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華夏著名古橋(三)

(2022-03-17 12:59:12)
标签:

转载

分类: 地理
原文地址:華夏著名古橋(三)作者:一羽

[转载]華夏著名古橋(三)
[转载]華夏著名古橋(三)
[转载]華夏著名古橋(三)
西安灞橋

 

灞橋位於西安城東12公里處,是一座頗有影響的古橋。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西戎,將滋水改為灞水,並修了橋,故稱灞橋。西漢時期重修,是一座木梁石柱墩橋,用4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一根石柱,由6根石柱組成一座輕型橋墩,墩臺上加木梁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該橋是石柱墩的首創者。新朝王莽地皇三年(22),灞橋水災,王莽認為不是吉兆,便將橋名改為長存橋。

 

古代的灞橋,一直居於關中交通要衝,連接著西安東邊的各主要交通幹線。《雍錄》上指出:“此地最為長安衝要,凡自西東兩方而入出嶢、潼兩關者,路必由之。”唐朝王昌齡在其《灞橋賦》中也說:“惟於灞,惟灞於源,當秦地之衝口,束東衢之走轅,拖偃蹇以橫曳,若長虹之未翻。”

 

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裡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因此,曾將此橋叫為“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 灞橋折柳”從此成了西安的重要勝景之一。

 

灞橋,這座久負盛名的古橋,曾引起多少文人的詠歎;那橋邊的垂柳,又讓多少遷客為之斷腸;那橋下日夜東流的灞水,又讓多少離情別緒變得“綿綿無絕期”。它詩意得經不起任何物化東西的碰撞,哪怕一次小小的撞擊,都會讓心中美麗的倩影灰飛煙滅。

 

東漢末年,京城長安大亂,帝都百姓紛紛由灞橋東逃他鄉。著名文學家王粲在逃出長安後,曾站在灞陵岸上回首長安,寫下那首著名的《七哀詩》,然後從灞陵岸古道南奔荊州。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僅《全唐詩》中直接描寫或提及灞橋(灞水、灞陵)的詩篇就達114首之多。李白歎道:“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岑參寫道:“初程莫早發,且宿灞橋頭。”劉禹錫唱道:“征徒出灞涘,回首傷如何。”李賀詠道:“灞水樓船渡,營門細柳開。”李商隱吟道:“灞水橋邊倚華表,平時二月有東巡。”等等,不一而足。更有李益的絕句《途中寄李二》:“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若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成為灞橋折柳送別的名作。其後經過歷代墨客騷人生花妙筆的潤飾,日久天長,灞橋竟被人們改稱為“情盡橋”、“斷腸橋”、“銷魂橋”。據《唐詩紀事》記載:“雍陶有一次送別故舊,行至灞橋,問隨從曰:‘此橋為何稱情盡橋?’隨從道:‘因送別到此為止點,故稱之情盡橋。’雍陶有感惜別之情:‘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這就是膾炙人口的《折柳橋》。至於“銷魂橋”,則得名于江淹的《別賦》,其賦開篇曰:“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古人折柳贈別,是大有深意的。因為“柳”和“留”為諧音,既表達依依不捨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鄉,宛如柳木隨遇而安、發展壯大。這一習俗源自何處,已無據可考。文獻記載最早可見諸《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尤其是隋、唐時期,經過文人雅士們不斷寫詩作賦,灞橋折柳贈別那種離愁別緒和深情厚誼就被定格了下來。由於灞橋兩岸“築堤五裡,栽柳萬株,遊人肩摩轂擊,為長安之壯觀”(《西安府志》),每當早春時節,柳絮飄舞,宛若飛雪,就形成了“灞橋風雪”景觀,這就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可惜如今這一勝景,只能靠遊人去想像了。

 

說到“灞橋風雪”,不可不提及明代著名畫家吳士英的《灞橋風雪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館)。此圖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崖,樹木凋零,風雪彌漫,河流封凍,寒氣迫人。側鋒臥筆,線條粗簡,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頗得氣勢,騎驢人物雖極簡潔,但形態生動。據《韻府群玉》中記載:“孟浩然嘗于灞水,冒雪騎驢尋梅花,:‘吾詩思在風雪中驢子背上。’”此畫蓋取其意。

 

宋代京都東移,過往灞橋的文士學子大大減少,但這裡折柳送別的習俗相沿不輟,其中以柳永《少年游》詞裡的描繪最為動情:“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還有賀鑄的《連理枝》:“想灞橋春色老於人,恁江南夢杳。”明人徐複祚《紅梨記·再錯》也說:“則看他迎風襲襲,粺煁枊枺c斷灞橋濱。”

 

此外,在唐朝蔣防的傳奇小說《霍小玉傳》、明朝湯顯祖的戲曲《紫釵記》等文學作品當中,也曾屢屢提到灞橋。

 

宋、明、清期間,灞橋曾先後幾次遭到廢毀;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陝西巡撫畢沅重建該橋,但已非過去規模。直到道光十四年(1834),時任巡撫楊公恢才按舊制又將其加以建造:橋長380米,寬7米,旁設石欄,橋下有72孔,每孔跨度為4米至7米不等,橋柱408個。1949年後為加固灞橋,對其進行擴建,將原石板橋改為鋼筋混凝土橋,現橋寬10米,兩旁還各留寬1.5米的人行道,大大改善了公路交通咻敚瑓s也將古跡毀滅了。

 

[转载]華夏著名古橋(三)

南京朱雀橋

 

朱雀橋即朱雀桁。它為東晉時建在內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橋,時為交通要道。其遺址在清代已難尋覓。如今在中華門城內的武定橋和鎮淮橋間新設朱雀橋,尚不失當年風範。附近夫子廟烏衣巷在三國時是吳國茂守石頭城的部隊營房所在地,今有東晉名相王導、謝安的宅院——來燕堂。

 

唐朝詩人劉禹錫在懷古名篇《烏衣巷》詩中曰:“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詠的名作產生以後,烏衣巷和朱雀橋便從此聞名於世。

 

清人陳文述的《朱雀橋》詩雲:“野草溪花媚晚涼,殘基猶說晉咸康;鎮注橋北無遺址,何處當年廿四航?”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