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 天潼路 慎余里

(2012-07-17 21:08:26)
标签:

杂谈

分类: 闸北区

  闸北 天潼路847弄

慎余里 曾经的顶级富豪与名流的聚居地   建于1932年
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  编号4H002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老上海告急:天潼路上的慎余里一带正在拆迁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快去看啊!

    本博所拍照片,是我街拍过程中无意路过的一处,看到那么多经典的石库门建筑就要消失,我就急不可待地拍下来,以作留念。没想到,网上一查,这慎余里还是有故事的地方。我无意插柳之作就成功了。善哉!善哉!

 

    在位于天潼路847弄的慎余里一带,有着上海保存最为完成的石库门建筑群落。石库门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它浓缩了市井生活点滴,吸收了中国传统民居“坊”、“里”的特点,又汲取了西式房屋的外观风味。透过石库门,你可以窥见洋场风情生活、远东上海与国际接轨的情状。

    由于慎余里沿苏州河畔,为了运输方便,当年许多银行、钱庄的老板选择在此处盖建仓库,同时也在此处居住。因而,慎余里一度成为上海顶级富豪与名流的聚居地。华成烟草公司老板戴耕莘、中国经济学名宿薛暮桥、前上海市委副书记孟建柱、沪剧表演艺术家王盘声等政治家、豪商、艺术界名流都是从慎余里走出去的,如今这些名人曾经居住的房子大部分依然存在。

    如果你去看这些名人的居所,你会发现这些房子建筑平面大都是二开间一厢房,后半部作了修改,将厨房放大,后门由厨房进出。亭子间随厨房一起放大,成为“双亭子间”。在横向后天井半夹层标高处设天桥,与楼梯连通,亭子间住户由天桥出入,天桥另一端设上晒台悬挑小楼梯。建筑立面整齐、端正。统长的窗框、水泥墙裙和水泥压顶山墙等接近新式里弄住宅做法。当你漫步在这些里弄之间,你能体会到老上海最温馨的记忆:亭子间、客堂间、厢房、天井以及二房东和白相人嫂嫂;而那一道道独具神韵的风景,虽历经岁月更迭、几番改造,但依然掩藏不住那与生俱来的上海风情。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曾经的富庶人家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漂亮的石库门门楣。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红墙依然鲜艳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石库门弄堂里已沉静,大多数居民已搬迁到郊区的新房子。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几件衣服显示出还有几人居住。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人去楼空草丛生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精美的门楣和石门框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石库门内静悄悄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在上海,这样的圆形拱门的弄堂口是罕见的。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延吉总里是诸多分里弄的总弄堂。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延吉总里漂亮的圆形拱门弄堂口,上海再也没这样的弄堂口了。心生遗憾啊!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人去楼空,绿色依旧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人去楼空,绿色正浓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这是石库门后门的楼梯,用作上楼,宽度仅一层多,非常不方便。老人可为难了。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天潼路景。说是旧区改造,但巨额的地皮差价是开发商的内在动力。为民只是美丽的外衣。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慎余里附近。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慎余里附近的三泰路上的老水塔。
上海 <wbr>天潼路 <wbr>慎余里   慎余里附近景。

     按语

    我曾经数次说过,1994年我家老屋拆迁时,当时的疏忽,竟然没能留下一张照片,这成为我的终生遗憾。

    此后,但凡看到有拆迁的民居,我就忍不住进去看一看。现在有了相机,自然就要拍些照片。若干年后,原来这里的居民如果知道我有这些照片,自然也会欣喜。

    这些民居有曾经的达官贵人,也有普通居民。老百姓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几代人的繁衍生活的地方。曾经的喧闹,曾经的张家长李家短,曾经的亲情和纠葛等等,都会随着老屋的消失而消失。但这里发生的事情,注定会依然存在于老百姓的记忆之中,永远的挥之不去。

    在街拍"慎余里"的时候,在弄堂口遇到五六位老太太,她们邀我歇息坐下。一老太说,我们无所谓住新房子,我们大家已熟悉得像一家人,我们习惯了。还有一位老太说:我是18岁就嫁到这里的。已住了60多年了……。我想,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人脉吧。

    这里大多数是石库门房子,还有自家的老宅。建筑风格迥异。有曾经的富庶和贫穷,有曾经的欢乐和疾苦,还有每家人都不一样的家庭历史的半个多世纪的沿革和变迁。

    老屋拆除了,变成废墟了,但这是一块在上海极具商业价值的宝地,会迅速崛起高楼大厦,会再次辉煌闪亮。

    老屋,你虽然会消失,但你会永存于老百姓的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