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二讲《左传》与龙

(2017-07-01 12:31:21)
标签:

龙起源

龙图腾

历史

中国龙文化

分类: 文化

第十二讲《左传》与龙

                           主讲人:胡晓奇

在前面的讲座中,我向大家介绍了古人对龙的认识,原始的龙是怎么起源的,了解了最原始的龙起源于自然现象龙卷风,古人把龙卷风称作龙神,伏羲女娲借助龙神打出旗帜,制定了“正姓氏,制嫁娶”的规矩,中华民族从此由野蛮进入了文明,族群迅速健康繁衍,龙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图腾是标识、是旗帜,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历史上,我们的祖先始终打着龙的旗帜,龙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也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由于龙的起源问题在学术上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有人对龙卷风学说提出疑问,提出史书有记载,龙能骑,龙能驾车,龙肉能吃,你怎么说龙与龙卷风有联系呢?这可以理解,史书也的确有这样的记载。今天这一讲的内容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研究史书记载的能骑、能拉车、肉能吃的龙到底是什么样的龙?

传说龙能喂养,龙能驾车,龙肉能吃,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书中是这样描述龙的:

秋季,龙出现在绛地郊外。

魏献子问蔡墨说:“我听说,虫类没有比龙再聪明的了,因为它不能被人活捉。认为它聪明,是这样吗?”

蔡墨说:“实在是人不聪明,不是龙聪明,古代养龙,所以国内有豢龙氏、御龙氏。”

献子说:“这两家,我也听说过,但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是说的什么呢?”

蔡墨回答说:“过去有飂[liù]国的国君叔安,有一个后代叫董父,实在很喜欢龙,能够了解龙的嗜好要求来喂养它们,龙去他那里的很多,于是就驯服饲养龙,用来伺候帝舜。帝舜赐他姓叫董,氏叫豢龙,封他在鬷[zōng]川,鬷夷氏就是他的后代。所以帝舜氏世世代代有养龙的。到了夏代国君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驾车的龙,黄河、汉水的各两条,各有一雌一雄。孔甲不能饲养,而又没有找到豢龙氏。有陶唐氏已经衰落,后来又有刘累,向豢龙氏学习驯龙,以此事奉孔甲,能够饲养这几条龙。孔甲嘉奖他,赐氏叫御龙,用他代替豕韦的后代。其中一条雌的死了,刘累偷偷地剁成肉酱给孔甲吃,孔甲吃了,后来又让刘累再找来吃。刘累害怕而迁移到鲁县,范氏就是他的后代。”

献子说:“现在为什么没有了?”

蔡墨回答说:“事物都有管理它的官吏,官吏修治他的管理方法,早晚都考虑这些事。一旦失职,就要丢掉性命。丢了官就不能吃公家的俸禄。官员世代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生物才会来到。如果消灭丢弃它们,生物就自己潜伏,抑郁不能成长。因此有职掌五行的官员,这叫做五官,一代一代继承姓氏,封爵是上公,祭祀是贵神。在土地神、五谷神和五行之神的祭祀中,对他们尊敬崇奉。木官之长叫做句芒,火官之长叫祝融,金官之长叫蓐收,水官之长叫玄冥,土官之长叫后土。龙,是属于水生的生物,水官废弃了,所以龙不能被人活捉。”

 

从晋国的国君魏献子与大臣蔡墨的对话中我们分析,龙出现在绛地郊外,实际是在绛地郊外出现了一次龙卷风。魏献子与蔡墨都没有见到过龙,也不知道龙卷风。他们是听说龙出现在绛地郊外这件事以后才开始议论龙的。因为“龙”不能被人活捉,这的确是一句实话。因为龙的实质是风,谁能捉得住龙卷风啊!

对话引出蔡墨一段关于龙的论述,“听说古代人帝舜氏世世代代有养龙的,有豢龙氏、御龙氏。”说明魏献子与蔡墨以及左传的作者都没有见过龙,只是听说古代有龙。“到了夏代国君孔甲,顺服天帝,天帝赐给他驾车的龙,”表明舜帝赐给孔甲的龙是用来驾车的。能驾车的龙不可能是蛇或者鳄鱼,更不会是娃娃鱼。

从古至今,谁见过水里的生物能驾车?有哪个文献记载了水里的动物能驾车?有哪一件出土文物证实了水中的生物能驾车的?在现实的自然界里根本就没有能驾车的水中生物。

蛇能驾车吗?不能。

鳄鱼能驾车吗?不能。

娃娃鱼能驾车吗?也不能。

河马能驾车吗?蜥蜴能驾车吗?都不能。

驾车的只能是陆地上的马,夏朝八尺以上的马称为龙,所以这种给舜帝驾车的龙应该是八尺以上的马,也称龙马。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们已经提到,《周礼•夏官》称马八尺以上为龙。因为,大禹治水乘龙巡游各地,驾驭的龙车,其实是马车。许多人已经研究过夏朝的龙,夏朝人喜欢把马比喻做龙。把骑马叫做乘龙,把乘坐马车叫做乘龙车,刘累饲养的龙也应该是八尺以上的马。

http://s2/bmiddle/00325iDXzy7ciyVebjb31&690

夏朝人画龙是以马为原型,见上图。如果驾车的马死了,肉当然可以吃。刘累给孔甲吃的龙肉,其实就是马肉。民间曾有把驴马肉比做龙肉的一种说法,叫做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从豢龙、御龙、吃龙肉的故事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里的龙实际指的是马。蔡墨把这段故事讲给魏献子听,是张冠李戴,犯了风马牛不相及的错误。左传的作者并没有肯定蔡墨的议论是否正确,只是记录了一段错误的比喻。把驾车的龙马说成是属于水生的生物,显然也是没有道理的。有些人不假思索地引用蔡墨这段龙肉可以吃的故事来证明龙是水中动物,同样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管理水的官员被废弃了,龙就从此不能被活捉,”这话就更没有道理了。龙能不能被活捉与管理水的官员有什么相干呀?但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人们从来没有捉住过真的龙。

人们只能看见远处的龙在天上飞,龙到近处便是狂风暴雨,人们只能捕风捉影、望尘莫及,根本就捉不住真龙。人们为什么捉不住真的龙呢?

《庄子•天运》曰:“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是说:龙是阴阳气体相合而生成的形体,散了以后又恢复成气体,龙乘云气在天地之间飞翔。

这种阴阳气体相合而生成的形体究竟是什么呢?只能是龙卷风,人能捉住龙卷风吗?不能!如果龙真的是水中的生物,那么,不论龙有多么聪明、多么狡猾,都逃脱不了人类的捕捉。鳄鱼之所以要绝迹了,就是因为鳄鱼虽然凶猛,但也很容易被人类扑杀。

人类对鳄鱼早就熟悉,华夏祖先没有糊涂到分不清鳄鱼和龙的区别。晋国的国君魏献子以及后来的人从来都没有见过活着的真龙,这才是真的实话。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关于龙肉能吃的议论只能是传说、传闻,是张冠李戴。刘累豢养的龙其实是马,他给孔甲吃的龙肉也是马肉。左丘明都认为豢龙、御龙、吃龙肉是听说、是传说,我们怎么能不加分析把听说和传说做为考证的依据呢?不能因为龙能带来降雨,龙能吸水,就说龙是水中生物。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的观点论证龙是水中的动物是站不住脚的。

人们可以看见过龙,然而真龙从来没有被人活捉过,人们永远都捕捉不到阴阳之气相合而生成的龙体,足以说明龙就是自然现象龙卷风。

真龙从来就没有被人捉住过,人们又怎么能吃到龙肉呢?不过是拿驴马肉比做龙肉吧。传说龙能喂养,龙能驾车,龙肉能吃,后人就根据“龙肉能吃”这个传说断章取义,以讹传讹,偏要说龙是水中的动物,就推断龙起源于鳄鱼、娃娃鱼、河马等动物,使龙文化研究走入误区。

如果我们还用这个传说故事“龙能驾车”反问一下坚持认为龙是水中动物的先生,水里的动物能驾车吗?你们见过驾车的水中动物吗?

还有人引用战国时期韩非子的一句话:“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如果有人触犯了这鳞片,那么龙就会杀人”。依此来证明龙是有鳞的水中生物。我们不得不剖析这段话的原意是什么。

韩非说的龙有逆鳞的寓言,出自《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原文如下: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yue)。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译文: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由于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龙属于虫类,可以驯养、游戏、骑它。然而他喉咙下端有一尺长的倒鳞,人要触动它的倒鳞,一定会被它伤害。君主也有倒鳞,游说的人能不触犯君主的倒鳞,就差不多算得上善于游说的了。

 

    韩非子为什么要虚构“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这样一个比喻呢?只要了解一下历史和韩非的经历就完全清楚了。

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韩非师从荀卿,荀卿即荀子,荀子有两个著名学生一是韩非,二是李斯。韩非思想的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商鞅的理论称为。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安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shuì,游说的意思;难nán,困难,说难,即游说的困难。作者韩非子认为,游说的真正困难在于所要游说的对象(即君主)的主观好恶,即知所说之心,指出为了游说的成功,一要研究人主对于宣传游说的种种逆反心理,二要注意仰承人主的爱憎厚薄,三是断不可撄人主的逆鳞。 撄(yīng1.接触,触犯:~怒。~其锋。2.扰乱,纠缠。

《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游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赏,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可谓推崇备至,仰慕已极。秦王嬴政不知这两篇文章是谁所写,于是便问李斯,李斯告诉他是韩非的著作。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安原本不重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嬴政听说韩非是个德才兼备的人,便想约见他。韩非正好作为韩国的使者来到秦国,趁机写信呈给嬴政,劝说道:“现今秦国的疆域方圆数千里,军队号称百万,号令森严,赏罚公平,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比得上。而我鲁莽地冒死渴求见您一面,是想说一说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略。您若真能听从我的主张,那么,您如果不能一举拆散天下的合纵联盟,战领赵国,灭亡韩国,使楚国、魏国臣服,齐国、燕国归顺,不能令秦国确立霸主的威名,使四周邻国的国君前来朝拜,就请您把我杀了在全国示众,以此告诫那些为君主出谋划策不忠诚的人。”嬴政读后,心中颇为喜悦,但一时还没有任用他。李斯是秦国的宰相曾跟韩非是同学,李斯很是忌妒韩非,便对嬴政说:“韩非是韩国的一个公子,如今您想吞并各国,韩非最终还是要为韩国利益着想,而不会为秦国尽心效力的,这也是人之常情。现在您不用他,而让他在秦国长期逗留后再放他回去,这不是自留后患啊。还不如依法将他除掉算了。”秦王政认为李斯说得有理,便把韩非交司法官吏治罪。李斯就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趁早自杀。韩非试图亲自向秦王嬴政陈述冤情,但却无法见到秦王。不久,秦王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韩非已经死了。

韩非子在《说难》中,以龙做比喻,是说作为游说者不能触犯君主的利益,如果冒犯了君主的利益就会引来杀身之祸。“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是作者虚构的,我们有些研究龙文化的专家、学者拿一个虚构的比喻来证实龙是水中有鳞的生物,是不是有些可笑了呢?《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这篇文章,里面有“龙能骑、能驾车、龙肉能吃,”的例子,许多人就用这句话证明龙是水里的动物;用韩非的一个虚构的例子就拿来证明龙有逆鳞,使许多人被误导。

我们读书,做学问,搞研究,一定要综合地、系统地、全面地研究,不能读到古人书里的一段内容就不加思考地拿来做根据,特别是对龙文化的研究,不能简单地随便拿古人的句子做判断龙起源的依据。更不能看见现在的龙图画,它像什么就说龙起源什么动物。宣传龙文化就必须了解龙的起源与龙图腾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以上12讲内容作为宣传普及龙文化的基础知识,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听与收看,也欢迎大家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对龙文化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