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的《木笛》磨课之路
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 肖绍国
今天,我把我和我的《木笛》完完整整(本来想用“赤裸裸”这个词语,可一想不太好)地呈现在大家面前,我和她都有些胆怯,希望各位包含。
遇见《木笛》
我2003年10月在衢州参加浙江省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我执教《三顾茅庐》一举获得一等奖,据说总分排在第二位(当时排第一位的是杭州西湖小学的郑雪琴老师,她上的是古诗《江雪》),我清晰地记得,在我上课的前一天,担任点评的正是我现在追随的王崧舟先生,先生评价早我一天做课的其他两位选手,说他们的课一个像土星,浑厚、凝重;一个像水星,飘逸、空灵。第二天,我在说课时对台下一千来号人说:“我没有土星的浑厚和凝重,也没有水星的飘逸和空灵,我只想做语文教学这颗魔力磁球的一颗忠实卫星,将我的语文生命进行到底!”只到现在我还记得我一出此话,台下热烈鼓掌,其实当时我的内心是多么羡慕那两位选手呀,我也想得到先生把我比做什么星星,比如金星,自己谦虚一点只能说是卫星了。记得当时载誉归来,那个高兴呀!但乐极生悲,就在那时我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我由于赛课,未能送终,这成了我心头永久的痛,成了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衢州回来之后,我被王崧舟先生的风采所倾倒,他在上海推出的《一夜的工作》,让我疯狂了几个月的时间,我反复地钻研此课,以求摸出其中的一些门道。也就是在沉迷于《一夜的工作》的日子里,不知不觉地,我开发了我的又一堂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此课的“诗意语文”版本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接连刊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等全国小学语文核心期刊上,全国各大语文专业网站也都上传了我的网络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实录。课例引起了包括浙江省小语会会长沈大安先生等一批专家和一线老师的关注,当然批评声音也很多,我心里不由地问自己,心说:我这样一个人搞出的一个课例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效应。想来想去只能把她同王崧舟、同诗意语文联系起来。那一阵,我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在很多场合亮相,时间一长,反复做课,自己不觉有些厌了,怎么办?必须得开发新课。
当时是2005年5月的一天,我同往常一样在“人教小语网”上散步,突然看见新挂出的“国标”本五年级电子教材。我一眼就看中了教材最后的选学课文《木笛》,课文的主人翁叫朱丹,他在南京城参加一个乐团的面试,当主考官让他吹奏欢快的乐曲时,他想到今天是 12月13日,正好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毅然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纪念碑下的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一位青年、一名大师、一次抉择、一个日子、一曲笛声、一片烛光、一群孩子……《木笛》以她极具场景性的描述引入我走进南京交响乐团的这个考场。我知道,这只是一篇小说,但我宁可相信这个故事是真实的。是她,就是她,就开发《木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把从网上下载的《木笛》电子文本揣在兜里,有空就拿出来,出声地读,只是读,保留自己对文本诵读后的感觉,让所有的感觉在心中发酵,丝毫没有去想课的框架。我知道课的框架、主线将会在我的生命之流的前方等着我,那可能是一块鹅卵石边,也可能是一片水草的青青处,还可能在溪流的拐弯处……总之,她肯定在前方,此时,时间已经不知不觉地流到2005年国庆节了。
诗意夜晚
就在这时,我被我们当地教育局选派自上海卢湾区巨鹿路第一小学挂职学习,我获得了一段纯粹意义上的学习时间。我清晰的记得,王崧舟先生约请我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观摩活动上做课,2005年10月16日下午,我从先生举办的大会上做课下来,就直接奔赴我的挂职学校。在通往上海的火车上我收到先生给我发来的短信:绍国,坚定信念,何愁不辉煌!我的理解,先生这里言及的信念,是一种诗意的信念,这里的辉煌,是一种诗意的辉煌,丝毫来不得半点功利。火车上人头攒动,我的内心却十分平静。晚上7点30分左右达到所住的招待所,并没感觉到十分得疲倦。夜晚感受着大上海的气息,行走在黄浦江岸边,任江风拂面,思绪万千。想起了我的语文人生,多少坎坷、碰撞、激情、高峰体验从我脑中掠过,想起我的导师邵起凤老师、王崧舟老师,憧憬着我还要走的这一遭语文人生……从教近10年来,一直坚守着自己的语文梦想,从一堂又一堂的磨课中磨出了无限的诗意,特别是在我走进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先生的诗意家园以后,我彻底的明白了我这一生所要走的路。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在黄浦江岸边,我不由想起了19世纪德国的哲学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
人就会仰天而问:
难道我所追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
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为伴,
人就会欣赏地
用神性来度测自己。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湛若青天?
我宁愿信奉后者。
神本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但还
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
在接下来的每个夜晚,我的创作热情处于一种极度亢奋的状态。每晚,我与《木笛》的作者赵恺进行着时空对话,我想象着他在江苏淮安的寓所里,是否也在牵伴着他的这篇文章,冥冥中,他好像在告诉我:肖老师,你得走进课文中的那位演奏木笛的青年朱丹呀!于是,我与朱丹对话,他告诉我:肖老师,你可知道,这笛声可是我内心滴血的声音呀!你听到了吗?我轻轻地说:我听到了,你尽情地吹吧,朱丹!在这样的夜晚,我依托夜色,而又超越夜色;我依托文本,而又超越文本。我多想把我和文本的对话中产生的奇妙感觉跟我的孩子们共享呀!我“诗意”地预设着教学过程,每每兴奋得不停地在房间里踱步,每每有丝丝微妙的“高峰体验”从我的血液里划过。
框架搭成
半个月之后的一天早上,我向往常一样来到我的办公室——上海卢湾区巨鹿路第一小学的“文华工作室”,准备参加他们学校的一次行政办公会议。但脑中一直在思考昨天晚上自己所构思的《木笛》课路,会议开始了,我边听边在电脑中飞快地输入,犹如灵光乍显,至下午三点左右基本框架搭成,一气呵成,感觉状态不错。当时搭下的基本框架到现在也没有改变,那就是:层层叩击文本,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以“如泣如诉”为轴心,在“泣”和“诉”两个层面上挥洒,铺设“幽幽笛声如泣如诉,莹莹烛光告慰亡灵”的情感主线,立体多维地推进教学。
课的结构延续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精致巧妙的风格,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永不忘却,莹莹烛光中入情入境
一开始有一段导语:
2005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年,2005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发动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68周年祭日。为了纪念这个中华民族的灾难日,由“新浪网”等机构发起制作了一个名为“永不忘却”的南京大屠杀史实网站。打开网站的首页你会看到这样繁荣画面,还有这样一段文字:
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 每一朵烛光 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 |
是呀,“每一朵烛光,代表一个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同胞”,今天我们要走近课文《木笛》中的一位青年,名叫朱丹,他在吹奏他心爱的木笛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凝成画面,烛光笛声中视听碰撞
找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朱丹看到的那片烛光以及他吹奏的那曲笛声,明白吗?是呀,这片烛光和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几个自然段里,但是我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看到了那烛光,听到了那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烛光和笛声的优美词语都摘录了下来,谁来字正腔圆地读一读?
莹莹光亮
蓓蕾初绽
悲凉凄切
翩然回旋 |
有时你在读词语的时候,你努力想象词语后面的画面,兴许还会读出一种感觉来。听了她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有的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透过词语的背后,往往还会听到许多声音。透过这四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如泣如诉)
跟着这种感觉,读着这首小诗,看着这片烛光,听着这曲笛声,想象着站在你面前的青年朱丹,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要冒出来了,要问问朱丹呢?
是呀,朱丹,你为何要吹出如此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的笛声呢?你是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而倾诉呢?(师在“如泣如诉”中的“泣”和“诉”上打上两个圈)
泪诉交集,回环复沓中如泣如诉
品味苦涩的泪水
“一丝悲戚”到“涌出苦涩的泪水”,这是为了什么?这缘于一次什么?
做足做透对话部分,观看录象,融情想象,跟后面的“聆听内心的倾诉”几乎是平均使用力气。
聆听内心的倾诉
孩子们,别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全身心地融入进去吧!此刻,你就是朱丹,你就是朱丹,你的泪水浸湿了衣襟,你又能向谁倾诉呢?你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你贴着雪片,贴着灯红,贴着酒绿,漫无目的地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你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只见:
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
你怎么会看到莹莹光亮呢?你怎么会看到曙色萌动呢? 你怎么会看到蓓蕾初绽呢?你怎么会看到无声晕染呢? 你看到了这片莹莹烛光,你看到了这片幼松林,你看到了这滴滴红宝石般的泪,此刻,你最想干什么呀!朱丹?
(课件播放如泣如诉音乐:《江河水》笛子版,声音增强)
笛声化作了这段文字:(大屏幕出示)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
朱丹啊朱丹,你在刺骨的寒风中吹奏这悲凉的曲调,难道你就不留恋《欢乐颂》的祥和、《四小天鹅舞》的欢快吗?
朱丹啊朱丹,你吹出如此婉转凄切的笛声,站在你面前的可是一群孩子,他们能听得懂吗?
写话:
笛声在向人们倾诉: |
揭开悬念,首尾呼应中铭记历史
(大屏幕出示文本,《辛德勒的名单》主题小提琴曲同时响起,直至课的结束)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他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音乐大师。 朱丹深感意外,连忙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朱丹连忙说:“考场的事,请大师原谅。” 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
最后再回到“永不忘却”网站的首页。
到目前为止,我以为,就像一篇好的文章一样,好的课也应该有一中心,然后起承转合,前后呼应,急昂处,还它个急昂,静默处,还它个静默,任何艺术都是节奏的艺术,做课,犹讲节奏,这样上得比较集中,不至于太散。像孕育孩子一样,我的又一个可爱的“孩子”终于新鲜面世了。看着她呱呱坠地,我想歇斯底里地大喊一声。
飞往北京
早在2005年春节之前,我就接到王崧舟先生给我的电话,约请我2006年4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全国小学语文青年菁英(王崧舟、薛法根、竇桂梅等)论坛观研讨会上,做为他的徒弟与他共同演绎诗意语文。在这之前,我《木笛》在湖州市登台亮相过两次,课上下来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严重超时,教师语言太诗意,学生融情较慢,甚至有的学生根本走不进去。怎么办?惟一的出路是赶紧请王崧舟先生把脉,让课平平静静的呈现在大师面前,而后寻求突破。2006年3月20日一大早,我乘坐湖州至杭州的快客,只用了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就到达了拱宸桥小学。到了学校先生早就热情地在办公室等待我,我清晰地记得,先生见到我的第一句话是:绍国,来得这么早!接着我向先生做了《木笛》一课,课上下来,当时自己感觉不错,特别是孩子怎么就那么熟悉我的诗意语文课路呢!我十分惊讶,我的每一不预设,拱小的孩子都知道我下一步将要干什么,那种感觉,那个得意,全来自于孩子。先生对我的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的好友祖庆也听了我的课,他们在鼓励中给我提了后来起决定意义的建议:
——内容太多,必须得砍
——课还需要价值提升
——教师语言太诗意(华丽)
——“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和“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不能平均使用力量,一节课内,必须舍掉一个,保留一个,当然是保留后者。
——主人公朱丹“考场”情境中的“拒吹木笛”和“烛光”中的“尽情吹奏”形成一种极鲜明、极强劲的行为反差和情绪张力。考场自是“考场”,这是不言自明的。但对身处烛光方阵的朱丹而言,纪念碑前又何尝不是一种更肃穆、更真实的“考场”?于是,朱丹用“拒吹木笛”和“吹木笛”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方式,在两个考场上写下了完全一致的答案——毋忘国难,守护国魂。
带着拱小的这次打磨体会,回到湖州我对课进行了裁剪:砍掉了开头的大篇幅的画面引入;想象词语的画面砍去,保留倾听词语的声音(如泣如诉);“阶梯教室里面试的场景”中对话教学一笔带过,重点聚焦“面对烛光方阵吹奏木笛的场景”;教师的导语能简则简,但不能改变整体的语言风貌;课在价值提升上得动动脑筋:由“国耻”(“国难”,成尚荣先生)提升到“国魂”。
带着这些修改,2006年3月31日,我和先生乘坐“国航”的班机从萧山机场出发来到北京,在机场,先生跟我兴致勃勃的谈论他刚刚做的作文公开课《亲情测试》,他宛如一个孩子,为他的这次奇妙的作文教学之旅,简直有点手舞足蹈。我静静地感受着我面前的这位大师,心说:大师也有孩子气的时候,大师也是人吗!4月1日,在北京,首个活动日就是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论坛。我第一个上课,接着先生上《长相思》。这不上不要紧,一上不得了,我的课,那简直就是垃圾。当时《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的李振村先生跟我说:学王崧舟者活,似王崧舟者死。这句话犹如给我当头一棒,使我像睡梦中被人浇了一盆冷水,我明白,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我在心中对自己说:年轻的时候,我们会有很长时间的学习和模仿,学习那些各个领域里的“高僧”,但最终,千万不要被榜样和偶像把自己淹没了,因为说到底,你才是那个“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