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前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2016-08-09 23:23:37)
标签:
课题研究 |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前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宝塔区冯庄学校语文课题组
新课标指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倡高效课堂。课前预习是教育培养学生自觉主动进行学习的过程。
基于以上两点,我觉得很有必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进行研究。为了课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就本校3-4年级学生的课前预习状况做一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1.调查目的
为了解学生目前预习情况,设计了本问卷。分别从学生的预习意识、预习作业完成情况、预习作业无法落实的原因、预习的步骤、预习内容几个方面来设计。
2.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2)学生预习的主动性
(3)学生预习的有效性方法等状况
二、调查对象与过程
1.调查对象
从本校3-4年级选了40名学生,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3份,收回率100%。
2.调查过程
调查方法:本次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自编了《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前期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预习的认识和态度
当学生认识到某件事的意义时,便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动机。学生对课前有没有必要预习是怎么看的呢?见下表:
1.你认为课前预习有必要吗? |
①有必要 |
97.34% |
②没必要 |
0 |
|
③说不清 |
2.66% |
分析:可见学生普遍都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参与到课前的预习中。
2.上新课之前,你会预习课文吗? |
①总会预习 |
23.25% |
②有时会 |
12.16% |
|
③不会预习 |
65.59% |
分析:不会预习的人数占到了65.59%,反映出许多学生对预习认识不足,不重视课前预习。
3.你认为预习对学习新内容有帮助吗? |
①有 |
100% |
②没有 |
0 |
|
③不清楚 |
0 |
分析:学生都了解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2.预习的主动性
4.你之所以预习是因为? |
①老师布置的任务,我必须完成。 |
68.25% |
②为了课堂更好的学习,我必须完成。 |
24.32% |
|
③为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
7.43% |
|
④不知道 |
0 |
3.预习的独立性
5.老师没有布置或忘记布置预习时,你会? |
①自己主动预习 |
13.73% |
②向老师询问预习作业 |
9.03% |
|
③不预习 |
78.24% |
分析:选取A的占13.73%,说明少数同学课前预习还是比较主动的,自主性较强;。选C的占了78.24%,说明有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前主动预习的习惯,都是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强制下执行的,这对学生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6.你预习时,父母会给予你指导吗? |
①经常指导 |
9.36% |
②偶尔会指导 |
16.15% |
|
③从不指导 |
74.49% |
分析:选取A的占9.36%,从中可以看出极少数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选C的占了74.49%,由此可得出结论,许多学生家长完全不关心自己子女的学习校,或者说将学习完全交给了学校与老师。
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见下表
7.预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么做的? |
①直接跳过去 |
56.34% |
②做记号,上课时认真听 |
24.55% |
|
③请教别人 |
6.85% |
|
④查阅资料 |
12.26% |
分析:19.11%的学生在预习中遇到问题会请教别人或查资料,说明这些孩子的有积极主动地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学习的主动性较强;24.55%的学生愿意把遇到的问题做上记号,利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来进行解决。有多一半的学生不管遇到的问题,直接跳过去了,很可能就此不再理会这个问题了。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8.预习中你使用过教学参考书籍吗? |
①经常使用。 |
75.6% |
②不使用。 |
8.2% |
|
③有时会使用 |
16.2% |
9.使用参考书是为了? |
①得到准确的答案,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问题。 |
65% |
②仅作参考,就像与朋友讨论一样,我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
6% |
|
③做作业时,能把作业做正确。 |
29% |
分析:65%的孩子使用参考书是为了上课能准确回答老师的问题,可见孩子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很重视;29%的孩子是为了把作业做正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参考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而不是锻炼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你认为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果吗? |
①有 |
75% |
②较多 |
22% |
|
③适中 |
3% |
|
④太少 |
0 |
分析:多数孩子都认为课前预习是有效果的,说明课前预习是值得的。
11.你认为自己预习能解决哪些问题? |
①认识字词 |
63% |
②读通、读熟课文 |
21% |
|
③理解重点词句 |
9% |
|
④了解作者或课文大意 |
6% |
|
⑤其他 |
1% |
分析:大部分孩子在预习中认为自己能认识生字词,能读通、读熟课文,能理解重点词句。
12、你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多项选择) |
①自学生字词 |
48% |
②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
|
|
③了解课文大意 |
|
|
④查阅资料 |
|
|
⑤质疑问难 |
3% |
|
⑥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
|
从本题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预习中常做的事情是自学生字词、读通、读熟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少部分同学能质疑问难,试着完成课后问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前预习存在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1.未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有的学生老师不布置预习作业他就不预习,有的虽然也预习,但只是把课前预习当成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重视不够,没有养成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
2.不讲究预习方法。
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而没有疑问的学生是没有创新意识的,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为此,在预习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次的。
3.不善于合作学习。
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这种被动等待答案的学习方式使同伴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也难形成知识的碰撞,更难有思想的火花产生。
4.不注重预习质量。
有的学生虽然也预习,但预习时很多学生不善于思考,有时采取的方法不合理,结果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精力分配不合理,学习困难重重,逐渐对预习失去了信心。刻苦的钻研精神和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是提高预习成效的关键,合理的预习方法和有效的思维途径是预习成功的保证。
五、初步的策略设想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学生的预习情况:
1.应该通过多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预习意识。教师要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意识,学生自己有能力完成的预习任务,我们绝不包办代替。
2.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认真对待预习作业,而不是让他们随意性地敷衍了事。教育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教参,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个性解读。
3.适当调整预习作业的难度和强度,让学生不害怕预习。要创设条件,唤醒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进而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预习。如课堂上教师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能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在给予积极评价。又如教师想办法创造各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前预习,甚至超超前预习。
4.给学生预习内容的指导,让他们逐步知道预习时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并且指导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寻求办法进行解决。
5.给学生预习步骤的指导,让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指导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和目标。预习中应以读为基础,其他预习任务应在读中完成。读很重要,所以教师对读的遍数要有要求,每读一遍也要有任务,如读通读准、读懂读流利、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出问题等等。
6.关注学生的差异。不同年级学生预习要求不一样,同一个班级学生也有差异,要求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在抓紧预习底线不放松的情况下,可以分层要求,层层递进,不断鼓励优秀学生和学困生战胜自我。
7.注意与家长、班干部的联系,发挥小组合作功能。学生很多预习工作是在课外或家里完成的,因此会有一些贪玩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这时就很需要家长和学生干部配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