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搭石(教学实录)

(2014-03-13 12:11:13)
标签:

搭石

徐立平

阅读

教育

分类: 阅读

搭石

授课教师: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小学  徐立平

教学说明:

    《搭石》是刘璋的一篇具有浓郁乡土气息、饱含浓浓乡情的散文。从作者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搭石》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搭石”作为作者家乡特定自然环境下的产物,在作者眼里,它不仅是静静的在溪水中,普通平凡的石头桥,它更是种象征。《搭石》上有美,展示了作者家乡的人民为他人着想,礼貌、谦让、和谐相处的美好品德。《搭石》上有情,代表了家乡人民处处纯朴的民风、民貌,家乡的自然美,人民的心灵美,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人美与景美的和谐统一,使全文读起来文章畅通,气韵流动。本节课上力求体现三点:

一、引领学生走进画面,感受美。

《搭石》写的是作者家乡的景、家乡的人、家乡的情、家乡的美。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乡村的画面。字里行间充盈着作者对乡亲们那样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的赞美之情。初读课文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眼前呈现出了这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天气变凉的时候,人们早早地摆搭石,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换搭石,人们动作有序的走搭石,相向而行,互相谦让走搭石,背负老人过搭石,从这些生动的画面之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初步感受到了家乡的景色美,人民的心灵美,生活画面和语言描述的美。基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本节课设计了明画面,感受美;悟画面,理解美;读画面,体验美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走进这些画面,体会画面的动人之处,用心去感受这些美,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

二、读中感悟,理解,体验美。

在读画面,体验美这个教学环节,在课上,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读,以达到学生对美的体验,如:第二自然段,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换搭石这个画面,学生从“无论怎样”“一定”“找”“试”等词语,感受到家乡人民为他人着想的美德。之后,安排词语嵌入的练习,通过对比读的形式来表达对美的理解。第三自然段,当学生读到“人民动作协调有序走搭石”的画面时,仿佛看到了清澈的溪水中,人们步态轻盈地走搭石身影,听到了人民富有节奏的脚步声,此时,产生了各种对美的体验,有的感受到了画面美;有的感到了节奏的美;有的感受到了作者语言描述的美;还有的更感受到了人们互相谦让的和谐美,适时安排配乐读,置句于音美轻快,富有节奏的音乐旋律中,入情入境地读,读出美感,读出韵味,由于学生从教师描述的画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在第五自然段,作者表达情感这一部分时,通过听读的形式来升华理解,以“你听出了什么”为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和思维,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家乡没有了搭石就缺少了它的美,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不便,搭石更是联结人们情感的纽带和桥梁。学习至此,通过读书不仅看到了家乡的自然美,同时也感受到了人民的心灵美。这样的景,这样的人,构成了家乡的和谐的美。

三、延伸课外,联系生活,发现美。

本课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安排学生说一说生活当中平凡的人,平凡的事。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美的态度,去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在课堂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恳请教师们指正。

 

教学实录:

师:通过初读课文,我们走进了作者的家乡,不仅看到家乡溪流中那一块块搭石,还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还记得吗?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地浏览课文,回忆一下。

师:好,谁先来说一说。(有同学举手)好,你来说一说。

1:我看到了天气变凉,人们摆搭石。

师:好,你来说

2:有个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在换搭石。

3:我看到了年轻人背负老人过搭石。

4:我看见了人们在协调有序的走搭石。

师:还看到了什么?

5:两人相向走搭石时互相谦让,让对方先走。

师:人们在走搭石,那么从一些生活画面当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呀?能说说吗?好,请你说一说。

1:我感受到了心灵上的美。

师:还感受到了什么?请你。

2:我感受到了作者文笔很美,让我在脑海中浮现了画面。

师:你呢?

3:我感受到了人影绰绰画面一般的美感,从这段话中我知道了家乡的风景很美。

师:还有吗?

4:我看到了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换搭石,年轻人背负老人过搭石,我从这段话中,看出年轻人,不,家乡人的心灵美。

师:(边板书“搭石”边问)还有没有呀?(板书:心灵美)

1: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感受到了作者描写得非常美。

师:嗯,除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美,还感受到了什么呀,请你来说。

2:“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搭石是家乡一道美丽的风景。

师:感受到了一种景色的美。(板书:景色美)从这一幅幅画面当中,我们同学不仅看到了家乡的景色美,还感受到了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课文,再走进这些画面,用心去感受这种美,好,看学习提示(出示课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

生:1、文中哪些画面让你感受到美,把相关语句划下来。2、边读边划边体会写下自己的感受。3、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师:好,按学习提示读课文,开始吧!(两分钟后,读出声1分钟)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吧!好,请你!

生:我喜欢的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块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搭着搭上一排,这就是搭石”。嗯,我在这一段中知道了,他们搭石头不是那些不规则的石头,而是那些方正的石头,而且“你搭石头就得按照二尺的间隔,如果不按这个间隔的话,有的小孩走路时可能会掉下去”,我从这里知道,他们搭石是很有心的。

师:嗯!从这个二尺左右的间隔就证明在这个家乡,不仅是大人,而且小孩走也得怎么样啊?合适!啊!真好!还有谁来说说?来,你说。

1:从“方正”这个词,我感受到了人们不是随便找来一块石头搭上去的,而是找一些平整的石头搭上,要不然别人走在搭上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下去。

师:嗯!谁还来说,请你。

2:我从“找”这个字,不是随便找一块石头搭上就可以的,而是一块一块地去试。

师:那也就是说找这个搭石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就搭在那,还有补充的吗?好,请你。

生:我从“水深浅”这个词知道,搭石不能找太高的,也不能找太低的,要找大人和小孩都能迈得过去的,说明大家都有互相着想的心。

师:大家都在为别人着想,那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嗯,谁来读读。好,请你。

1: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在这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两岸,小溪的溪水常年不断,……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深浅,从两岸找平整的石头,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搭放……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注意一个词,那就是“二尺”,通过听了她的读,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搭石,而且也感受了家乡人民在摆搭石,既朴素又美的情感。让我们继续来交流吧!谁来说呀,好,请你。

2: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了合适的石头搭上,还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才肯离开。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虽然赶路,他还是放下东西去摆那个,因为就是它不稳,不摆的话,小孩踩上去会摔倒,摔倒后可能会感冒。

师:那也就是说,在这个老人看来,摆搭石,换搭石比很多事都重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好,你来说。

1:这个老人品德非常美。

师:你怎么来看出的呀!嗯,结合课文内容。

1:因为书上写着老人是很急忙地赶路,但是他却发现哪块石头不平整,就放下自己那些,嗯……事情去换石。

师:嗯!那么也就是说什么呀?想到的是人们踩上不稳的搭石会怎么样?

师生齐:掉下去!

师:所以他得放下手里的东西来换这块搭石,是这样吗?还有谁来补充?

2:我觉得老人非常细心,不是找上合适的就走了,他还在石头上面踏了几个来回,满意了才离开,干自己的事。

师:嗯!你想说什么吗?

3:我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不管老人有多么的匆忙,他还是放下了自己的事去帮助别人,这就是舍己为人的好品质。

师:嗯,这也就是说,在我的家乡人们只要看到搭石不平稳,都会这样去做。谁也不能把这件事当作是袖手旁观的事,是不是这样的。书上说老人摆搭石,他还得踏上几个来回,满意了才肯离去,你说他会想什么呀?他为什么这么做呀?你来说。

1:如果要换了一块还不稳的话,踩上去还是会摔跤的。

师:嗯!还会想到什么?你来说。

2:还会去想,我要踏上几个来回,会让它坚固,要不我换上一个不平稳,会摔着的。

师:对了,为他人来考虑,是不是这样的啊?那也就是说,我们要关注到哪些动作,还要揣摩当时老人的心思和想法,是不是这样的啊?那你们刚刚说的是不是这段文字啊! (出示课件)好像有人摇头,有什么新发现吗?你来说发现了什么呀?

生:有些字的发现

师:对了,那你们快来看看书,划划书上到底少了哪些词。(有同学举手)自己画,到书上看看,到底少了哪些词。

师:画完了你就读读,看看加上这些词应该怎么读这段话。(学生自己读30秒)

师:来,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嗯,请你来读一读

1:只要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石头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嗯,你看我们理解了语言文字之后,读起来感觉就不一样了吧,一下子就感觉上了一个层次,好,咱们继续往下学习,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好,请你

生:我看到了人们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接上去,踏出的声音,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从这句话我感受到了画面非常美。

师:你感觉到了具体哪个画面非常美?你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吗?

生:就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说起有一些人非常多,而且……

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你看看,怎么能体现这个画面的呢?

生:我感觉在我眼前出现了画面了。

师:好!其他同学,你来说。

生:我从给人画一样的景色也能看出这里的景色跟画一样就跟画似的。

师:哦,你看看,在你眼前也是出现了这种画面,还有补充的吗?你从哪体会到美?好,请你。

生:我还从协调有序这里。

师:你把这段话读一读。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群人一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从协调有序这里我发现,就是他们走的不是空着一块走的,而是协调有序,后面紧跟着上走

师:你能不能联系上面的文字,这一段来说说人们是怎样走搭石的?你们想想,人们为什么能做到动作协调有序啊?想一想,好,你来说。

生:因为他们天天走,早就习惯了。

师:哦,你说人们早已经习惯了,书上怎么说的?找找书上,人们是怎么走搭石啊?好,请你。

生: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伴着轻快的音乐,这段话我就知道了,前面的刚抬起脚,后面就跟上去,要不然,你要是很慢的话,搭石如果不稳的话就会掉下去。

师:也就是人们在走搭石时,是一个接着一个,这样才来做到有序,前面还怎么说了,走搭石不能怎么样啊?看看书。到底怎么样?你说。

生: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师:那么也就是人们走搭石时既不能抢路,也不能止步,它不能……一定要前面的人刚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踏上去,这样才能做到协调有序,那你说读到这了,你眼前能出现什么画面,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哟,能说说嘛?,看到了什么,你来说。

生:我看到了眼前有一幅画面,有一个人走在搭石;那个倒影就跟画一样,特别美。

师:真好!你看到了什么呀?你来说

生:人们都是协调有序地走搭石听到了那个水的声音

师:嗯,在那潺潺地流着,你来说

生:我看到了一只脚刚刚抬起,一只脚紧接着上去了,而且还发出踏踏的声音。

师:那好,你们看,作者用优美的声音语言描述了人们走搭石的情景,在清澈的溪水中倒影这人们步态轻盈走搭石的情景,我们还听到了踏踏的脚步声,闭上眼睛来感受下,你觉着像种什么美啊,好,请你

生:每当上工,下工……有序,从这段话中我知道人们姿态很美

师:好,你来说

生:我感受到了一种画面美

生:我感受到了一种和谐美

生:我感受到了一种节奏美

师:那么,如果我们要给这段文字配上一段音乐,你想配上什么样的音乐,好,你来

生:我想配有节奏的

师:你呢?

生:我想配轻快音乐

师:你来

生:我想配优美的音乐

师:好,那我现在就请同学伴着这种轻快的优美的有节奏的音乐来读一读这段文字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

生(读)

师:听完你的读啊,好像又要把我们带入了这种画面,读出了美感,读出了韵味,咱们继续来交流一下,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美?好,请你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中的“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过搭石,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停住脚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个人再说几句家常的话,才相背而行”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了大家相互交流。嗯,很美。

师:你觉得是语言美,其他同学呢,有什么感受,嗯请你

生:我觉得从这句话中感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亲人差不多了

师:也就是人家虽说不在一个家庭生活,就像一家人一样不分你我,是这样吗?好,你还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请你来说

生:感情非常深

师:嗯,感情非常深,你怎么来体会的呀 ?读到哪?你觉得人们的感情非常深

生:就是两个人同时面对面……

师:是的,还有吗?还从哪感到美?

生:我觉得应该是品德非常美,我和大家说的一样,那种就是品德美。

师:为着对方着想就是一种品德美,你还从哪感到美?好请你

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我从理所当然这个词,感觉到人们心灵的美,他们都把……如果年轻人看见了老人都会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我觉得这种很美,年轻人发自内心的美。

师:嗯,对了家乡人都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你怎么看?这理所当然说什么,做这种事怎么样?一起说吧!对,都是应该的,这些事并不是我做给别人看的,已经把这件事当作一种什么呀?

    师:对了,那么人在走搭石时相互谦让,尊敬老人,那么在我们的家乡,走搭石的时候还把什么当做理所当然的事呢?能不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啊?(出示课件)请找出来,谁想好了?跟大家说出,好,请你。

生: 在走搭石的过程中,要是遇到小孩来了,那人们总要抱着小孩,把他们抱过河边,把它当做理所当然的事。

师:人们不仅尊老,还有爱幼,你想说什么,请你看着说说。

生:人们在走搭石的过程中,要是有人拿着很重的东西,人们总要去帮他。

师: 把它当做理所当然的事,还有吗?你想说什么?

生: 在走搭石中,有人走搭石的时候,人们总要上前搀扶着人,扶过搭石,人们把它当做理所当然的事。

师: 真是一家人一样,这么和谐的相处,那么,你觉得搭石那么的平凡,普通,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可不一般,作者用这些语言来把家乡司空惯的事情描述出来,他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啊,想想,你来说。

1:作者要表达一种乡村的人们互相帮助,团结和睦。

师: 嗯,表达这种情感,其他同学呢?你想说什么。

2: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人的一种心灵美。

师: 嗯,你呢?

3:作者想要表达一种远亲不如近邻,一种邻里之间的美。

师: 真好,那么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呀,自己出声读一读......

放课件“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他们连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村们美好的情感。”

师: 那如果你是文章的作者,你想怎样表达这种情感?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请你来读。

1:读课文内容

师: 你们听出什么了?听出什么了?你听出什么了?

2 我听出它突出了美好的情感。

师: 嗯,那你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这种美好的情感吗?谁来帮助他?你能理解吗?这美好的情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呀?你来说。

3: 是一种互相帮助团结的情感。

师: 嗯,其他同学呢,你想说什么?

4:尊来爱幼的情感。

师: 那么如果要你读一读,你会怎么读啊,你想怎么读?请你。

5:有感情地读“一排排……情感”

师: 你没听出了什么?你听出什么了?

6:我从“任人”听出这个搭石谁都能踩踏它。

师: 嗯,对啊,它就这么默默无闻的在溪流着躺着。你想说什么呀?

7: 搭石它是非常的平凡,但是作者却是把它写着那样的…..那样的生动,我觉得作者的文笔非常的美。

师:嗯,他自己在我们学习之前谈到的,那么在这里这个家乡好像不能缺少搭石,缺少了搭石就缺少了什么呀?说吧,你觉得失去了一种什么?

8:缺少了人们的方便。

师:嗯,缺少了人们的方便,你觉得缺少了什么?

9:假如这溪湖村庄是一个人的话,那这个人就没有皮没有肉。

师: 哦,你觉得这种美是不完整的,是这意思吗?你来说。

10:我觉得没有搭石的话就缺少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  他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这是你的理解,你呢?

11:如果没有搭石,东边和西边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家庭。

师: 嗯,对啦。那么也就无法联结人们美好的情感。我也想读一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情感”。听出什么了,你听出什么了?

1:我听出“联结”这个词。(师:嗯!)就是把乡亲们美好的情感都联结到一块儿了。

师:好,你呢?

2:我认为联结是把,比如说地球本来是分散的,把它连起来,系在一块儿,特别的,特别的,就系在一块儿,心灵就……

师:特别的温暖舒服是你想说的吗?

    2:嗯,嗯。

师:好,其他同学,你呢?

3:我从“联结着故乡的小路”,我听出来了,就是觉着搭石就是故乡的小路,如果没有它,就缺少了感情。

师:嗯,对了,也就是搭石是联系人们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那现在你就是作者,就带着这种感情,你再来把这句话读读。自己读一读。“……”

师:谁来读,请你。

    1:“……”

师:谁再来读,请你。

2:“……”

    师:嗯,谁再来,你来。

3:“……”

师:是啊,在我们看来搭石已经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石头桥。搭石上有美,它展示了乡村人们一种美好的品德;搭石上有情,它代表了乡村人们一种纯朴的民风。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看到了家乡看得到的景色美,也感受到了一种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这样的景,这样的人,就构成了家乡独特的和谐的美。(板书:和谐)

师:搭石在我们的眼中是平凡的、不起眼的,但是作者却能够在平凡之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它不仅是家乡独特的风景,更是联结我们的纽带和桥梁。其实啊,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景、这样的人无处不在,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在生活中发现这种平凡的美。咱们同学平常注意观察过吗,谁能说说吗?谁来说说?好,请你。

1:以前我坐公交车上学,现在天气变凉了,坐在椅子上非常的冷,可是今天我发现,社会……(师:司乘人员)司乘人员和司机叔叔把椅子上都铺了小棉垫,我坐在小棉垫上感觉一点都不冷了。

师:对了,就是他们这样小小的举动就给全体的乘客带来了温暖和心意。其他同学呢,你来说说。

2:有一次,我妈接我放学的时候,我的红领巾卡在车轮里了,就是我和我妈非常着急,这时候就有一个叔叔就帮我们一起把车给修好了,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平凡的美。

师:对了,急人所急嘛。还有吗?你想说什么?

3:在我们小区里,有一个垃圾桶,那里的垃圾桶夏天很多苍蝇围着,很多小孩都不敢去,包括我也是,有一天早上我听见扫地的声音,我开了窗户往下看,看见有个爷爷在那儿清理垃圾,我觉得那个爷爷非常的热,非常地爱这个小区,因为别的人都不敢去那块儿,因为那块很脏很臭,而这个爷爷却没有嫌弃那块儿,而是哦把那块儿的垃圾给扫走了,我觉得这个爷爷非常地关心别人。

师:嗯,看来你是一个非常心细的孩子,从爷爷这个平凡的举动当中感受到了美好的心灵。其他同学想说什么?好,请你。

4:有一次我在大街上和妈妈散步,看见了一个老爷爷他骑着一个三轮车,上面有重重的东西,然后他正在上一个桥,那个桥坡度非常的大,后来他啊,上不去。那儿有个年轻人发现了这个事儿,他啊,就跑过去,把自己手里的东西放下,推那个三轮儿车,让他上去那个坡,等爷爷回过头去看那个年轻人,可是那个年轻人已经不见了。

师:嗯,在咱们同学看来,虽说素不相识,但是青年人把帮老年人推车这个举动,他给看做什么样的事情(生:理所当然),嗯,理所当然!还有谁想说呢?好,请你。还有谁想说呢,请你
   
1 嗯……有一天,我路过一个楼前,然后一个小女孩正在和她妈妈在打羽毛球,他们不小心把羽毛球掉在了旁边的那棵树上,然后她就怎么着也没有把那个弄下来,这时候一个很高的哥哥,然后他往上一跳把那个羽毛球拿下来了,然后他给了那个小妹妹,小妹妹看着羽毛球,要对他说谢谢的时候,那个大哥哥已经走了.
   
师:嗯,你还想说。好,请你.(未点评)
   
2:我住的三层的楼房,我看见一个老奶奶的腿脚不稳,之后一个五岁的小女孩看见了,就主动的扶老奶奶下楼梯,之后老奶奶就跟小女孩说“谢谢”,小女孩说没关系。我们应该互相帮助。
   
师:对,都是邻里嘛。咱们之间,就像同学说的远亲不如近邻,相处得跟一家人一样,还有谁想说吗?  那请你吧!
   
3:有一次我妈去菜市场买菜,我在菜市场门口呆着,我在车堆里呆着,结果我看见一个人摆放车之后,那自行车,嗯,他刚走不远,结果那自行车“爬”倒了,一排自行车全倒了,这时候过来一个人,慢慢地把自行车扶起来,结果那人,有些人回来发现自行车位置变了,还说这谁这么讨厌,那个人也没有吭声,只是默默的在为人民服务。
   
师:那也说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表扬,在他看来,我不能袖手旁观,是不是?那希望同学们呀在生活当中,做一个有心人,去发现生活当中平凡的美,这样我们的感情才丰富,你所看到的社会才特别的美,看看今天我们的作业。谁来读一读,
生:作业观察生活中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去发现美感受美。

 

 

 

专家点评:北京市西城区教育评修学院教研员  张春明
   
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就徐立平老师所做的四年级上册《搭石》这一课谈一谈自己听课之后的感受。

人教教材所选课文大都具有人文底蕴比较深厚的特点。四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以“爱”为主的课题。爱是人世间的真情。爱让人世间充满温暖。这一组课文所选的内容,大都传达了这样的感情。就《搭石》一课而言,作者通过描绘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摆搭石,发现不稳及时调换搭石,两人偶遇互相礼让,背负老人过搭石等富有一些乡村气息的生活画面来向人们传达这样美好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了人性之美。这也为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提供了美好的载体。教师正在于对单元主题的准确把握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设计了切实可行的目标。第一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思想感情。第二点,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活,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目标的制定为教学设计确定了方向。

首先,教师依据文本特点,确定了这样的教学主线,带领学生明确全面去发现美,欣赏画面去感受美,进入画面去表达美, 进而走出画面去发现生活之美。沿着这条主线,教师贯通两课时整体把握。第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梳理出文章所描写的内容以及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并通过初读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章中所蕴含的美。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读、念、忆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去欣赏画面发现美,走入画面表达美,进而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平凡的美。这样就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也就是五彩的生活,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五彩的生活结为一体。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遵循中高级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由整体倒部分再到整体。上课伊始在复习的基础上立足全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画面后,利用自学提示这个比较开放的教学环节,师生共同针对每一幅画面去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最后立足于全文升华情感。这样的设计不但为学生构建起了篇章的概念,同时也为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每一部分中去学懂学会,为他们这样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在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力图使教学设计的目的最有效的作用到为一个学生身上。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读的作用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读的设计是有层次的,有目的,有指导的。在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很多,有默读,自由读,配乐读等等。那么这么多形式的选择与教学设计的目的是紧密相连结为一体的。在引导学生感悟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配乐读这一环节,这样的设计借助于轻快的音乐将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理解适度的表达出来,使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样如诗如画般的意境在学生朗读的读书声中显于声,在学生脑海中显于形。同时,教师还巧妙的把读与填空练习结为一体,既关注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又为读的展开作出了适当的指导。

其次,在这节课中,教师非常注意对于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课堂充满了语文的气息。比如说:“按课文内容填空,结合想象填写句子。”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但促进了学生的感悟,同时深化了课文的主题。

第三,教师在这节课上精心设计了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住文本所呈现出的清新淡雅的气息,设计了与之风格协调的教学语言,朴实但不粗糙,精致但不做作,可以看到过渡语婉转流畅,承上启下;评价语有的放矢,指向明确;总结语画龙点睛,令人回味。可以说这节课充分展示了教师教材钻研,教学设计,教法选择等方面的能力,是一件成功的课例。

但是,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谈到这节课的不足,我想从以下两点来说说:第一点,在小班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应该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之有所得,有收获,得到自己的发展。那么这节课教师对于全体学生的关注尚有欠缺,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必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第二点,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学生的动态,适时的纠正引导或者运用学生的生成更好地为学生的感悟服务。

 

小组评析:

我组认为徐立平老师的《搭石》教学从总体上来说是很成功的。她正确地把握了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四年级是学生由中年级到高年级的过度阶段,该阶段学生一般为911岁,处在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值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换而言之就是该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想法丰富。徐老师的问答形式正好把握了该特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活跃了学生的大脑。《搭石》一课中,她的教学目的明确,全过程的教学核心都是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出搭石的三美,即心灵美、景色美与和谐美。

    下面我组将从语文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来对《搭石》一课进行详细评析: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

徐立平老师的授课中充分体现了她让学生“读中感悟、理解、体验美”目的。通过多次、重复的朗读重难句,一方面学生不仅锻炼了语文教育中读的素养,另一方面更起到了强化深入的作用,使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搭石中的美。

但就全员,全面和全过程三方面而言,她在全面和全员方面还有所欠缺。首先,就全面而言,语文素养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而《搭石》一课的授课中,虽涵盖了听、说、读,三方面,但欠缺写的方面。在这里我组提出一点小建议,我们认为关于写这一素养的加强,可以通过“按课文内容填空,结合想象写句子”这样的训练进行巩固。这样的训练手段不仅锻炼了写的素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感悟,可为一举多得。其次是全面的问题。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老师多次叫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但也只是局限于某十个同学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不全面性。并且,对于个别的学生回答并未给予评析,换而言之就是未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方面

在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方面,我组认识徐老师发挥得很出色。徐老师充分展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工具性方面,徐老师在授课中多次让学生读,让学生说,并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述不当或不会表述的地方予以及时的补充与提示,很好的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至于人文性方面,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徐老师的授课过程一直很注重情感的熏陶、联想及共鸣的产生。她运用情境导入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置情于景,由景生情,自己悟出其中的心灵美、情景美以及和谐美。达到了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家乡人们淳朴善良,互帮互助的平凡美,而并非是泛泛而谈。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面

小学语文教育的新课标要求我们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在《搭石》一课中,执教者采用老师引导问,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并自主解惑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动脑能力,营造了一个绝对自主的课堂氛围。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该堂课的授课中贯穿全课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探究,而缺少了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探究。也就是说本堂课中应适当的加以小组讨论的环节。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方面

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本,而是将语文生活联系实际,将一切生活与环境视为语文生活。在本堂课的后面阶段,徐老师一句“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在生活中发现这种平凡的美”极完美的将语文课本衔接到现实生活。成功的引导了学生自主思考,从现实中类比《搭石》中的美,不断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平凡美,进而达到让学生充分领悟《搭石》美的教学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堂课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几乎只存在“老师启发问,学生思考答”这一种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活力。

 

 

记录整理、小组评析:尚菲易 龙晓红 曹婷 肖振英 胡圆圆

2014311

 

附原文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绾(wǎn)裤。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qiǎn)责这里的人懒惰(duò)。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xié)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chuò)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