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睡也不着,整宿难免,只好贴了
前些天读《现代文学史》,书中提到沈从文《边城》中的一些苗族婚恋习俗,在我读到“老船夫在翠翠的婚事上让她自己做主,谁能够为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使翠翠动心,就当她的夫婿。”时不由得想:若是有谁能为我写“三年六个月的情书”,我也会动心,说不定等不到三年六个月就嫁了他!张兆和不就是为沈从文的那些情书而烦恼而嫁他的吗?并为此留下了“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典故。不过,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没有谁会像沈从文一样再用纸笔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更不会傻得为此而留下“把柄”!现在的爱情是速成的,是实际的,是麻木的,就如一位朋友所说:“现在的人不是几年谈一次恋爱,而是一年谈几次恋爱!”
正因如此,沈从文的执着才更显得弥足珍贵,他留下的那些化鱼化雁的情书才更让人一咏三叹。沈从文笔谈远胜于言谈,在一次次的欲罢还休后,他只好提起笔来,用他那娓娓而谈的文字与张兆和讲起道理。但从这平淡真挚的文字中,读者分明感觉到那种“舍你其谁”的韧劲。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读着这貌似平淡的文字,感受着沈从文那种已浓烈到无法稀释的爱情,一丝丝、一缕缕旖旎的感觉、一份份美丽的焦灼镶嵌在信中,我想张兆和纵使心如磐石也不得不就范了。
不过,沈从文的痴情除了表现在写情书上,还将他的“厚脸皮”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到极致。4年,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纪里,不算短,能持续地爱一个人达4年之久也是不容易的!不怕被拒绝,屡败屡战,心平气和。在张充和的《三姐夫沈二哥》中也记载了一件趣事,说是沈从文为追求三姐,1933年寒假第二次到苏州,晚饭后张家姐弟围着炭火听他讲故事。沈从文有时手舞足蹈,刹不住车。“可是我们这群中小学生习惯是早睡觉的。我迷迷糊糊中忽然听一个男人叫:‘四妹,四妹!’因为我同胞中从没有一个哥哥,惊醒了一看,原来是才第二次来访的客人,心里老大地不高兴。‘你胆敢叫我四妹!’还早呢!’这时三姐早已困极了,弟弟们亦都勉强打起精神,撑着眼听,不好意思走开。真有‘我醉欲眠君且去’的境界。”由此可见沈从文爱之深,情之切,欣慰的是,在经历了四年不即不离的状态后,沈从文终于以乡下人的憨劲赢得了这场马拉松式的求爱。
由于他是自学成材,所以很多教授都有点鄙视他,最厉害书庄子专家刘文典教授,他称陈寅恪是值400元月薪的教授,他自己值40块,朱自清值4块,而沈从文只值4毛!
(三)墓志铭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碑石正面,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章教授镌。
(四)胡适与沈从文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胡适任上海公学校长时,对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大批著名学者来校授课。年仅26岁的沈从文向胡适求职,也被胡适算在受聘者之列。当时校方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沈从文学历太低,只读过高小,虽然发表了一些灵气飘逸的散文,但要登上高等学府的讲台,差距还是太远了,况且此人又不擅言辞。就连沈从文自己听到被聘的消息,也大为吃惊,马上给胡适写信说:“先生作为从文谋教书事,思之数日,果于学校方面不至于弄笑话,从文可试一学期。从文其所以不敢作此事,亦只为空虚无物,恐学生失望,先生亦难为情耳。”但胡适却慧眼独具,力排众议,不拘学历,坚持延聘。结果沈从文一上讲台,就闹了一个笑话。他在台上整整呆了10多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开始讲课,原先准备好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10分钟就讲完了,往下无话可说,而离下课尚早,显得十分尴尬。最后,他只好老老实实地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很多,我害怕了。”一时传为笑谈。然而,胡适在评议这堂课时,赞赏沈从文的坦言与直率,认为这是“成功”的。他认准沈从文是个人才,坚决支持他走上讲台。处于尴尬境况中的沈从文,能够遇到胡适这位“伯乐”,真是一种幸运。后来,他终于不负重望,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不仅能够胜任教学任务,而且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成为著名的教授。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就因写过一些新潮的白话小说而在文坛崭露头角,由于诗人徐志摩的介绍,他被中国公学校长胡适聘为教师。然而木讷的沈从文第一堂课就洋相百出,他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目睹他出洋相的女学生中,就有以后成为他夫人的张兆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