断。他认为:“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受其害;今日可了之案推至明日,此中多受之委曲,多花之盘费,书役讼师之乘隙,父母妻儿之忧恐又不知生出多少!”凡衙门一切公务都亲自阅办,从不借手于人或家人书差,以防有奸诈之徒从中作祟。遇民争讼,即进行调解,劝以礼让,并作《劝民语》、《厘正风俗事》,以教育民众。对犯盗者初次加刑,晓以利害,令其改过。主张“善政不如善教”,“不教而诛终是长官之过”。公务之余,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下乡轻骑简从,所有夫马饭食之需皆由自备,不准向乡约主事人等索取。凡地方积弊,随时劝谕。遇逢集日,亲率僚属集众宣讲,或劝民息讼,或劝民勤俭,宣传吸ya片,赌博之危害,劝戒酗酒打架之恶习,揭露鬼神祸福之虚妄,提倡嫁娶丧葬之节俭,并令四乡知书达理之人经常宣讲,听者多感动。调离隆昌后,绅民爱戴不忘,建德政坊,树德政碑,上书“乐之君子,民之父母”八个大字,以志遗爱。


树梅在彰明任职仅两年,就办起义学,亲自撰写碑记,规定办学章程;整饬县学建立考棚;设养济院,收容孤寡老人。彰明大治,民受其惠。及至调离,扶老携幼为其送行者,充塞道路。树梅感动泣下,拈成一绝:“白叟黄童遮道观,争将马首绕团团。深愧抚字无良策,辜负若曹说好官。”彰明、资州为他建立生祠,他深感不安地说:“此等迂闹事敛钱招怨,是损我德,益我过,折我福,造我孽,是魏忠贤我也。”表示了决不允许为他建立生祠的明确态度。他任宁远知府时,遇地震,全城夷为平地,爱子躬玉被压死,他也被压在土中,救出后能忍痛自励以民众疾苦为重,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并捐银1500两,安置灾民。民众深受感动,称颂他“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成丰元年(1851),树梅因父去世回乡。三年,前川督礼部尚书徐泽醇以树梅“朴诚忠厚,办事干练”保奏,咸丰帝令交陕甘总督舒兴阿委用。这年夏被调从军,随营展转至天津、静海一带。四年春,因病回家。咸丰八年,湖北巡抚胡林翼,河南巡抚严谓春先后“以德化民,循良第一”入奏,树梅借病力辞。同治元年,四川总督骆秉章,给事中高延祜联名保奏,升任为四川按察使。就官途中,致书沿途驿站:“自己所有随行夫马,本自无多,脚价盘费均已自备。所过州县,一切无烦供应,即迎送之礼,只在本城,万勿远劳。乞将此意转致前途,以免扰民为幸。”当行至一个叫大木树的地方,见礼仪甚隆,饮食甚丰,深感不安,乃重新作书:“弟素性俭吝,加之胃气不和,惟以开水泡饭为佳。虽有浓味,竟难举著,不枉费!”规定途前各驿站只备两席:上席一桌,半荤半素,小用多品;水席一桌,只用白菜、豆腐等物。树梅任按察使期间,致力于整顿吏治,平反冤狱。他说:“民间词讼,绅衿之家,书役尚不敢大肆其虑,惟乡间农民受害最烈。他们不知衙门规矩.畏差如虎,加之奸胥恶蠹多方恐吓,一经牵连即任意苛索,以致中人之产不过一案官司,每至荡然无余。”认为吏治腐败是民众受害的根源之一。针对这一弊端,他会同下属官员制订《书役规费章程》,明订规约,加以限制,使书役不敢逾额索取,并编成《公门修行录》,发给所属,广为训谕,使吏目有所适从。在审理冤狱的过程中,由于触忤了一些官绅,招来各种攻击,总督骆秉章亦有猜疑,遂请奏内用。同治三年四月,得旨内调,加布政使衔。树梅坦然地说:古人舍己救人者不少,何况小小一官有什么舍不下的呢?便以老病为由力辞不往,欲回故里。但这时秦陇发生hui民起义,关隘不通,便寓居成都。后应四川总督吴棠礼聘,任成都锦江书院山长。4年内,造就人材甚多,深受学者门人尊敬。
 他住四川任职期间,还经常关注家乡群众的疾苦。有一年,通渭受灾,群众生活困难,他得知此情后,即寄银200两,吩咐将100两周济庄间贫饿者与亲戚,60两周济堡中避难的贫饿者,40两济其庄邻受雹灾者。由于他能体恤乡民困难,深得家乡父老爱戴。
 同治十三年,树梅返回故里,致力于读书立说。虽然年近古稀,但好学如故。著有《省斋全集》12卷、《闻善录》4卷。都有刊本流行。另有《湑叶文存》和《牛氏家言》传世。平生酷爱各种典籍,搜集了大量图书,建有牛氏藏书楼一座。可惜这些图书大部分已散失。残存部分解放后移存于省,县图书馆。
 树梅晚年回籍后,彰明县民于数千里外送来寿木一副,他赠银80两,以资酬谢。但不久这些银两被退了回来。树梅感而作书:“窃思自以菲材作令,有何好处于民?且在彰仅二年,离彰已近二十年,何以得此厚报?”“今将原银仍交原差带回,或书院,或养济院,以添一滴之润,其心尚可稍安也。”树梅84岁时卒于家。四川各界送挽联一副云:“巴蜀颂名臣,斯人不负苍生望;关西传道统,夫子堪称汉儒贤。”

 

                                     巧审石头案

 

     道光二十五年,牛树梅任四川彰明知县。他一到任便轻装简从,到处察访民情。

     彰明县东门口有家小市民,老两口年老体弱,膝下又无子女,全靠卖早点的营生来过活。这一天,五更头,老两口抬着烧好的粥和碗架去摆摊儿卖早点。真不巧,刚出门不久,就被路上一块大石头绊倒,摔碎了粥罐子和碗。老两口原来就是小本营生,这下又将赖以糊口的家当都摔碎在了路上,不禁悲从中来,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这天早晨,知县牛树梅出了县衙,准备到东门外去走走,察访一下那里的民情。刚到东门口,就遇到了老两口在那痛哭。他看了看泼的满地的粥和碎片,又问了问老两口的家境,就对他们说:“这样吧,我让衙役把这块大石头抬到衙门里去,我要亲自审问这块石头,叫它赔你的家当。”

    卖早点的老两口心里想:我们这就够倒霉的啦,您这位大老爷还开什么玩笑!可县令要审,他们也没办法,只能跟着衙役们到县衙。

   路上行人见衙役们抬了块大石头,跟在县太爷后面,朝衙门走去,都感到很稀奇,有的说:“八成大老爷要审这石头。”这一叽咕,街巷上的人都跟着去看稀奇。不一会儿,看热闹的人们就挤满了大堂前的院子。

    牛树梅命令衙役看好大门,只许进,不许出。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开腔了:“乡亲们,今天本县遇上这块绊人的石头,摔碎了东门口老两口卖早点的家当。这老两口本来就不富裕,膝下又无子女,这石头害得他们摔碎了粥罐子和碗。本打算审审这块顽石,估计它也不可能开口,可它毕竟引来了众乡亲,就让它将功补过吧。现在请大伙凑个份子,少则一文,多则不限,算是大家做个善事,周济一下这老两口吧。”

   听了知县这番话,看热闹的人纷纷掏钱捐献,不一会儿,就凑够了三十吊铜钱。牛树梅让看热闹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出了几两碎银子,连同那三十吊铜钱,一起交给了老两口。老两口千恩万谢地回家去了。

    到现在,牛树梅断案的故事还在四川一些地区和他的故乡通渭广为流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