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 瑞金二路197号(3-2) 建于1922年
广慈医院
瑞金医院8号楼(原25舍 产科大楼 现行政办公楼)
两个广慈鼻祖铜像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 82
↑
瑞金医院8号楼,正立面主入口外景
当你漫步广慈医院,总会被一些红墙白瓦的法式建筑吸引目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位于当年广慈医院中央大楼北侧的25舍,现今的8号楼。
↑
瑞金医院8号楼竣工后早期照片
瑞金医院8号楼历史沿革。8号楼始建于1922年。
当时称为25舍。1922年建成至1991年的漫长岁月里,都被用作产科病房。
1991年后, 该楼用于医院的行政办公楼。设在其中的院长办公室也曾是产科病房。
↑
瑞金医院8号(原25舍、产科病房,
现行政办公楼)主入口外景
整幢建筑为砖混结构,屋檐下配有木质托角和装饰带,以清水红砖窗间墙来增强立面垂直效果和韵律感,颇具法国文艺复兴特征。
↑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编号82
↑
站在楼下,抬头仰看,至今还能清晰地看到中文和法文写的“产科“和”M
ATERNITE”字样。
↑
1922年与8号楼同时建造的女子病房“圣心楼”的历史老照片
1922年广慈医院增建两幢二层楼房,其中一幢即上图的专收贫苦女性病人,称“圣心楼”;另一幢当时称为25舍,
用作产房(妇产科楼,今8号楼)。
↑
1922年广慈医院增建的楼房,时称为25舍,
用作产房(今8号楼)历史老照片
25舍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建成后就用于开设产科病房,病房分头、二、三等和普通床位四个等级,头、二等床位约10张,三、四等床位约20张。当时仅1名医师,配若干名助产士。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产科年分娩量就达到近600例。1939年,产科真正从外科独立出来。
↑
上图为上世纪20年代,医院将新生儿推到走廊上晒太阳
走廊上晒太阳。在当时,这是非常先进的理念,给婴儿晒太阳,不但可以更快地褪掉新生儿黄疸,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预防佝 偻病和贫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产科病房历经70年。瑞金医院8号楼(时称为广慈医院25舍),
在1922-1991年的漫长岁月里,都被用作产科病房。
↑
瑞金医院8号楼(原25舍、产科病房,
现行政办公楼),左望右方向全景
1957年,产科成功抢救了一名体重仅600克的超低体重儿。由于缺少配方奶,婴儿室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做好回收母乳的工作,不仅为早产儿提供了口粮,若有剩余,还匀给儿外科肠梗阻的婴儿,直到患儿痊愈出院。按照当时的医疗技术和条件,几乎是创造了奇迹。
↑
瑞金医院8号楼(原25舍、产科病房,
现行政办公楼),右望左方向全景
1964年,产科成立了新生儿室。这在当时综合性医院中尚不多见,不仅提高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还减少了新生儿病房内交叉感染,使得早产儿成活率明显提高。
↑
瑞金医院8号楼侧面的山墙
弥漫着法式风情的二层半砖木结构楼房,造型丰富而独特,形体厚重,线条鲜明,凹凸有致。
↑
瑞金医院8号楼侧面的山墙
其红砖外墙显现出稳重大气,屋顶的法式老虎窗,是建筑最具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特色的特征。
↑
瑞金医院8号楼侧面的山墙
弥漫着法式风情的二层半砖木结构楼房,造型丰富而独特,形体厚重,线条鲜明,凹凸有致。
↑
瑞金医院8号楼背面的中央部位
↓ 瑞金医院有两个铜像,
一个是外科鼻祖傅培彬医生, 一个是内科鼻祖邝安

↑
瑞金医院 外科鼻祖 傅培彬(比利时、法国外籍院士 瑞金医院院长)铜像
↑
傅培彬教授(1912-1989年)向学生传授经验
请点击:傅培彬 生平
↑
瑞金医院 内科鼻祖 邝安堃(著名内科学家
一级教授)
铜像
↑
邝安堃教授为病人诊治
请点击:邝安堃生平
在上海瑞金医院内科大楼前有一尊邝安堃的铜像。每年清明节,瑞金医院的内科医生都会来到邝安堃铜像前,敬献花圈,缅怀恩师。邝安堃一生培养教导了无数弟子,甚至到了80岁高龄,仍坚持为大学生上课,带教硕士、博士研究生。
请点击我的博文:复兴中路(569号)、(580号)傅培彬、邝安堃 故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