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抒情诗人到诗意叙事——《马竹作品精选》诗歌卷初探

(2013-05-22 08:44:55)
标签:

抒情诗人

诗意叙事

马竹诗歌评论

文化

蓝雪冰舒

坦率说,最初认识马竹是在新浪博客,有一天无意闯入他的博客,便被他文字的美质美感深深吸引,尤其他的散文,有着独特的唯美力量,是那种值得反复阅读印象至深的文字,就像有些网友说的,读了他的文字再读别人的,发现他的个性特别鲜明,实在令人难忘。这引起笔者的诸多思索:马竹的文字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使人热爱乃至不忘呢?

 

2012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马竹作品精选》有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文论卷以及附录马竹文学艺术创作年表。笔者捧读全书,从他多篇获奖小说作品里,清晰阅读到诗歌艺术的魅惑,于是有些思索得以解惑:由诗歌开始的马竹,无论散文还是小说写作,一以贯之他那独有的诗人气质。在这本厚书的创作年表部分可以知道,《马竹作品精选》的卷三诗歌卷,是从马竹开始文字生涯以来数百首诗篇中遴选而出,虽然该书只是挑选了30首诗歌出版在册,但它标识出作家马竹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我筛选也就是个人喜爱,或者就是在暗示他文学生涯的创作缘起与审美倾向。

 

从《马竹作品精选》附录的创作年谱看,虽然他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字是一个短篇小说名叫《普林的心事》,但他真正开始成名则是他的第一部诗集《南方的爱》,亦即大学时期在公开报刊发表的大量诗歌,尤其他在全国高校诗歌领域的成就斐然。不充分认识到校园诗人马竹,不深刻分析1989年前后马竹的诗歌创作,那么,有关他在小说、散文和文论甚至包括影视创作上的成就,必定失去论述的根本,而且会给我们任何有关论述马竹文学创作的评论,带来某种难以弥补的缺憾。从诗人马竹,到小说家马竹,他经历了从抒情诗人到诗意叙事的文学历程,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似乎有着创作共性其实却显示马竹独特才情的文学现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苏醒时期,理论上说那就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繁荣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中国新诗终于迎来了大繁荣和大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是中国高校诗歌的风起云涌和一片喧哗。新诗历史告诉我们,早期白话文发端时,诗歌句子充满了,那仿佛就是一个坐标,因为取代,是白话文时代任何写作的一个进步,就像一道鸿沟。文革时期的诗歌都是大白话,那个时段的诗歌以郭沫若等人为代表,十分直白的歌颂,不得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那阵子是红色诗歌为主调,因此新时期文学复苏就是刘心武的《班主任》,伤痕文学一时火热。这样的文学思潮很快催醒了中国新时期的诗坛,当一大批通过高考走进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发动诗歌运动后,他们的活跃思想、充沛激情、炫丽语言等等,得到充分发泄和恣意表达。其实那也是一种朝气蓬勃、无所畏惧、敢于尝试。一大批高校文学社团的文学爱好者,纷纷创办文学刊物和诗歌刊物,虽然那时候更多是油印的或者打印的,但他们的飞扬激情,在新时期中国文坛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竹1981年秋天考入武大中文系,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我们从他已经公开发表的一些文学访谈对话里知道,他从上大学第一天开始,就一头扎进武汉大学图书馆,阅读了古今中外几乎全部的文学经典名著。1983年是中国朦胧诗歌开始盛行的时期,喜欢文学阅读的他不可能不注意到当时的文学现象。何况武大中文系当时在全国有影响的校园诗人高伐林、王家新等等,就在他们同系,是师兄。再加上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一批著名作家如徐迟、碧野、骆文、曾卓、白桦、莎蕻等等,不仅对武汉地区高校的文学活动非常热心、关爱并坚持给予援手,而且他们的文学创作佳作连年,影响力十分广泛。笔者相信这都是影响马竹为人处事尤其文学创作的根源。在《马竹作品精选》文论卷中我们可以读到《湖北作家与武汉高校诗歌》,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湖北在当时应该是诗歌大省,就像九十年代的湖北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中篇小说大省一样。由诗歌大省演变成为中篇小说大省,有其必然的内在逻辑。以上这些分析,是要解释和揭示马竹的写作有其深刻的人文背景。

 

 

据马竹回忆,著名诗人王家新毕业不久,曾经专程到武大中文系马竹的寝室,送给他一本打印诗集,是王家新诗集。马竹说,那是他开始把文学当作毕生追求的一次会面。后来他参加工作后前往北京出差,王家新夫妇把自己的房子让给马竹居住,从北戴河回北京后,王家新阅读到马竹最新的诗歌作品《与大海相遇》。受到前辈作家诗人的关心和鼓舞,是马竹的写作得以继续的保障,也是后来他愿意坚持给后来者帮助的动力,他说那是文学传统,是文学事业领域的一种良性循环,感恩情怀的延续。马竹当时是武汉地区高校最为活跃的校园诗人之一,尤其他在武大浪淘石文学社,在武大的樱花诗会、华师的一二九诗会、财大的五四诗会等等诗歌赛事的组织中作用关键。

 

这些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诗歌活动,所有媒体和著名作家诗人都有参与和支持。还需要重点指出的是,1984年春天,当时已经发表大量校园诗歌、颇具影响力的武大中文系马竹、华科新闻系鲍勋、华师的舟恒划和鄢元平,决定立足南方本土,形成一个用朴实语汇抒发南方情怀的诗歌派别。他们有意识组织了一批描述南方风景、民风民俗、乡土情怀等方面情感的诗歌作品,打印了一本《南方诗派》的诗歌集子,南方诗派于是诞生并产生影响,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一些社会诗人的创作观。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和华中师范大学决定正式成立武汉地区高校诗歌联合会并设立分会,马竹担任大专院校分会名誉会长并负责组织工作。

 

马竹、鲍勋、舟恒划和鄢元平,被文学界称为南方四大才子,南方四君子这个概念则被著名诗歌评论家赵国泰用论著方式进行了肯定和分析,尔后这四人在各个领域里都颇有建树,于是湖北文艺界人人皆知的这段文坛佳话愈传愈远。我们应该注意到,马竹在大学校园时期也就是青春时节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被当时非常流行的新时期朦胧诗体影响,而是大胆创新,敢于不拘一格,用朴素语句表达他对生活的新观察和新发现,比如他的成名诗作《南方的爱》,写给乡村的妻子们,就在一夜之间/乡村便多了一个妻子/多了一个突然变得有点泼辣的女人。他们南方诗派都不走朦胧诗的路,似乎就是要与那些活跃的社会诗人区别开来。他们的清新、朴实和对生活充满希望温暖的发现与倾诉,赢得了广泛喝彩。笔者认为,这也是中国新乡土诗歌的重要源起。仅仅从本文所要讨论的意义上讲,马竹早期诗歌那种质朴的诗歌语言,满怀着真善美,在后来他的散文尤其小说写作中,得以充分发挥。

 

 

品读《马竹作品精选》诗歌卷,我们应该注意到,马竹的诗歌创作是和他的思想发展同步的,诗歌的语言风格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把他的诗歌创作时段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马竹早期诗歌语言有田园诗风格,是乡土诗的格调。中期突然开始对朦胧诗风格特别注重,无论文字、句子、意象、意符、意境等等,多有晦涩难懂。笔者分析随着诗人人生阅历的丰富和繁杂,有些表达不得不选择含蓄和隐晦。所谓近期诗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竹偶尔为之的诗歌创作,用他曾经说过的话:现在写诗就是练笔,为写小说服务。所写诗歌体现出他在诗歌题材诗歌样式等等方面的全面拓展,作品越来越显得视野宽阔、情感深沉、思想丰厚。读过马竹近期诗歌作品的读者会注意到,他每篇作品都可以激发读者的感觉触须、审美意识,使人耳目一新,由衷喜欢。马竹近期诗歌特征显然:意象纷呈,立意唯美。有激情,重恣意。有着对常态生活的深邃思考,更有深切的慈悲情怀和对真善美的执着。用不多的诗歌创作深入挖掘人性,这就是一个抒情诗人在叙事领域的思想情感贯通。

 

 

青春是创作抒情诗的最好时期,作为南方诗派领军人物之一的马竹,那时风华正茂,他早期的诗作有着南方诗派特征,亦即有着浓郁校园特色的新乡土诗歌。诗集《南方的爱》是马竹早期的代表作,1985年8月结集,展示了诗人的文学艺术才华和独创性。这本诗集由著名诗人曾卓写序,是与《长安诗丛》并名的《南方青年诗丛》。著名诗人邵燕祥曾在《文艺报》作过评论,系湖北省第一批青年诗人诗丛,省作家协会给予肯定与表扬,武汉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武汉诗坛》也曾对这套丛书进行介绍和点评。马竹的第一本书,就是以他获奖的诗歌《南方的爱》命名。也是在校园诗歌创作时期,马竹有一首诗歌曾经获得高校诗歌大奖的《田园变奏曲》。

 

我们先看当时的社会背景。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是为了理顺农村生产关系,那也是农村改革初尝胜利果实。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中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几句朴素话语的鼓舞下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爆发,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奇迹般的解决了困扰中国上千年的吃饭问题。马竹的获奖诗歌《田园变奏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当您含者痛苦含者辛酸含者呼唤/思想那三千元钱的存折里/积蓄了您已经几代的心愿)……/您哭了/(接着)您又笑了/笑得那么爽朗/笑得那么自然/您喊来全家/ 请来左右邻舍/甚至托信给所有远方的亲戚/就在今晚  就在刚刚拿回存折的此刻/您要给儿子重新命名!/您让一部中国田园变奏曲/在命名后的电视荧光屏前/盛开夺目的鲜艳诗人借助诗歌这种特殊的语言,把一个长期受大锅饭平均主义、压抑和姓还是姓等等困扰着中国农民的现象,以及初尝农村改革甜头时那种激动兴奋和对党的政策感恩的心情,可以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给儿子重新命名,一句话超过千斤重。整首诗节奏流畅,语调明快高昂,撼动心灵,给人力量和希望。这首诗歌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1984年12月29日专题播送后,紧接着发表在《青年诗人》1985年第2期。笔者认为,从马竹早起诗歌创作可以看出,青年诗人马竹的视野根本不受当时诗坛流行思潮的约束和影响,而是敢于扩展自己独特的视野,虽是一名高校学子,但他早在20岁年纪就把自己直接融入社会,用他充满真善的目光,关注并表达南方农村的历史变迁与温暖希望。

 

 

诗歌是某种或多种感情,将许多相关意象,以凝练的语言,在注重音律美的前提下,有意义地组合在一起的最具文学性的文体。欣赏马竹的诗作,我们很容易被他独特的诗歌语言所感染。他的诗歌凝练生动,语言绮丽深邃,情感充沛细腻,极具想象力和韵律美。他中期创作的诗歌有着明显的朦胧诗特点,譬如《瞬间原初》《与大海相遇》等等。《瞬间原初》之后你哭了并让海之梦/层层叠叠的涨潮我的门前/我不需晚霞不要落潮不看星星月/只要你惊慌地埋首与我的手掌/让这相同的暗示再一次照亮你/照你明媚照你白天如透明的仲秋夜。《与大海相遇》这海浪是一万只同时伸出的恶掌/我和我一万个弯曲的身影/连同白昼  连同无数萎缩的背景/都被沉沉地摔回海岸/而我多么惊慌于这最后的遗弃/我不再思想  我坐忘于你的眼前/直到月圆/你以涨潮的宽容/原谅了我这些诗歌十分注重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情感丰富细腻,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他的诗其实并不怎么复杂,只不过执着于表达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采用了丰繁多样的隐喻修辞手法,正因为此,他的诗具有打开人们心灵窗户的功效,越读越通透,能让读者在他诗性的语言中尽情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想驰骋,引心灵共振,进而终究感受到那种诗意的奇幻和唯美。 

 

诗是人类灵魂的升华,应该有一些内在深远的东西在里面。当我们阅读那些千古传诵永不衰竭的经典诗作时,并不仅仅是在欣赏文字的美妙组合方式,而更多的是从中吸取养分,让生命得以滋养。好的诗歌不仅仅有文字上的优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沉淀。没有深厚哲学修养的诗人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诗歌来的。品读马竹近期的诗作,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他对诗歌情感的挖掘和思想的升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竹对哲学、宗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理解,因此他近期的诗作充满着对生活的哲学思辨,他对自然苍生有着无限的悲悯情怀,用禅意的语言表达他对生命的洞悉、感悟和对人性真善美丑的深层探究,所以读他近期的诗作,需要读者必须完完全全的静下心来,必须细细品味,慢慢思考,才会有所明悟,从而使有些陷入迷惘的灵魂获得救赎。譬如《天使十四行》、《我与你一花之隔》以及《花粉过敏》(组诗)等诗作,意象纷呈,情感厚重而深沉,立意唯美,激情密集而恣意。《般若心经诗话》显示他对心经有着独特的极富哲学意味的诠释和延伸,实在令人叹服,同时也体现出他对宇宙万物非同一般的审视观照和文学思想的深邃旷达。

 

 

其实成为诗人不是马竹文学理想的终极目标,用他现在的话说:诗歌是年轻人的事情,是需要恒久的激情的,更需要长期保持某种肝功能失常的状态。什么意思?就是你必须经常忧郁、浓情、痴情尤其愤怒,必须对这个世界另眼看待,必须愤世嫉俗且语出惊人,不然就是文字方面的雕虫小技。他现在放弃诗歌,决定不再发表诗歌。但毕竟他还是有一颗诗人情怀的,他坚持诗歌写作是因为他说过,诗歌可以提升灵魂,相当于一个作家始终要有一个高度,这个高度唯有写诗可以抵达。所以马竹现在创作的诗歌,几乎不拿出去发表。当我们许多读者都有过这方面的体验,阅读马竹的小说作品,能够体会到诗意叙事的审美快感。

 

马竹曾在回答汉川文学网的访谈时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哪一个作家只是专注于某一个写作样式,或多或少都会几样,只是各人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倒是有一个规律,写诗的人,转向写小说,小说往往写得不错。而只会写小说的人如果想写诗,那就很难写好。有些写诗的人是不会写小说的,因为编故事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我是从写诗转向写小说的,再加上我的职业是影视编剧,对我写好小说作用很大。读马竹的小说,你不妨稍加留意一下,他的小说语言不同一般的小说写作者,诗意叙事是他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有注重白描部分的诗意写作,亦即都有非常抒情的文字和对事物灵魂深处的捕捉,这使读者在读他的小说时内心充溢美感,提升了审美愉悦,同时也使他塑造的小说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更趋完美且充满魅力。譬如马竹中篇小说代表作《戒指印》的结尾这样描述:……此时秋叶满山,红黄交叠,电视塔指向天高云淡。仿佛是梦境,梦境中一对年轻男女在紧紧拥抱,依然浑身颤抖且发烫。从前的激情,现在的平淡,都是一种美好,都应该被嵌入甜美梦境。路口就在前面,两辆小车停靠在路边,袁明清看到了母亲的身影,看到了袁明焕和二弟媳、袁明真和三弟媳、妹妹袁明惠和妹夫。母亲手搭凉棚,像一棵苍老的垂柳,白发如柳条在秋风中飞舞。母亲,我们回来了,回来修养生病后的身体。灵山,我们回来了,回来栖息带伤的灵魂。……”这种采用诗意叙事的手法,使小说的主题在诗意的语言氛围下得到了更好的深化,小说的审美艺术在诗意语言的烘托下得到了完美提升。至于他赢得普遍声誉的获奖中篇小说《父亲不哭》,更是有着很多很多诗意的描写。笔者至今难忘他对那条乡村公路的诗意刻画,在仿佛一条河流的乡村水泥路上慢慢行走,季冬突然感到不可思议,觉得自己就是走在河流上面,尽管头顶银白色的月亮,但脚底下是坚实与坚硬的感觉。这样的描述把小说人物当时的心境刻画得十分精准:时间是河流,人生也是河流,虽然脚下有坚实和坚硬的感觉,但头顶的不过是一场虚幻。类似这样的诗意叙事,在马竹多篇获奖小说,如《荷花赋》《红尘三米》《芦苇花》《北风吹》《竹枝词》《一路茅草花》《墙上的森林》《一串红唇》《天下妯娌》等等,都有体现。尤其马竹的散文,更多体现出一个抒情诗人对于文字语言的唯美意识。

 

 

总之,从抒情诗人到诗意叙事,是论述马竹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源点,理论支撑,也可以说是马竹文学艺术作品充满魅力的直接根源,关键所在。笔者希望马竹能用他逐渐成熟的诗意语言把人性中的真善美诠释得更灵性更唯美,用他优美隽永的更多作品,让读者感受到更多精神共鸣,犹如灵魂的默契、相依、美好与快意。衷心祝愿马竹在今后的文学艺术创作中身心常有诗意陪伴,感受诗情洋溢带来的更多唯美与温暖,进而书写出更多影响深远的经典大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