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
常熟路100弄10号
地产大鳄
陶如增故居
中央储备银行 上海歌剧院
建于1936年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60
↑
上海歌剧院位于常熟路100弄10号,原为老上海地产大鳄陶如增(号善钟)家族旧宅
法租界内唯一以中国人名命名的马路。旧时候老上海人们总喜欢用老路名,什么“霞飞路”、“海格路”、“大西路”、“麦琪路”等等,但是,常熟路的原名“善钟路”,听着就象是中国人的名字——这也是法租界内唯一以中国人名命名的马路。
善钟路(现常熟路)约筑于1901年,当时这里几乎全部是陶如增(老上海地产大鳄陶如增,号善钟)的产业,陶如增深知,上海的马路越多,市建建设越快,他的马车行生意也会越好,于是他同意无条件让出一部分土地给法租界的公董局,用于修建马路,于是法租界就将陶如增捐地修建的马路中的一条命名为“善钟路”(现常熟路),以表彰他对租界事业的贡献。
请点击:梦在上海之”常熟路“,法租界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道路!
↑
上海的马车始于19世纪50年代。最早是侨民的自备代步工具,
不久出现营业性的公用马车。20世纪初马车在租界已经风行
马车行走出了上海地产大鳄陶善钟。陶善钟,浦东顾路人,出身贫寒,在英商跑马总会管养赛马,后来成了驯马师。跑马厅每年有相当数量的赛马被淘汰、拍卖,他筹资开了一家“善钟马车行”发了大财。陶善钟有了积蓄,就在静安寺一带购置几千亩的农田,价格相当低廉。
陶如增是训马师出身,以后又购进弃马开马车行发了大财,而他在兴建豪宅时,上海的城市交通已被汽车、电车取代,马车已经或即将被淘汰,许多马因无处落伍而将遭被宰杀的命运,于是陶如增在住宅的花园里造了好多的马厩,收养那些弃马,花园的草坪也成了养马场。
陶如增的住宅就在善钟路上,即今常熟路100弄10号,大约建于1920年左右(铭牌上说是建于1936年),由泰利洋行的建筑师白来泰设计。住宅土地约70亩,建筑被草坪和绿化包围。
陶如增后将这幢庞大的建筑交给泰利洋行,作为洋行的宿舍。该洋行是由陶如增选择的英国建筑师白兰泰和律师陆舌儒成立了泰利洋行,以外商的名义开展房地产事业。
请点击:浦东人的常熟路:马车行走出了上海首富
↑
常熟路100弄10号主建筑立面
此建筑砖混结构,高三层,1936年建,属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立面采取对称构图,二层和三层檐口均出挑,檐下有几何化纹样,公同形成水平向装饰带,墙面开窗方正,窗下外墙局部凸出墙体,构成窗台或小露台,入口门套稍作装饰。立面细部的装饰纹样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
↑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60
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310106945190000172 陶氏住宅 民国 静安寺街道
常熟路100弄10号的历史沿革:
●1936年,陶如增建成住宅,即常熟路100弄10号。
●1941年,这幢房子被日伪的产株式会社占用,成为日伪政府的中央储备银行所在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央储备银行关闭,这幢房子又被中国政府收还,拨给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使用。
●1949年后,上海的高校实行院系归并,同济大学医学院并入上海医科大学,这里的房子又让出来,1956年归成立的上海歌剧舞剧院使用。
↑
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主立面采取对称构图
↑
二层和三层檐口均出挑,檐下有几何化纹样
↑
窗下外墙局部凸出墙体,构成窗台或小露台,入口门套稍作装饰
↑
图为时任为汪伪财政部长、中央储备银行总裁的周佛海
↑ 汪伪
中储券
中央储备银行。1941年,常熟路100弄10号,成为日伪政府的中央储备银行(简称伪中储)所在地。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货币,主要在日军占领地区使用。该行所发行的“中储券”是1941年1月至1945年8月,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的主要流通货币。
伪中央储备银行周佛海为总裁,钱大櫆副之。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汪伪政府垮台。伪中央储备银行随即为国民政府接收,于同年9月12日停业清理。
按语:
在撰写本博文时, 发现上海地产大鳄陶善钟的个人资料很少。百度上也没有陶善钟的词条和照片。这也许是一种刻意的回避。中国的传媒是很讲究“政策”的。特别是对汉奸之类的历史人物的介绍上,
是讳莫如深,避而不见。
本来是没打算现在就拍摄常熟路建筑的。是在前往徐汇区安福路时, 就路过常熟路,
故而拍摄了路过的两处市级优秀建筑。今后还有去拍摄的计划。
★非常感谢博友园吏
对本博文发表评论:
(以供朋友讨论)“善钟路”可能不是法租界内唯一以中国人名命名的马路。今溪口路,租界时叫朱葆三路,朱葆三是个华人。旧时的英租界与法租界以洋泾浜为界,即今延安东路,朱葆三路位于今延安东路与金陵东路之间,当属原法租界。
我回复如下:经过查找资料,证实了园吏的提示是对的。上海租界中的中国人名道路有五条,分别是孔子路、麟桂路、善钟路、朱葆三路和虞洽卿路。详情请点击:
租界中的中国人名道路有五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