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韵的困惑
用韵的困惑
吴世干/2021,3,18
最近我很少新作,原因是在用韵问题上感到迷茫和困惑。
我老来学诗,至今已经16年了。刚入门时,老师就让我买一本《诗韵新编》,说它既不像平水韵106个韵部那么复杂,只有18个韵部,又不像新韵没有入声韵。而且已经出版发行20多万册了,得到广泛使用与承认。因此,我一直按《诗韵新编》用韵。自我感觉这《诗韵新编》用熟了还不错,我的作品在不少报纸、刊物发表过,也曾获过奖。
这几年随着诗词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美篇的出现,让诗词文化得到迅速、广泛的传播,这无疑是大好事。我也不想做局外人,但投稿采用很少。美篇编辑老师告诉我:电子检测要么是平水韵要么是新韵。《诗韵新编》成了混韵。
我尽管当诗词编辑十几年,知道“格律从严,用韵从宽”的尺度,但摊到自己头上却糊涂了。我纠结地问自己:我是不是16年前便误入歧途?是不是该改弦易辙,放弃《诗韵新编》?改平水韵,对于我这半路出家的困难太大。改新韵,我手头就有《中华今韵》、《中华通韵》、《汉语新韵》等好几种不同的新韵工具书,该依谁的?我无所适从!甚至自问是不是该淡出诗词界?或者就写自由诗。
各位老师、诗友,您有没有同样的苦恼?我该怎么办?我希望听到您的高见!
*
见仁见智实录
Z老师:《诗韵新编》是现代人写作诗词的最好的韵书,它按今读音编排,和谐悦耳,上口流畅。既承认入声字(遵传统,求正),又强调谱通话读音(重现实,容变)。至于《平水韵》,那是古人的读音,太多的字与今韵大不相同。有些人自鸣高雅,动辄平水韵,机械地、不加选择地用此韵,写出来的东西读着就让人恶心!我的意见是,走自己的路,继续使用《诗韵新编》,别人怎么说,俺不管!
H老师:只要有好诗,什么韵都好。韵有依据就可以,冒得必要纠结,凭个人习惯。
Y老师:如果是想诗言志,韵不是事。如果兼顾发表,就得适应发表要求。所以我坚持用平水韵,就是看重它的标杆性稳定性。
D老师:感同身受。不知哪位高人能解惑?
C老师:我多年一直用平水韵。
H'老师:我也是用《诗韵新编》,很适合我们这些人,录不录用,评不评奖都无所味。对古人的诗应当用平水韵审视,因为他们是依平水韵写的。我在选稿审时是不会强调只用平水韵,只要符合三种韵中的任何一种,既使不注明用什么韵我都会选用。
L老师:我也是用诗韵新编。只不过写好后在搜韵上检查一下。不行就修改。
W老师:感谢吴社长对“用韵”的思考和阐述,尤其对其困惑提出探讨,这对我这样的后学人,既有意思又是一次提高。
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我在老年大学开蒙,老师也是推荐的《诗韵新编》,其理由如您所阐述的一样。后来向诗刋投稿后就遇到了问题,最早是湖北诗词编辑部给出的意见:新旧韵不可混用。以后在阅读《中华诗词》征稿要求也是明确注明:《平水韵》《新华通韵》《词林正韵》,新旧韵不可混用。通过实践,发现《诗韵新编》确实涉及了新旧韵混淆之弊端。查过《诗韵新编》最少产生于1965年,重刊于1978年,发行也较广。但思考了一下,这两个年代,似乎正好掐在极左盛行的时代,一切都想推倒重来,而刚刚文革结束时,人们的思维还是在桎梏中未敢大胆说“不”,所以《诗韵新编》既承认普通话音,又保留入声字,成了一个新不新旧不旧的畸胎。
之后人们的思想放开了,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后,平水韵与新韵并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我抱着从善如流的想法,按大多数的要求来,按《中华诗词》的来,放弃了《诗韵新编》,用久了也还蛮好的。
有句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规矩不是天上掉下的,是人们约定的。既然大多数约定用《平水韵》《中华通韵》,我就照办了。
说得对不对的,请老师们指导!我这也是参与哈。
C'老师:几年前曾同诗友讨论过诗词用律用韵问题时,曾写了下面一段文字“著名诗词曲论名家于海洲先生在他的《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一书中是这样说的:‘《诗韵新编》(1989年10月新2版),除个别冷僻字予以删别外,原字照录,略去例词。当代人作诗、填词、度曲均宜参用。’”老朽一直遵循此原则依《诗韵新编》处理律韵。当下多体并存,依规选用,趋同存异,逐步三国归晋(《诗韵新编》及《中华新通》),应都是合规的。但近年出现了一股检测风,要求诗依平水;词必《词林正韵》;曲必《中原音韵》,颇有点三家分晋复古之嫌。个见!
Z'老师:两条腿并行,适合当前诗词曲用韵。没必要把精力耗在暂时没有结论的命题上。平水韵或新(通)韵均有优劣,难言万全。老韵确有局限,但新的又缺少实践,任何工具都得在实用中检验和校正,必须经历岁月积累。相信以后会有相对科学的韵书出现。
令人不解的是:《十三辙》上世纪三十年代才正式成书,但已经过二百余年的大量实践,至今仍在戏剧曲艺中全国通行,为什么一直不被诗词界参考、束之高阁而浪费资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