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 绍兴路7号
中华学艺社 朱经农故居 文艺出版总社
建于1930-1932年
黄浦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 绍兴路7号正门口
有“上海出版一条街”之称的绍兴路上的绍兴路7号,如今为上海文艺出版社。这是民国时期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团体
,原“中华学艺社”旧址。
请点击:绍兴路七号往事
↑
绍兴路7号正门口
绍兴路7号使用单位沿革。自1930年始建后,
有过三个身份,一是最早的“中华学艺社”,二是后为教育家朱经农寓所,
三是49年后成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至于网上传闻的绍兴路7号是不是张群公馆,
本文文尾有专门的阐述。
↑
绍兴路7号正立面全景,建筑为装饰艺术派风格
绍兴路7号旧址是中华学艺社,是民国期间极为重要的学术社团,在学术研究、教育、出版等方面影响巨大。民国时期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团体。

↑
丙辰学社以“研究真理、昌明学艺、交换知识、促进文化”为宗旨,
1917年创办社刊《学艺》杂志
中华学艺社的历史沿革。绍兴路7号的中华学艺社,初名丙辰学社,1916年陈启修、王兆荣、吴永权、周昌寿、傅式说、郑贞文等发起成立于日本东京。1920年总事务所迁沪。1923年丙辰学社改名为中华学艺社。1930年1月,购爱麦虞限路45号(今绍兴路7号)地建社所,1932年5月落成。1936年有社员867人。………1958年该社结束。请点击:中华学艺社
↑
前几年, 在绍兴路7号的的大厅里,
显示这里是上海文艺出版社
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民国时期与中国科学社齐名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华学艺社在科学传播和文化推广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召开学术年会,举办大众演讲,宣称科学知识;创办《学艺》,以杂志力中心开展学术研究,兼顾"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出版科学书籍,推介中国优秀的文化以及世界各国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创办学艺大学和图书馆,开民国时期专业图书馆之先河;举办各种公益事业,积极致力于科学教育活动。这些事业和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开启了民智,对上海地区的科学普及和文化传播贡献良多。

↑
如今,
在绍兴路7号的的大厅里,已是今不如昔,成为杂物堆放之场所
销声匿迹。中华学艺社对当时中国的科研、教育、出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1958年该社被结束,且49年后的六十多年来,中华学艺社却一直没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
绍兴路7号中华学艺社旧址,是当年的卢湾区文物保护单位, 现已撤并入现黄浦区
↑
朱经农(1887~1951)
绍兴路7号,是朱先生1948年离开大陆时,在大陆和上海的最后寓所
生平简介。朱经农生于浙江浦江。教育家、学者,著名的大学校长、诗人,教育行政部门的高级官员、出版家和爱国家。朱经农是一位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学者,虽在政界漂浮一些时间,却不是纵横捭阖的政客。他是一位正直无私、忠诚勇敢的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真诚勤劳、立己立人的教育家。请点击:朱经农
朱经农与上海的交集。
朱经农1945年任光华大学校长,1946年兼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1948年11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文教会议首席代表,后留在美国。其中当时的光华大学和商务印书馆(1954年迁北京)。均在上海。
↑
绍兴路74号(曾是张群公馆)外景
一个谬误。在网上曾有文章说这里,
绍兴路7号曾经是国府第三任市长张群公馆。其实是谬误也!文艺出版社旗下另有机构在绍兴路74号办公,74号前身乃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张群的寓所,1949年后为新文艺出版社(也是文艺出版社的前身),现在的铭牌为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旅游天地杂志。请点击:绍兴路74号:张群故居
↑
绍兴路74号(原张群公馆),现为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旅游天地杂志
为何把绍兴路7号误认为是张群公馆呢?这是因为“文艺出版社”这个单位名称把人搞糊涂了。49年后,绍兴路74号曾是新文艺出版社(也是文艺出版社的前身)。而绍兴路7号49年后成为上海文艺出版总社。
↑“决澜社”画会组织在绍兴路7号办画展,
前排左起:梁锡鸿、张弦、段平佑;
后排左起:庞薰琹、杨秋人、阳太阳、倪贻德、王济远、周多、李仲生
历史的遗存:“决澜社”其首次画展于1932年10月9-16日在爱麦虞限路45号(今绍兴路7号)中华学艺社举行。请点击:决澜社
后记:博文初步考证和解释了几个问题。一是理清了绍兴路7号和中华学艺社的历史沿革。二是证实了绍兴路7号不是张群公馆,
而绍兴路74号曾是张群公馆。是因出版社名称之误导。三是朱经农以绍兴路7号为寓所,
正是1945-1948年底在上海任职期间,有其合理性。
新阿姐鼓,是由青年作曲家秦凯龙改编,星光大道赵海鹏演唱,北京凯龙音乐工作室编曲的一首经典歌曲,根据朱哲琴(Dadawa)与何训田这对黄金搭档经典版本改编,也是向两位大师致敬的一部新作,歌手赵海鹏把这首改编的《阿姐鼓》带到了央视星光大道演唱到了极致的完美,得到了全国观众以及专家们的强烈认可和赞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