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娥、施远方品读本人小诗《17层11号病房》

(2024-03-05 18:15:16)
标签:

诗歌

诗评

      李娥、施远方品读本人小诗

 

1711号病房

/曹玉治

 

 

三枚病友,都说相见恨晚

很快成了,万家灯火中

不可缺少的一束光

 

三串呻吟,都是土生土长

它们产自信阳、荆门、监利

仔细听,都像分娩婴儿的回声

 

闲暇时刻,我专门崇拜电梯

任何时候,它都能很快地

回到从前

 

选自《诗日历》第3106

 

李娥浅析:

 

这首诗构思巧妙,有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打动了我。

第一节入题快。如果不是生病,三个陌生人的生活不会慢下来,就不会在1711号病房邂逅。而这邂逅多少有点无奈。欣慰的是,通过聊生活、家庭、事业、病情……让他们成了万家灯火中不可缺少的一束光。他们借这束光照亮与病情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节中“三串呻吟”强调了病情的严重与痛苦。“像婴儿分娩的回声”更是把阵痛宣泄到极致,令人揪心。同时也写出了病痛的与生俱来。把婴啼与病人的呻吟微妙地关联在一起,是诗人匠心所在,原来,生之喜、病之痛,皆是平常。

第三节,跳出病痛,写“我”崇拜电梯,是因为“任何时候,它都能很快地回到从前”。这是作者高超娴熟的写作技巧,也是点睛之笔,用意颇丰。往浅里看,通过隐喻,寄托作者对病友早日康复的愿望,重新开启健康模式。往深处看,何尝不是在提醒我们:自然,社会,一切像病菌一样的毒瘤能早日消除,回到最初新生的模样,纯净,明丽,富有生机,是多么美好的事!它把这首诗的主题升华到了一个高度,从而具有了更深,更广的审美价值!

全诗起承转合自然,语言朴实。内涵丰富,引人思考。是难得的佳作。

 

编后记:读完曹老师的诗和李老师的浅析,觉得还应写一写我自己的感受。首先是,17层这个楼层很有意思。18层那是什么?让人联想到地狱了是吧。这些距离死亡只有一层之隔的病人们,活下来,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其次是,首句的相见恨晚。枚这个词,是指物的,人,哪里用得上。然而在如此显眼的位置——首句第一个词语——用了,那就有玄机了。在我看来,病人就已经不能算是人了,鬼门关前徘徊的,不人不鬼、半人半鬼(多半是人或多半是鬼,得看造化)。相见恨晚,这是把活得好好的、健健康康的时候老死不相往来前景翻出来,给大家看。遭遇苦难了,无依无靠了,病友间更有共同语言,更能“相依为命”,呵呵,这个折射在我们眼中的“美景”多少有点辣眼睛吧。第三,是崇拜电梯。这让我想到诗人于坚写过的一首诗,原诗记不得叫什么了,大意是一按电钮,就能升到春天那一层。曹老师不知道有没有读过。这两首诗并无瓜葛。但采用的都是倒带手法,回到过往。李娥老师解析得已经很准确了。然而我们还是得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要崇拜世间某物、某人,那是因为我们无法企及,无法达到,崇拜的地基是我们的微渺和无助,就像仰望星空,是因为我们处于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所以,最后一节写得极尽悲凉,即便,它闪着光芒。最后,闲扯几句数字、结构之类的无聊话题吧。题目的1711,相加,就是28,是否对应了28星宿?3节,每节3句,三三得九,是否意味着生生不息、长长久久(不论是痛苦还是幸福)?在整体结构中,有没有暗含祈祷之意?我总觉得,这首诗是通过某种病变、病态的呈现,来表现诗人对生活、生命、命运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是否如此,就不得而知了,打住。(施远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小确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