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 襄阳南路336号
永嘉路、襄阳南路路口 百年多的历史的中华老字号“乔家栅”
↑
永嘉路、襄阳南路交叉路口(襄阳南路336号,
现址 ) 乔家栅食府
历史沿革。乔家栅是闻名遐迩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创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已有百年多的历史。其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先后在上海南市乔家路、馆驿街、旧校场路等设分店,1937年从城内搬迁到陕西南路(淮海中路口),更名为"乔家栅移址永茂昌",1940年迁到襄阳南路定名为"乔家栅食府"至今。
↑ 永嘉路、襄阳南路交叉路口乔家栅大门入口
至今,乔家栅以生产各种江南传统糕团为主,其产品曾多次获得部优、上海名特小吃、中华名小吃等荣获称号,是徐汇区商业的一块著名品牌。
↑
永嘉路、襄阳南路交叉路口乔家栅店内大堂,
内设二楼,有点心、熟食、宴席
↑
乔家路234-244号的徐光启故居(是上海建城700年的古建筑物证)
乔家栅和徐光启故居。乔家栅前身是“永茂昌”汤团店,位于老城厢的乔家路234-244号的徐光启故居对面的弄堂口,
就是“永茂昌”汤团店旧址
请点击:徐光启故居九间楼
↑
乔家栅的发源地:乔家栅路上的42号至44号永茂昌汤团店旧址
乔家栅的开创者是安徽人李一江。1909年,一个在上海的卖点心讨生活的名叫李一江(又名为李一高)的安徽人,绰号“小光蛋”。在小弄栅门旁摆了个固定摊位,经营徽帮汤团,店名为永茂昌汤团店。
↑
永茂昌汤团店
永茂昌汤团店以汤团品种多、馅多知名,由于出品好,人又勤快,慢慢做大。
↑
1937年从城内搬迁到陕西南路(淮海中路口,现巴黎春天处),
更名为"乔家栅永茂昌"在申报上的广告
↑
1940年乔家栅从陕西南路淮海中路口,迁到襄阳南路336号,
上图为上世纪90年代乔家栅
“乔家栅食府”创办人是王汝喜。
1937年李一江又与二房东美通汽车公司的跑街先生王汝喜合股,在陕西南路开了一家乔家栅,居然座无虚席。因战事原因,老城厢的乔家栅难以经营下去,李与王两人又有分歧。
深谙顾客“吃牌子”心理的王汝嘉肯花1000元买下了老城厢的店面及招牌,1940年就在襄阳南路336号(现址)新开了一家名为“乔家栅食府”不论乔家栅如何分合,点心自是越来越出名了。
↑
乔家栅老板王汝嘉
↑ 襄阳南路357弄4号、12号乔家栅老板王汝嘉旧居,与“乔家栅食府”近在咫尺
两个“乔家栅”之争。1940年王汝嘉将店铺搬到了襄阳南路336号,改名叫做“乔家栅食府”,这也就是人们后来口中的“西区乔家栅”。几年之后,李一江又在老城厢重新开张了乔家栅,也就是俗称的“南市乔家栅”。
上海滩出现了两个“乔家栅”,王汝嘉当然不肯,一纸诉状将李一江告上了法庭。最后的判决结果是“乔家栅”品牌为王汝嘉的“乔家栅食府”。但是,李一江的乔家栅依然存在下去了。于是人们就用“南市乔家栅”和“西区乔家栅”来加以区分。
↑
上图:擂沙圆,是上海市乔家栅的特色传统名点之一,已有70多年的历史
↑
下图:上海经营粽子以乔家栅最为出名
“擂沙圆“。永茂昌”汤团店(乔家栅店的前身)为多做些生意,想方设法弥补汤团存放和携带不便的缺陷。开始,在煮熟的各式汤团上滚一层擂制的干豆沙粉而成。既有汤团美味,又有赤豆芳香,因无汤水,便于携带,冷热皆宜,别具特色。有色有香、热吃有浓郁的赤豆香味,而且软糯爽口,携带方便,一直深受游客的欢迎。后来乔家栅就以擂沙圆为特色。
政要纷至沓来。1940年乔迁址到襄阳南路336号后,“乔家栅”名气日盛,梅兰芳、周信芳是这里的常客,宋庆龄在沪期间也常来光顾。李宗仁偕夫人郭德洁特意到乔家栅尝味道,郭女士还欣然留下“味美”二字的墨宝,周信芳品尝后留下了“味传南国”的题词。后来蒋经国、宋子文、孔祥熙等政要也都来品尝或定购,特别是孔祥熙不吃肉粽,乔家栅就专门为他裹了素粽。

↑
光启南路(乔家栅向北)路口的左面的房顶上, 有一根乔家栅栅石头栏柱,追溯此石头栏柱, 便解开了乔家栅的栅的历史故事。
乔家栅的栅在哪里?最后,我们要谈到乔家栅这个名字怎么来的,其实乔家栅的名字远比“乔家栅点心店”早得多,点心店只是借了一个光,这就是今天的故事。请点击:乔家栅的栅在哪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