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崇明 港西镇 陈干清故居

分类: 崇明区 |
航海家陈干青故居,位于上海崇明区港西镇团结村998号,是上海不可移动文物
陈干青 (1891—1953) ,又名陈恒,名耀烈,字干青。上海崇明港西镇团结村人,毕业于吴淞商船专科学校,我国航海界知名前辈。
中国第一位出任外洋轮船长的中国人。。1921年,陈干青以精湛的业务知识一度担任外轮“升利号”船长,成为中国第一位外洋轮的船长,结束了由外国人垄断外洋轮船长职务的局面。时年30岁。
1924年,李子初聘请陈干青出任肇兴公司总船长,掌船30余艘。陈干青一方面加大培训和提拔国内航海人才的力度,一方面迅速淘汰洋船员,打破了洋人在中国航海界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的航海史写下光辉的一页。
陈干青故居思蓼山庄,坐东朝西,南北宽55米,东西长70米,占地3850平方米,现存房屋8间,2006年7月被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一提的是,思蓼山庄的建筑样式呈“工”字形,有别于崇明传统民居“四厅头宅沟”的形制,显得颇为另类,有人认为,这与主人离开家乡多年、久居上海而观念变化有关。

陈干青故居 思蓼山庄
在当时的航海界海难发生后,船东、货主因已投保,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而船员、旅客遇难,家属失去依靠,生计断绝。鉴于此,1932年陈干青春发起筹备,提议首创中国海上意外保险公司,陈干青以保障船员利益。1932年10月独办"中国海上意外保险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1933年,陈干青被推举为上海港船舶碰撞处理委员会委员,各国委任其为中国口岸代理。1934年,陈干青当选中国引水管理委员会委员。1935年,任上海引水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他录用中国人为引水员,打破了洋人对港口引水员一职的垄断。
抗战期间,陈干青坚持民族气节,毅然辞职,并拒绝汪伪交通部以厚酬邀他出任航政司长的聘请,隐居家乡崇明,清白自守。他说:“人生上寿,不过百年,与其富贵而遗臭,不如清贫而流芳。”抗战胜利后,陈干青致力于航海事业,任上海轮船业公会监事和高级船员考试委员会委员。
1949年后,中央政府宣布收回国家一切主权,包括航海权。陈干青随后出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损顾问,上海港务局船舶碰撞委员会委员等职。他还承接共同海损理算、船舶检验和船舶估价的业务。
1953年9月,陈干青因患心血管疾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遗体安葬杭州西湖边,享年6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