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功能
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心藏神
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其二,主宰生命活动。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
心与夏气相通应。心外应胸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肺主气:①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②肺主呼吸之气。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
肺朝百脉:全身血脉均汇总流经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呼吸交换,因此说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为君主,肺为辅相。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⑴肺主呼吸: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
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肺外应大腹。“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脾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脾在志为思。脾在液为涎。
脾与长夏相通应。脾外应小腹。“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
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肾
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
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精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肾主纳气: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
肾与形、窍、志等的关系:
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志为恐。
肾在液为唾。肾与冬气相通应。肾外应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六腑
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
其主要功能为: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
其主要功能为: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
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
其主要功能为: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化的食糜,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
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
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
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其主要功能为: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功能
心主血脉
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心藏神
神的含义主要有三:其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其二,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不包含于神的范围。换言之,凡是机体表现于外的“形征”,都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反映。其三,是指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心所主之神志,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精气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心藏神生理作用有二:其一,主思维、意识、精神。其二,主宰生命活动。神明之心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五脏六腑必须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统一协调的正常的生命活动。心为君主而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志为喜。心在液为汗。
心与夏气相通应。心外应胸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肺主气:①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②肺主呼吸之气。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肺主行水: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输布、运行和排泄的疏通和调节作用。由于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参与调节体内水液代谢。
肺朝百脉:全身血脉均汇总流经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呼吸交换,因此说肺朝百脉。
肺主治节:治节,即治理调节。肺主治节是指肺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血、津液及脏腑生理功能的作用。心为君主,肺为辅相。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⑴肺主呼吸:对保证呼吸的调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调节气机:肺主气,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使全身的气机调畅。(3)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4)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助心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全身血液的运行。“诸气者皆属于肺”,气行则血亦行。
宣发肃降:肺的宣发和肃降,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因此,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肺在志为悲忧。
肺在液为涕。肺与秋气相通应。肺外应大腹。“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脾
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主统血:脾主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脾在志为思。脾在液为涎。
脾与长夏相通应。脾外应小腹。“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肝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肝主疏泄: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这就是理气以治水的理论依据。
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
肾
肾的生理功能: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
肾藏精: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身精气的作用。精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不仅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还能参与血液的生成,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肾主水液:水液是体内正常液体的总称。肾主水液,从广义来讲,是指肾为水脏,泛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作用。从狭义而言,是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肾主纳气:纳,固摄、受纳的意思。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作用。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归于肾,由肾气为之摄纳,呼吸才能通畅、调匀。
肾与形、窍、志等的关系:
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志为恐。
肾在液为唾。肾与冬气相通应。肾外应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六腑
胆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胆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府之一。
其主要功能为:1、贮存和排泄胆汁,味苦,呈黄绿色,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
2.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上脘、中脘、下脘,因此胃又称胃脘。
其主要功能为:1.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
2.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
其主要功能为:1.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化物:即消化、变化,是化的食糜,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
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
大肠
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
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在人体脏腑中三焦最大,有名无实,有“孤腑”之称。从部位上来划分,膈肌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膈肌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其主要功能为: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前一篇:[转]人体五脏六腑你懂吗?
后一篇:[转]奥巴马父亲节感人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