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2016-09-21 00:55:57)
标签:
课题研究 |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宝塔区冯庄学校语文课题组
怎样才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预习,真心喜欢预习,踏踏实实预习而不是应付,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快乐的学习、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开始。
在老师们的积极协作和学生的配合下,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计划和安排,现对本课题实施阶段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具体做法:
(一)研究学生预习习惯培养内容。
1.首先让教师明确如何让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前预习。
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提高他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等。研究如何让学生做好课前延伸工作,预习什么内容?怎样指导学生预习?具体内容如下:
预习新课,要求做到:
(1)标出自然段,读通课文。
我认真读了几遍课文,写在课题旁;同桌互读,检查签字,并评分。(“☆”级)①正确、流利、响亮3☆
(2)认读生字,认真完成课后描红。
(3)划出新词,不理解的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记在词语旁边。
(4)围绕课题质疑,进行自主思考。
(5)根据老师的布置,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古诗可以搜集作者、写作背景、该作者的其它诗、与古诗同类的其它诗;课文搜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等,记在书上或自备本上)。
第二次预习,要求做到:
(1)思考课后问题,尝试从文中寻找答案。
(2)圈画文章中的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写下点滴感受。
2.教师通过本课题研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探索、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督促下长期坚持课前预习,并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3.教师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
4.教师采取各种方法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如早读前的朗读检查,课堂教学中的巡视检查。通过教师各种渠道的检查,使学生真正做到会预习。
5.教师指导学生会预习,让学生对预习的理解更深刻,使学生将预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学习中。
(二)研究学生预习习惯养成目标。
1.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理解感悟,并能提出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
2.通过预习,学生能够积极搜集相关资料来理解、分析课文内容。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通过自学逐步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
3.通过预习,学生会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积累记忆有关好的词语、句子和优美的片段。这样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通过预习,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并在相互评价,小组交流中积极发言,认真合作探究。
(三)研究学生预习习惯培养如何实施。
1.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发现问题,组内的老师常常会就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并逐步确定预习的新方法。
2.教师利用教研时间研讨修改商定预习提纲。
3.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设置主要讨论问题,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进行有效教学。
4.教师针对学生预习情况落实评价,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如果没有及时的检查评价,特别是后进生的预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认真反思总结学生预习情况。针对预习不足及时想办法改正。
二、存在优点:
(一)课堂教学得以转变
通过一段时间的预习习惯培养,课堂教学得到了很大的转变。
1.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原来的主角变成了观众。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角。
2.课堂氛围的转变:通过有效地课前预习,课堂变得快乐、轻松。原来课堂上学生面对问题鸦雀无声,无人回答。现在课堂上学生面对问题,大部分都能够大胆积极发言,你争我辩,各抒己见,非常激烈,使问题在交流中轻松、快乐解决。有时还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这样的课堂让师生同乐。
(二)学生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习惯培养,提高了阅读能力。以前老师上课检查学生读课文,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大部分学生出现漏字,差字、声音不洪亮的现象。预习之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有的还有声有色。大部分学生能够轻松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能够自己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2.通过课前预习,提高了学生的积累习惯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读课文,圈划好词、好句及优美片段,进行积累记忆展示。
3.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提高。
4.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根据各自的预习情况进行小组交流,解决自己在预习环节中提出的疑难问题。
5.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对伙伴的课堂内容理解体会给予及时的评价补充。
三、存在的不足:
1.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预习效果要比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强得多,他们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很快,甚至是一点就通。但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预习根本就起不到作用,有些流于形式。
2.有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浓厚,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一些学困生,他们的预习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有些家长不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帮助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的要求,使得预习不能很好的落实,流于形式,也造成了学生对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不重视。
3.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存有懒惰的现象,不愿意去阅读搜集相关的资料,致使内容理解不到位。
四、具体措施:
1.针对班级少部分学生处于被动预习的现象,我们要注意培养和保护学生预习的兴趣,可以采取相应的监督、评价、激励表彰措施。如读书,一靠家长监督签字;二靠老师、同学的督促、检查。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查、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考评,交流预习成果表彰评价,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和肯定。
3.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布置不同的预习要求。如在积累优美词句、片段的内容时,差生可以让他们记住一些好词,好句就可以了,好同学可以记住优美片段。
4.重视课堂上学生对各种想法的交流与体验。学生课前的预习都是个人的感悟,感受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堂上集体交流时,要尽量让他们各抒己见,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兴趣在交流中成长,相互启发,使他们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及个人的情感境界等进行反思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把研究成果推广出去,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