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文与考试》2015年1期 沈从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2015-06-26 09:31:06)
标签:

情感

分类: 旅游天地/外世界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144f8d0102vcv3.html

鹿溪的博客

《作文与考试》2015年1期 沈从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作文与考试》2015年1期 <wbr>沈从文——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2015-01-01 10:14:29)
分类: 手写书

http://s2/mw690/001FpzCBzy6OPKdKCWd11&690

 

2015年给作文与考试写的新栏目,人物素材

第一位,是我非常喜欢的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幼时,他喜欢赤脚行走于街市和田畴,一道沅水,流淌过他生命的最初。若干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位行走大地的歌者。“赤脚”的表象背后,是对自然的亲近,对生活的热爱,对人事的关切,是一颗可贵的赤子之心,跃跃不息。他外表似乎胆怯脆弱,实则骨子里天真倔强。也因了这份天真,他被时代消磨,但经历时光的洗涤,他的才华终于被长久保存,流传至今。一代代读者为他的文字着迷,人们透过他清丽的文字,窥见到他羞净如白绢的灵魂。

他就是沈从文,20世纪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是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的挽辞。字是晋人小楷,由张充和手书。采用嵌字格,尾字连起来是从文让人,巧妙且贴切地概括了沈从文的一生。

不折不从:沈从文的自信与坚持

沈从文留给世人的印象是:坚强、隐忍、谦卑、谨慎。他待人谦和、处事低调。然而,纵览沈从文的一生,透过他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沈从文骨子里有一种倔强、强大、不屈不挠。

1923年,21岁的沈从文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以及对文学的满腔热忱,从遥远的边城投奔京城而来,加入到“北漂”的行列。当时他一下火车立刻就被眼前城市的景象所吸引。于是他站在月台上自负地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征服你的。”

京城米贵,居之不易。沈从文是名毫无经济基础的文学青年,为了应付经济危机,他只得租一间由储煤室改成的小屋,名之曰:“窄而霉小斋。”但此后沈从文硬是凭借着自身的努力,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为京城大腕,实现了自己的誓言。

1934年1月18日,沈从文在致张兆和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的所谓的作家高一筹的。我的工作行将超越一切而上。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我没有办法拒绝。”

闪光素材: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源泉,是促使人向着目标努力的不竭动力。沈从文信中流露出的满满的自信,正是支撑他渡过艰苦北漂岁月,经受磨砺,不改热爱文学的初心的力量源泉。他不但认为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强,而且天才般地预见了自己作品会长存甚至不朽。事实证明,他说的没错。沈从文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文学家之一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他的作品《边城》、《湘西》等影响了至今在内的一代又一代人。

适用话题:自信  自我肯定 在困境中坚持自我

星斗其文:沈从文的《边城》与爱情
    沈从文一生创作颇丰,最有影响力的是小说《边城》。对沈从文创作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的妻子张兆和。“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这是沈从文新婚后,在行船上写给张兆和的一段话。张兆和相貌清秀、肤色微黑,这种体貌特征被沈从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一再地利用。《边城》里面的翠翠,她的皮肤就是黑黑的。

《边城》情深蕴藉,浑然天成,带着对湘西故土的浓重的感情,他将边城的石头、水草、船夫、少女,一一描摹。虽然笔法清淡,近乎白描,但细读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湘西生活的发自内心的爱。《边城》讲述的不仅仅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少男少女的生活,更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这也是沈从文毕生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

闪光素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沈从文的《边城》能打动一代代读者,正是内里闪烁着诚挚感情的光泽。沈从文对乡土的热爱、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促使他创作了《边城》。而里面善良清丽的翠翠,又带着妻子张兆和的影子。爱情不仅仅滋润了沈从文,而且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如果没有爱情,没有张兆和,沈从文可能不会把湘江的景色、风土人情,以及底层的艰辛生活那么细致地记录下来。 同时,沈从文也没有辜负爱情,他用一支笔,写出了乡民的多情、纯粹,写出了爱情的古典、悠长、真挚,并让爱在文字中永生。

适用话题:热爱生活 心中充满爱 纯洁的爱情

亦慈亦让:沈从文对汪曾祺的提携和帮助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回顾自身的成长经历时,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而一代小说大家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在我国现当代文坛上相映生辉的这两颗双子星,亦师亦友的情谊,穿越了百年的历史风云。

1939年夏,年仅19岁的汪曾祺怀揣着已读了多遍的《沈从文小说选》等书籍,告别故乡江苏高邮,千里迢迢辗转来到昆明,顺利考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大中文系。他后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好像命中注定要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

首次听沈从文讲课,汪曾祺激动万分。不过,沈从文操一口浓重的湘西口音,加之讲课时不用手势,缺乏舞台道白式的腔调,且声音又低,因此,有不少同学对沈从文的课热情日减,唯独汪曾祺越听越有味。

1943年,汪曾祺因两门功课考试不及格而从西南联大肄业。后离开云南,辗转来到上海,原想找一份职业,不料却连碰钉子,即将落魄街头,以致他情绪异常低落,甚至想到自杀。

当他把自己的遭遇写信告诉沈从文之后,老师很快回信责骂他:“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信中还举了自己当年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闯荡北京、战胜厄运发奋创作的例子,使汪曾祺既感动又惭愧。沈从文还致信上海的朋友李健吾,请其对汪多加关照,并让夫人张兆和从苏州写了一封长信安慰汪曾祺。最终帮助汪曾祺走出生活困境,为日后中国文学史上扶持了一位优秀作家。

闪光素材:自古有云,文人相轻。但在沈从文和汪曾祺之间,不仅不存在相轻,反而是沈从文对汪曾祺的相助、提携。沈从文爱惜后辈,不吝教诲,并帮助他走出生活的低谷。如果没有沈从文,可能中国文坛要少一位优秀的作家。沈从文和汪曾祺之间的师生之谊、文人之情,让人动容。沈从文先生的清明高洁、虚怀若谷,让人折服。

适用话题:师生情谊 提携后辈 友情 

赤子其人:沈从文的善良和真诚

1985年,某杂志社采访沈从文,当时一起去采访的,除了杂志社里的摄影记者,还有一个临时跟去的外文版的专稿编辑,是个相貌清秀的女孩子。

当问起“特殊年代”的情况时,老人讲:“说起来,那时我最大的功劳是扫厕所,特别是女厕所,我打扫得可干净了。”显然这句话让女孩子挺感动的,突然就走过去拥着老人的肩膀说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了!”她的举动完全是出于自然,真诚而没有丝毫的矫情。

但更没想到的是沈老的反应,他一点预兆也没有地抱着这位女孩子的胳膊,号啕大哭起来!他哭得就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什么话都不说,就是不停地哭,鼻涕眼泪满脸地大哭。这下子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把那位天真的女孩子也弄了个手足无措!最后还是沈从文夫人张兆和出来圆场,她就像哄小孩子一样又是摩挲又是安慰,这才让老人慢慢安静下来。

闪光素材:经历了屈辱、不公平的对待,时间在沈从文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但他的心灵,似乎没有被时光折损,仍然是那颗鲜活、澄澈、热烈的赤子心。他对曾经的苦难没有恨,更没有低下到去怨,只是平静讲述。但在女孩子安慰他时却又嚎啕大哭,他并不是哭自己的遭遇,只是被人性中朴素的闪光的善意打动。他哭被世界污浊玷损的美好、善良,他用大哭的方式向世间的丑恶划清界限。他心中坚守的人生信条是,“一、充满爱去对待人民和土地;二、摔倒了,赶快爬起来往前走,莫欣赏摔倒的地方耽误事, 莫停下来哀叹;三、永远地、永远地拥抱自己的工作不放。”

适用话题:善良 真诚   赤子之心

模拟金题:

1.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生活中,阴风冷雨会不时来袭,常常暗淡了我们天空的色彩。但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改变那应该改变的,拿出意志改变那很难改变的,我们的天空就会五彩斑斓。然后我们可以微笑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请以改变生命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点拨立意: 通过阅读题目,我们知道,生活中并不总是五彩斑斓,需要我们改变生活的色彩,如何改变,需要拿出勇气、智慧和意志。很明显,这三层思考是逐步递进的,是不断深入的过程。改变生命的色彩就是积极面对生活、迎接生活挑战。在写作中,可以写自己用实际行动改变生活的例子,可以联系古今中外,举出迎接挑战、改变命运的事例。

段落示例:一个人有怎样的心灵,就拥有怎样的世界。有一颗顽强坚韧的心灵,就不惧命运的坎坷磨难;有一份从容练达的心境,就不惧生活的阴霾黯淡;有一种乐观诗意的情怀,平淡的生命也会涂上斑斓的色彩。在民生凋敝、山河破败的时代,沈从文先生目睹现实的残酷却依然将湘西小城写成了山美、水美、人美的世外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既没有愤世嫉俗,更没有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麻木自己的心灵。相反,他以梦为马,以笔引航,将人们带入一个恬然安宁的桃花源,将他对生活的热爱融于笔端,落于纸上。千千万万在黑暗中匍匐的人,因了这文字散发的光和热,感受到暖意,感受到希望,感受到平静又长久的爱的力量。他用一颗善良博爱的心改变了生命的色彩,让原本黯淡的生活变的诗情、有画意。

2.真正的友谊就像磷火——在你最黑暗的时刻让你感受到温暖。人生路上,有了朋友相伴,才不会孤单。请以友情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点拨立意:友情这个题目看似平常,在写作的时候,容易写的空洞。要有具体的实例和真切的感受,不能泛泛而谈。写记叙文要抓住具体的事例来写自己与朋友之间珍贵的友情。写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观点,人生中最珍贵的就是纯洁的友情,然后有典型的事例作补充。

段落示例:友情是春日来临时吹开心中冬日郁闷的那一缕春风;友情是走在夏日大滂沱中时手里撑着的一把雨伞;友情是收获季节里陶醉在秋日私语中的那杯美酒;友情是冬日飘零时手中捧着的一杯热茶。

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因琴相识,成为莫逆之交,子期死后,伯牙感叹没有知音,不再弹琴,高山流水,成为绝唱,这是对友情的珍视。管宁与华歆形影不离,亲密无间,却因志趣不同,割席绝交,看似无情,却是对友情的捍卫。沈从文对汪曾祺,尽心教诲,不断提携,谦虚礼让,患难相帮,这是对友情的呵护。这段友情,支撑着汪曾祺走过艰苦岁月,让他在最绝望的境遇里,体验到友情至美的光芒。

 

 

 

  “在西方,沈从文的最忠实读者大多是学术界人士。他们都认为,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几位伟大作家之一,有些人还说鲁迅如果算主将,那么沈从文可以排在下面。”
   ——金介甫 《沈从文传》

   “他借湘西边地风情而对中国古典诗意的卓越再造。”
   ——王一川 《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

  “沈从文是一个勇敢坚强的人,面对艰难和困惑,总是用微笑面对,他像上善若水中的‘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
   ——黄永玉《 太阳下的风景》

   “从文这个人,你不要认为他总是温文典雅。骨子里很硬。不想干的事,你强迫他试试!……”
   ——钟书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张允和

 

第1卷 小说
鸭子
戏剧
盲人
野店
赌徒
卖糖复卖蔗
霄神
羊羔
鸭子
蟋蟀
三兽率堵波
【附文】关于《三兽率堵波》
小说

往事
玫瑰与九妹
夜渔
代狗
腊八粥
船上
占领
槐化镇
散文
月下
小草与浮萍
到北海去
遥夜(一及二)
水车
一天
生之记录

残冬
春月
薄暮
萤火
我喜欢你
蜜柑

入伍后
公寓中

第2卷 小说
第3卷 小说
第4卷 小说
第5卷 小说
第6卷 小说
第7卷 小说
第8卷 小说
第9卷 小说
第10卷 小说
第11卷 散文
第12卷 散文
第13卷 传记
第14卷 杂文
第15卷 诗歌
第16卷 文论
第17卷 文论
第18卷 书信
第19卷 书信
第20卷 书信
第21卷 书信
第22卷 书信
第23卷 书信
第24卷 书信
第25卷 书信
第26卷 书信
第27卷 集外文存
第28卷 物质文化史

 

  沈从文,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红色作家”的指斥,他退出文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声誉鹊起,“文学大师”地位渐获确认。《沈从文全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所有沉从文先生已发表的文学作品、学术性著作及通信等;未曾发表的各类作品、书信、日记及其他成文史料,亦尽可能广泛收集编入。

 

  沈从文,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红色作家”的指斥,他退出文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声誉鹊起,“文学大师”地位渐获确认。《沈从文全集(修订本共28册)(精)》由张兆和编著,编入迄今收集到的所有沉从文先生已发表的文学作品、学术性著作及通信等;未曾发表的各类作品、书信、日记及其他成文史料,亦尽可能广泛收集编入。

 

 

北岳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修订版《沈从文全集》是国内至今唯一一版沈从文全集。全集收入文稿1000多万字,包含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及书信等约440万字;另配插图1710余幅,内含作者不同时期的生活照、手迹和绘画速写等珍贵史料近200幅。
   《沈从文全集(1-27卷+附卷)(新版)(套装共28册)》精装,分为两部,一部是《沈从文全集(修订版) 1—27卷+附卷》,定价1980元,内容主要是沈从文先生已发表及未曾发表的文学作品、学术性著作、通信、日记及其他成文史料等;另一部为《沈从文全集(修订版)28—32卷》,定价2500元,内容主要是作者对历史文物的研究,并配以大量彩色图片原始资料。
   编纂情况如下:
   全集按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书信、集外文存、物质文化史分类分卷编辑。
  曾出版过的作者自选集或单行本,按原书名和内容整体编入全集。其中,一选集内若有不同文体作品,以该集作品主体性质归类;不同选集若收有同一作品,该作品只编入全集的某一集内,其他选集仅存目备考。全集收入的已发表作品、作品集或单行本,均尽可能采用最早发表的文本或初版文本;作者主持增订过的著作,按增订版本编入;因故用其他文本,均附说明。未曾结集出版的作品,依据文体归类,按发表或创作时间的先后,或按相关内容分编成若干新集,收入全集。
  为保持作品原貌,全集编入的作品,除对显明的编校错误、笔误和个别错字作必要的订正及按规范采用简化字外,均按原文排版。作者习惯遣词用字,如:“做”时有用“作”,“熟悉”作“熟习”,“智慧”作“知慧”,“理智”作“理知”,“一律”作“一例”,“哪”多作“那”,“字眼”多作“字言”,“必须”多作“必需”,以及“佣人”与“用人”、“癫子”与“颠子”,“火伕”与“火夫”、“年青”与“年轻”等等并用,还有文中数字多使用汉字,某些事物名称及人名、地名、译名与现今不一致的,均一仍其旧。作者对标点的使用,尤其是当标号、点号连用时,有些和目前的规范用法不同,亦未作改动。文中“□”,除另有注明其含意外,还表示原书或原稿中无法辨识的字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