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主仙妃姓许,人称其为许仙姑。据清《仙游縣誌》记载;“聖泉宫在县南七里,祀法主仙妃。古传仙妃与一真人演法于此,以铁鞭引地,泉因涌出,大旱不竭。乡人德之,立庙于此。庙内鼓乐喧震,庙外一片寂静,亦一奇迹。法创水功,万世称尊。聖泉在郑宅之西,一名龙井。宋志曰;唐有法主聖妃,因时苦旱,以铁鞭引地成泉。秋浅冬枯涸。春回,农事将作,设祭,方涌瀑。明弘治乙未年,大旱。沙县等处人来请水,皆灵验。”
圣泉宫在城南七里郑宅(今鲤南镇圣泉村),因许仙姑开创圣泉而得名。
晚唐许仙姑,曾学道于名山洞府,得诸名异人傅点,修炼于浙江金华北山。融会贯通,法术高明。云游天下,择地而居。从尤溪入仙游,约于唐昭宗乾宁年间,行至鞏桥郑宅。视从此处钟灵敏秀,诚定居胜地。乃向郑家祖妈求赐宅地,郑家祖妈慨然与之。许仙姑遂(在后宫址上)结草庐而居,造田种粮,垦荒种茶。在左右几十丈,各值一樟树,以示定居郑乡。他日,许仙姑登郑门面谢,祝愿郑家子孙官运亨通。郑家祖妈谓曰:仕官者皆离乡背井,离母离妻,非老身所求。唯敞村水利不兴,多遭苦旱。望仙姑助修水利,造福后代,以拯万民。许仙姑毅然相允。
许仙姑通晓水文地理,既允助修水利,遂亲自勘察附近各地。发现苦溪“下雨大水流,雨停无水流”奇象。探明苦溪地多沙石结构,雨后水流参透入地,水必往低处流之理。若能寻出下游地下泉眼,必可得水。亲率民众挖出井亭旁、珠山桥下、庐坡、龙井、碗井(一名活井)三穴,七个泉眼,地泉爆涌。即县志所云:铁鞭拖地,以成泉。乃开沟筑垻,水到渠成,顺流而东,灌溉附近七村近万亩地。虽久旱不竭,万民得利,诚为圣泉。许仙妃法创水功,故为官民所称赞,而其生前死后,济世救人诸事迹,亦为时人所傅颂。傅云:晚唐时期,郑宅村尚处草创之期。村西飞凤山,为原始荒山。林深茅密,无人敢进。间有“金蟆精”作怪,不时损害村间牲畜,村民苦之。许仙妃得知,举剑祭法,制圣火攻之。一举扫除“金蟆精”,民得开发飞凤山。志云:明弘治乙未年,大旱。沙县等官民进祖殿请水求雨,皆灵验。
《仙女史书》载有明嘉靖年间,倭寇从平海抢掠华亭,杀害民众。村民请求法主仙妃扫灭倭寇。仙妃出神举剑,风雨交加,飞沙走石,杀退倭寇。民得以安。村民立庙,永为奉祀。
傅曰:法主仙妃,本为神医。定居郑宅之后,在厝后山开荒种茶,采集草药,精致药茶。时为济世救人,治病良方。此方世傅不衰。直至清雍正十年八月,乾隆十五年八月,先后发生疫症。患者进祖殿卜问求医,允准用傅统精致药茶加祖殿前井水煮服,药到病除,极为灵验。后梁末,六月初一日,许仙姑仙逝于溪边,此地名曰“倒桥头”。
鞏桥四代祖御史中丞郑良士公,暨长子太保尚书郑元弼公,为念许仙姑创修圣泉水利功绩,仍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公元930年)舍地捐资,在许仙姑草庐原址上。创建宫殿,奉祀许仙妃——法主仙姬神像。因许仙姑创修圣泉水利,宫称为圣泉宫。后勅封为圣泉祖殿。
圣泉祖殿主祀法主仙妃,众称;圣泉妈或圣泉祖妈。陪祀昭灵大帝——张赵胡(俗称张天师),忠济圣侯(即与许仙姑演法之真人大使公)和临水夫人(又称陈仙姑)。俗定正月初八、初九日驾游赐福,欢庆元宵。四月中旬逢法主仙妃诞辰,设酬保安,一则纪念创泉功绩。一则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六月初一日纪念法主仙妃羽化日期,人山人海,虔诚朝拜。法主仙妃圣功法力,广披各地,傅说各地由祖殿分祀法主仙妃者,百有八宫,可谓源流普润。时有各地信士,仪仗列队,车鼓枪班,供奉法主仙妃神像,到圣泉祖殿謁庙进香。尚有各地华侨、港台同胞专程进宫还愿谢恩,勿忘法雨均沾。
祖殿建筑既久,代有修葺,最后一次重修于清道光乙酉年(公元1825年),基本定局。全座为五间两进,庄严堂皇宫殿式。坐北向南,穴号飞蝶。中间三间为“全桶四窗”十八对柱土木架空结构。内宽二丈八尺,上进深四丈又四寸;下进深三丈四尺四寸。两边上下为厢房。地处小盆地,群山含翠,腹水环流。周围环境奇丽:后远靠大蜚山,稳如泰山;前则大鹰展翅,童子拜观音,狮象保口;西有飞凤衔书,九龙抢珠;东连笔架山,八仙过海,日月对照闪金光。庭前遗留仙妃祭法所用“文房四宝”(笔墨砚水池)石块法器,天然妙成。其中“水池”,系后唐古水井,患者在井中吸水饮服,有水到病除之效,曾有“飞蝶甦命”之誉。水质如何待考。传说井面石乃仙妃刻石取火炼丹火具。廊前一对石柱,镌刻清名家书写“灵山不远,惠水常流”对联,书法苍劲有力。中大门上悬有唐御史中丞郑良士题立“圣泉祖殿”一匾(南宋淳祐七年理宗正式御赐“圣泉祖殿”芳号)大门边挂有雕花金底黑字“圣水萦波龙露角,鸣峰对峙凤高翔”联板。下进大厅两边壁上,嵌镶“封神榜”“龙腾虎跃”等瓷砖壁画。梁上由前而后,依次悬挂“法雨均沾”、“源流普润”、“法曜祭川”、“圣功养正”清代雕花贴金古匾。上进第三对柱上挂有“唐宋显英灵,大展仙机宏德泽;枌榆蒙庇荫,长留圣迹沛甘泉”清代雕花贴金半圆楹联。(尚有部分古匾、楹联,条幅等古文物,由于种种原因,毁坏或遗失。)八十年代董事组通过多渠道集资,进行油漆整修,拓建平房六间,两层楼房三间。至此,圣泉祖殿建筑略显规模,设施日臻完善。
祖殿左百余米,存有一颗古樟树,系许仙姑择地定居郑宅手植,至今千有余年,仍然古老苍盛。这棵古樟树,树高15.6米,枝繁叶茂、拨地参天,树干粗巨,要用11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环抱,古樟树已有千年树龄,但依然是绿叶成荫、生机勃勃,这与圣泉村民祖祖辈辈的悉心呵护,爱树护绿的环保意识显然是分不开的。吸引着众多游人慕名前来观赏。
圣泉祖殿系后唐至清古建筑物,圣泉长流不息,古迹文物不少;亦一名胜地也。各地分祀法主仙妃者,百有八宫,源远流长。引起历代官民关注。解放后,晋江孟、宋地委,莆田地区吕副专员,仙游县委书记申九顺、杨兴章,县长林汝梁,先后亲临圣泉村视察水利,实地考察圣泉源流,充分肯定圣泉水利对发展农业作用。因之扩大圣泉祖殿知名度,1984年冬,经县府批准,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宫庭左右各立一石碑为志。是为记云。
圣泉祖殿历史悠久,古朴文物、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9年11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泉妈许仙妃法创圣泉水利功绩,造福于民,有功于乡,能泽世安邦,源流普润。历代帝王册封称号;南宋绍兴二年,高宗勅封顺应夫人;宋淳佑七年,理宗御赐圣泉祖殿庙额;宝佑二年理宗勅封妙应灵济夫人,累封法主仙妃;咸淳二年,度宗御赐“法创水功,万世称尊”一副,明万历四十年,神宗御赐“水为救民”一副。
《莆田县宗教志》载;法主仙妃即稷神,与海神妈祖、救产女神陈靖姑并称三妃,受封为三圣天司。宋代《仙溪志》记载:“三妃庙,在县城东北二百步。”庙中奉祀三妃金身,中奉天妃妈祖林氏神像,左奉法主仙妃圣泉妈许氏神像,右奉灵惠懿德妃仙姑陈氏神像,三神靈跡各異,惟此邑合而祠之,称之“三宫”。
明《兴化府志》,《闽书》载;聖泉,在孝仁里,一名“龙井”。唐时有法主聖妃,以铁鞭引泉,從地中行,灌田千餘畆。明《仙溪志》曰;“圣泉,县南七里。其泉在草坂上,地势坦平,春月则泉涌,灌溉甚广,冬月则枯涸,春农将作,先修水道,后设祭於祠,泉方大涌,丰岁不加,旱亦不减”。在圣泉宫右一千米处,即仙妃祭法引泉之地、造井七口、现存井亭边井、庐坡桥下井和大龙井等三井七个泉眼,地泉爆涌,圣水萦波,千年古水利工程,灌溉万亩良田,具有很高的天文地理和历史科学文化价值。
http://s1/large/00322ZASzy776VgSFZ39d
http://s1/large/00322ZASzy776VgZHrL5d
http://s1/large/00322ZASzy776Vh5Q9we6
http://s1/large/00322ZASzy776VhdPvzf9
http://s1/large/00322ZASzy776VhpjJc6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