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画关系的题目及答案分析
| 分类: 试题研究 |
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
(20分)
题目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式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C.“文人画”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15.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5分)
16.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略)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10分)
题目及解题过程分析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画面上无法用题字的方式注明所画内容,题字的做法是非常荒唐可笑的。
B.只有画面内容丰富,才能把诗句中难以用语言传达出的诗意充分表达出来。
C.“文人画”的画面形象可能与现实形象有很大差别,但画家对此并不在意。
D.曾有古书记载皇帝以诗为题,考查画院画手。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
第一步:审题。“符合文意”
第二步:确定区间并判断正误。
A.涉及材料第②③④段。讨论题字这种方式与所画内容的关系。“无法”“非常荒唐可笑”与事实不符,说法武断。
B.涉及材料第②③④段。讨论“画面内容”与“诗意充分表达”的关系。只有:表示唯一的条件(下文常用“才”或“方”呼应)。“只有……才”无法准确表达二者关系,表达欠妥。
C.涉及材料第④段。主要涉及以下几句:“无论画家所画是山林丘壑还是枯木竹石,他们最先的前提,不是物象是否得真,而是点划是否舒适。换句话说,即是志在笔墨,而不是志在物象。而这种舒适笔墨下的物象,又与他们的诗情相结合,成为一种新的东西。在这种创作思想支配下,画上的题诗,与物象是合是离,就更不在他们考虑之中了。”而C选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合理转述。
D.涉及材料第⑤段。主要涉及以下几句: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知非诗人”了。“作者认为这种记载不可相信”表述不准确。
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目要求。
15.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的关系。(5分)
第一步:审题。“根据文意”“分条”“概述”“诗与画”“关系”“5分”
第二步:确定区间,完成题目。
把握全文,材料主要讨论诗与画的关系。
可以从每段中找概括性语句或自己概括段落大意,至少要找到5点。
第①段中,以“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为基础组织答案。
第②段中,以“无疑这是诗人赋予图画的内容,引发观画人的情感,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为基础组织答案。
第③段中,可概括为“诗、画可以互相阐发”。也可以“总之或诗中的情感被画家领悟,或画家的情感被题者领悟了。”为基础组织答案。
第④段中,以“说它们是瑰宝,是杰作,是因为这些诗人、画家所画的画、所写的字、所题的诗,其中都具有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纸上表现出的艺能,不过是他们的灵魂、人格、学养升华后的反映而已。”为基础组织答案。
第⑤段中,以“如此等等的故事,如果不是记录者想象捏造的,那只可以说这些画是‘画谜’,谜面是画,谜底是诗,庸俗无聊,难称大雅。如果是记录者想象出来的,那么那些位记录者可以说‘定知非诗人’了。”为基础组织答案。
综上所述,答题要点如下:
要点一:诗与画是同胞兄弟,它们都来自生活中的环境、感情。
要点二:诗、画可以互相阐发。
要点三:诗人赋予图画新的内容,诗与画因此相得益彰。
要点四:诗画结合传达出作者的灵魂、人格、学养。
要点五:诗画结合也有庸俗表现。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删去“语言顺畅得1分”。)
(阅读延伸题目)齐白石先生曾绘一幅画,并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略)请你根据上文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左右)(10分)
第一步:审题。“齐白石”“画”“题诗‘蛙声十里出山泉’”“作者对诗画关系的评述”“评价这幅画”“200字”
第二步:确定所答内容。
①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地描述画面。
②顺畅翻译、正确分析诗句。
③引用并结合作者观点(参考15题所答内容)
④具体分析题目所体现的诗句和画面关系
⑤注意字数要求
⑥注意书写规范
⑦注意书写速度。
综上所述,评分标准如下:
使用作者观点2分,简述画面内容2分,指出诗句与画面内容关系4分,语言顺畅2分。字数要求:少40字扣1分,最多扣1分。
答题示例:
20-18分
例一:
齐白石先生这幅画十分高妙,与题诗相结合更是相得益彰。画中一条山泉由远及近从山间流出,泉中的水纹表现出山泉的涌动,紧扣“出”。两旁的岩石近大远小给人以山中清泉的画面和谐之美。泉中五六只蝌蚪由远处游到画面近处,而诗曰“蛙声”,此为妙处!无蛙,而由蝌蚪顺泉而下,带来蛙声远鸣,由远方“十里”而出。这无疑是齐白石先生赋予图画的内容,加以想象将自己的情寄于诗中,即志在笔墨而不在物意。表达出清新、自然之美,反映出齐白石先生崇尚自然之情,学养、品格之高。此诗画结合甚妙!(229字)
例二:
显然,“蛙声”是不可能在图画中表现出来的,而这幅画中却在山泉中加入了蝌蚪的形象来将诗的意境表现得(的)淋漓尽致,真可谓是“诗人赋予图画内容,引发观画人情感”。当我观此画时,仿佛听到了连绵而清脆的蛙声,伴着“叮叮咚”的泉水声,甚至连水滴的清凉都感受得到。这种通感便是画中传达的,诗中具体表达出的内容带给我们的感受。其实蝌蚪不可能有那么大,这是画家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笔墨”而忽略“真”。这样的点缀让人觉得舒适而自然。真是好一幅“蛙声十里出山泉啊”!(225字)
16-14分
例一:
答:画中表现了由远及近的山泉和耸立的山峰,画面清爽而淡雅。可以想象清脆的蛙声此起彼伏,随着轻缓的山泉由远处倾泻而下。画面虽简单明了却可以引发观者的通感,像是看到这幅画就看到了山泉中的青蛙与幼小的蝌蚪,耳中充满了蛙的鸣叫声,不绝如缕。也许,画中并未成为青蛙的小蝌蚪也与这诗句相应,即是没有看到蛙,光是这“蛙声十里”也能让人满耳蛙鸣意象中诗与画结合的意境来。画中动人的山水,伴着耳中不绝的蛙声,这诗与画结合发挥到了精妙之处。(210字)
例二:
这幅画来源于生活。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可赋予这幅画内容。画中虽未画出青蛙,但通过几只蝌蚪在山泉中向前游,可体现出蛙声。它们听到蛙声,知道妈妈在呼唤它们,于是加快步伐。而画中蜿蜒曲折的流水和两旁的山石通向远处,则又体现出“十里山泉”。可见诗与画结合;因此相得益彰。这幅作品还能体会出诗与画中的情感是互通的,看诗知画,看画知诗。除此之外,这幅画还能体现齐白石的灵魂、人格、学养。一幅简单的画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暇)想。(206字)
12-10分
例一:
这幅画是齐白石先生听见蛙声而又看见山泉触景生情的作品。听到蛙声,看到山泉这些外界环境,必然勾起诗人的联想,有他关于寂静、恬淡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似乎都融入画中,好一派十里山泉倾泻而出的景象。画给我们了视觉冲击,让我们看到山泉倾泻而出的壮美之景,山泉占据整个画面,增强气势,而诗句却写蛙声。这似乎只有在十分静谧时候才能听见的声音与山泉的雄壮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也就突显了诗画之美,虽然表面看时,似乎诗画毫不相干,但却反映了作者内心所感,诗与画的统一。(224字)
例二:
作者用碎石、流水表现出山泉。又用水纹表示“出”的动作。但作者未直接表现出蛙声,而是用青蛙的幼崽——蝌蚪随着水流游去的动作展现出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部老片子:小蝌蚪找妈妈。蝌蚪的游动间接表达了蛙的叫声。这首配诗十分形象地概括了诗的内容,同时又赋予诗“蛙声”这一细节,使画面顿时生动、活泼,提升了画面的内容感,抓住了画清新的气氛,和作者艺术及精神上的不凡之处。(177字)
10分以下
例一:
我认为从诗与画的表面来看,二者不是很有关联。诗说的蛙声,而画中是蝌蚪。蝌蚪本不出声,但此诗此画(话)给人联想,既有蝌蚪,想必也应有青蛙,蛙声自然传出。蝌蚪边游边成长,随着时间流逝,它们也会长成青蛙。诗与画看似不融,细想之后,诗与画还是相融的,意境(景)也很美。山泉之中,蝌蚪游出,蛙声伴随山泉流淌,画与景相辅相成。(157字)
例二:
这幅画中一条山溪的两旁是高严耸立的山峰,而在山溪之中,正有几只不畏困苦、危险的小蝌蚪。他们不畏危险表达了生机勃勃、生意盎然的景象。在画中的题诗“十里蛙声出山泉”则表达了蛙声传过了十里的泉水所流成的山溪,在这山溪之中到处游着蝌蚪青蛙的景象。画中的景象与诗中所描绘画面相似,但诗中却更能让观画者对画有更好的体会。此画与诗相得益彰。(163字)
例三:
齐白石先生所题是“蛙声十里出山泉”,但画面中却是一些蝌蚪,给人以困惑,是因为蛙的存在而使蝌蚪遍布山泉还是其他的原因,则留给人们自己去想象(像)、感受。(75字)
涛哥下水:
白石先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谓题诗相结合,相得益彰。画中山泉清冽,蝌蚪数只,徜徉于山水之间。静谧悠闲,和谐自然。白石老人着一诗曰“蛙声十里出山泉”,一时意境大开。观者思绪不禁顺流而下,思那假以时日,或在十里之外,自有蛙声片片;抑或溯流而上,想那清小溪之源,或有母蛙数只,矜夸而鸣;再或张目十日,此画中蝌蚪,自可蜕变为蛙,不亦“听取蛙声一片”。白石老人别出机杼,时空转换于三尺之间,学养情致在诗画之间。此画此诗确为佳作绝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