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世人皆知有黄帝内经,少知有黄帝外经——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

(2020-04-02 13:45:10)
标签:

转载

分类: 術龍五術疑惑回應

 《黄帝外经》顺逆探原片第二

 

【题解】

本篇借伯高太师之问,岐伯天师之答,深入阐述了生克、顺逆、生死既互相依存,又互为转化的辩证关系。它的中心思想是,颠倒之术、生克之道和阴阳之原,是三位一体的,都是从不同角度来阐明“道”——自然规律的。

 

【原文】

   伯高太师问于岐伯曰:天师言颠倒之术,即探阴阳之原也。其旨奈何?岐伯不答。再问,曰:唯唯。三问岐伯,叹曰:吾不敢隐矣。夫阴阳之原者,即生克之道也。颠倒之术者,即顺逆之理也。知颠倒之术,即可知阴阳之原矣。

   伯高曰:阴阳不同也。天之阴阳,地之阴阳,人身之阴阳,男女之阴阳,何以探之哉?岐伯曰:知其原亦何异哉。伯高曰:请显言其原。岐伯曰:五行顺生不生逆死不死。生而不生者,金生水而克水,水生木而克木,木生火而克火,火生土而克土,土生金而克金,此害生于恩也。死而不死者,金克木而生木,木克土而生土,土克水而生水,水克火而生火,火克金而生金,此仁生于义也。夫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逆之至者,顺之至也。

   伯高曰:美哉言乎!然何以逆而顺之也?岐伯曰: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也。伯高曰:余知之矣。阴中有阳,杀之内以求生乎。阳中有阴,生之内以出死乎。余与帝同游于无极之野也。岐伯曰: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绝欲而毋为邪所侵也,守神而毋为境所移也,练气而毋为物所诱也,保精而毋为妖所耗也。服药饵以生其津,慎吐纳以添其液,慎劳逸以安其髓,节饮食以益其气,其庶几乎?

   伯高曰:天师教我以原者全矣。岐伯曰:未也。心死则身生,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身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顺而不顺,始成逆而不逆乎。伯高曰:誌之矣!敢忘秘诲哉。

 

【注解】

伯高:黄帝臣。常与黄帝论医。

唯唯:谦逊的应答声。

吾不敢隐矣:我不敢再隐而不说了。隐,隐藏:秘而不宣。因伯高再三请问,故岐伯如是说。

生克:即相生相克。指五行生克,为一切事物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

知其原亦何异哉:知道它们的原理并没有什么不同。原,“源”的古字,原指水源。引申为原理。

顺生不生,逆死不死:此二句和下文的“逆之至者,顺之至也”,都是在讲物极必反,苦尽甘来的辩证法。

害生于恩:恩爱过了头,反而会生出祸害。《黄帝阴符经》:“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仁生于义:即凡事制约得宜反而可以成全了它。仁,“仁者爱人”(《论语》),这里作成全别人解。义,制约得益。“义者宜也”(《中庸》)。

心死则身生:心,这里指私心邪念。只有杜绝了私心邪念,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秘诲:秘,这里指养生的秘诀。秘诲,即岐伯讲给伯高的养生的秘诀。

 

【浅释】

   本篇和上篇共同展现了中华传统医学的哲学体系,它回答了中医理论的五个重大问题。

   第一,它讲明了阴阳的本源,就是一切事物既互相依存(生),又互相制约(克)的自然规律。

   颠倒之术,即要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既知顺中有生,亦知顺之有死;既知逆中有死,亦知逆中有生。这就是依据事物生克、顺逆的原理所采取的辩证的治身、治世的方法。所以,明白了颠倒之术,就等于明白了阴阳之原——即一切事物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的自然规律。阴阳虽然各有不同,如天的阴阳、地的阴阳、人的阴阳、男女的阴阳等,但阴阳变化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第二,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

   “五行之顺,相生而相克;五行之逆,不克而不生”。战国时代,五行说已相当流行,并出现“五行相生相胜(克)的理论。相生意无,味着相互资生、处进,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胜(克)意味着相互制约。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些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因素。

   总之,五行就是为了说明,一切事物无不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死、顺逆,相反相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凡事做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

   第三,为什么说“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在这一篇中属于关键词。它的含义有二解:古代以土为“中”,见《礼记月令》:“中央土”。因为土的位置居中,故儒家把它提升为“中庸之道”,即凡事都要做到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适中程度。并进一步解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未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古人称:“医儒同源”,即儒和医都遵从阴阳五行的理论。将土释为“中”,并引申为“中和”。唯有“致中和”,才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不论生克,顺逆都要做到“中和”,使五行间的利用和限制都达到无过不及的适中程度,就可以成就一切。故曰:“土以合之,土以成之”。将五行应用于五脏上,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胃属土,主意。就是说,脾土是产生意念的,一念之正,可使“逆中有顺,死中有生”;一念之差,可使“顺中生逆,生中可死”。故曰“土以合之,土以成之”。以上二义,都可以解释的通。因为“土”在无形中地位这么重要,所以岐伯才说:“五行之顺,得土而化;五行之逆,得土而神。土以合之,土以成之”。

   总之,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不能只看到阴或阳一个方面。必须看到“阴中有阳”,要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不利中看到有利因素,就可以在“逆之内以求生”;如果看不到“阳中有阴”,即在光明中看不到还隐藏着黑暗,在有利条件下还潜伏着不利因素,就可能“生之内以出死”。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同游于无极之野”,即共同达到治身、治世的最高境界。

   第四,为什么说“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要想做到“逆而顺之”,必先做到“顺而逆之”。比如绝欲、守神、练气、保精,以及服药饵、慎吐纳、适劳逸、节饮食等,都是“顺生之道”。而邪侵、境移、物诱、妖耗,以及津液干涸、劳逸失度、元气亏损等,都是“逆死之道”。必先做到“顺生之道”,才能克服以至战胜“逆死之道”。这就叫“逆而顺之,必先顺而逆之”。只有懂得了“顺逆”之道,养生才算摸住了路,健康长寿才会有希望。

第五,本篇把养生之道讲到了最高层次:“心死则身生”。心死,即断绝一切私心邪念。这和孟子说的“养心莫大于寡欲”;佛家说的“断绝尘缘,一切放下”;道家说的“心死则性圆明”;和《黄帝内经》上说的“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都是一个道理。什么是“死心之道”和“生心之道”呢?岐伯的回答是:“死心之道,即逆之之功也;心过死则心亦不生,生心之道,又顺之之功也”。意思是,死心之道,必先看到逆境,并能战胜逆境,这就是“逆之之功”。但是,心过死也不行,如果“万念俱灰”,连向上、向善的心也泯灭了,“则心亦不生”。所以,生心之道又是“顺之之功”。

                                  。。。。。。

                                     。。。。。。

                                        。。。。。。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