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诗意语文”版)
浙江省湖州市东风小学 肖绍国(邮编:313000)
课前谈话:
师:你们是新风小学的602班学生,今天来到东风小学三楼的多功能教室,你有没有想过新风和东风它们有缘啊,有什么缘分?
生:都有一个“风”。
师:是啊,你们是新风,这东风和新风两股风糅和在一起,成了什么风?(场内笑声)
生:(七嘴八舌)新东风、东新风……
师:新东风、东新风,都可以。问一下,前天,我给大家上过课,前天你回到家,晚上还想着肖老师的同学,有没有?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肖老师给我们来上课。
师:你想到我给你们上课。还想到什么?
生2:你上课很幽默。
师:想到了我的幽默。你想到了我什么?
生3:您朗读很有感情。
师:好的,她想到我读课文很有感情。那么,不光是前天晚上想着我的,就连昨天晚上你也想着我的,这样的孩子有没有?(笑)
生4:想着你的动作,上课时的表情。
师:想着我的动作,我哪个动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4:你读课文时感情很丰富,上课很幽默,还加上了手势。
师:想到了三个,幽默,感情丰富……一下子想到了三个,很好。真难为你了,两天晚上都想着肖老师。(场内笑)
师:再和同学们聊一下,我突然想到一个话题,什么话题呢?就是一种儿童饮料,这种饮料,我五岁的女儿特别喜欢。(有学生也想到了)就是“娃哈哈”果奶。有一句广告词说:“今天,你喝了吗?”是不是有这样一句话?(生点头说是)我把他套用一下,问同学们几个问题,我点到谁,谁就站起来说。请你。今天,你从新风到东风,你心情激动吗?
生1:很激动。
师:激动。
生1:也很心动,因为肖老师读课文时,非常的深沉。
师:我的深沉让你激动。(场内笑)好,我问你。今天,你早饭吃了吗?(场内再次笑起来)
生2:吃了。
师:早饭一定要吃的。你看,你都拔高了,这么高都跟我差不多了。(这是一个个头很高的男孩。)问你,今天,你早上出来跟妈妈打招呼了吗?
生3:打了。
师:好,请同学们问我两个问题,也这样子好了,问肖老师今天怎么了?就两个问题,我们就立马上课了。给你。
生4:今天,你开心吗?(场内笑起来)
师:我很开心,但是我有点紧张。(场内又笑起来)
生5:今天,你给我们上课激动吗?
师:激动,但是我还是有点儿紧张。(场内笑声一片)有什么方法让肖老师不紧张?
生6:上课。
师:开始上课就不紧张了,好,咱们就“闲话少谈,言归正传”,开始上课了,是吗?好。
上课: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上堂课,我们已经初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么今天让我们继续跟随着周晔的思绪再次走进鲁迅先生,走进先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鲁迅“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护车夫”、“关心女佣”,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他给我留下了和蔼可亲和幽默的印象。
师:很好。还有什么印象?你说。
生2: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
师:那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你读懂了,你留意了,真好。
生3:先生的善良、助人为乐。
师:是啊,先生的善良,先生的助人为乐,先生的“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都是来自他内心那颗博大的爱。(板书:爱)
师:就是这样一位鲁迅先生离我们而去了,特别是周晔再也不能和伯父“笑谈《水浒》”、“趣谈‘碰壁’”了,她再也无法享受伯父的挚爱关怀了,这让一个孩子怎么能不万分悲痛呢?谁来读读周晔的感受?来,你来。
(出示: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
(生读这一段文字)
生:“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落下来……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读得很投入)
师:孩子,我在感受你的朗读,我发现当你读“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的时候,你读得很轻,语速变得很慢,你是在表达周晔失去伯父的那份悲伤之情吧,是吗?(板书:周晔)
生:是的。
师:读得多好。是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小周晔木然发呆,不知所措,来,“我呆呆地望来来往往吊唁的人,……”齐——
生:(齐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小周晔的思绪飘回到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那点点温馨,“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滚落下来。”“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再读——(板书:泪)
生:(齐读)“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师:就在此刻,就站在伯父的灵柩面前,小周晔的思绪飘啊飘啊,飘到了往日和伯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她可能会想起些什么?
生1:她会想起和伯父“趣谈《水浒》”的事情。
师:那是多么惬意的一段茶余饭后的时光。她还会想起什么?你说。
生2:她还会想起和伯父“笑谈‘碰壁’”的事。
师:(师自然而然,入境而笑)哈哈,“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伯父多么幽默风趣呀。孩子们,小周晔还可能会想起伯父生前送给她的一些书,比方说……
生:《小约翰》、《表》。
师:告诉大家,《表》是前苏联作家写的儿童小说,《小约翰》是荷兰作家写的童话,这两本书以及其它许多的儿童故事,都是鲁迅先生在百忙之中为少年儿童翻译的。他时刻想着“救救孩子,帮帮孩子”,当你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1:鲁迅先生十分关心孩子,十分伟大。
师:是啊,得到先生的爱抚的,仅仅是他的小侄女——小周晔一人吗?
生:不是。
师:他把他的爱给予了每一个需要关爱的孩子。(板书:孩子)
师:孩子们如今知道失去了一位关爱他们的人,他们怎能不伤心落泪呢?当时,有一位青年名叫巴金,他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谁来为我们读?
(出示: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师:没有看到过,拿给来就读。
生:“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生动情地读,在“低下头来”处读破句了。)
师:孩子,这么长的一句话,你除了有个地方稍微疙瘩了一下之外,其他地方都读得非常通顺,而且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是多么扎实。更为可贵的是,我发现你努力地把周晔的心情和巴金的心情糅合在一起,着好。巴金是亲眼目睹了这一幕,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幕,我们一起来读,预备,齐。
生:(齐读)“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
师:那么除了孩子,还有哪些人也曾经得到先生的这份爱。打开课本,快速地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那就是“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来,放开声音,自由地,快速地读。读着读着,把最能够拨动你心弦的句子,也就是读到这儿你的心会轻轻一颤,你的心波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像这样的句子,用浪线把它划出来,好吗?
生:好。
师:孩子们,先让我听到你们朗朗的读书声,那在我心目中是一首美妙绝伦的交响曲,把它奏响起来,先读课文,开始。
(生有齐读的现象。)
师:哎,大家自个儿读,好吗?声音放开来。
(生投入地自由读课文。)
师:划好的同学给我一个眼神。好,同学们,我们都在认真地十分投入地读课文,我看见有的同学划了一条波浪线,线特别的美,有的同学划了两处,有的同学划了三处,真好。不管划了几处,总有一处是最让你的心弦怦然心动的,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好吗?没有划好的同学,请你把笔先停一停。来,我请你来。
生1:“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这说明爸爸和伯父和关心那个车夫。因为那个时代的车夫受人歧视,而爸爸和伯父却是那么的关心他。
师:你的心是多么得细腻。这段话是直接描写爸爸和伯父救护车夫的,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跟他一样的,也划下这段文字的同学,请把你的手举起来。
(大部分学生举手了。)
师:好,你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好,把手放下来,没有划的,老师建议你们用浪线把它划下来。好了吗?来,拿起书本来,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来读一遍。
师:这段话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请你再细细地读,一边读,一边看看后面的插图。如果请你把目光聚焦在鲁迅先生身上,先生的哪一个动作最打动你?
生:半跪着。(有孩子情自禁地说出来)
师:哪个动作?
生1:半跪着。
师:你是——
生2:半跪着。
师:你是——
生3:半跪着。
师:你——
生:半跪着。
师:什么样的跪才叫“半跪”?你说。
生1:双膝盖快接近地面了。
师:是吗?“半跪”是怎么样的跪?
生2:一个脚接触地面,一个脚在站着。
师:孩子,你能试一试吗?
(生2上来演示“半跪着”的动作。)
师:你这样半跪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2:变得很低了。
师:你的感觉?
生2:比较难受。
师:谢谢你,请回去。同学们,请看,(示意同学们看大屏幕)透过文字的背后,那隐隐约约的半跪着的正是鲁迅先生。请把眼睛闭起来。(学生闭起眼睛,静静地等待着)画面突然间在你的眼前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只见,伯父小心翼翼地夹着,轻轻巧巧地敷着,一点一点地洗着,一圈一圈的扎着,我们分分明明地感觉到就在这凄风冷雨中,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睁开眼睛,你感觉到吗?
生:感受到了。
师:感受到了,就赶快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哪些文字,能够证明先生就这样半跪着好长一段时间。找到一句,就举手。
生1:“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
师:天都黑了,在开始的时候……
生1:有一天黄昏的时候。
师:你注意到了时间的变化。你读书真细。还有哪里也看出半跪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
生2:“我站在伯父家门口看着他们,突然感到深深的寒意,摸摸自己的鼻尖,冷得像冰,脚和手也有些麻木了。”因为周晔自己都觉得冷了,伯父就应该更加冷。
师:是呀,她的手和脚都有些麻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还有没有?(学生在思考)请你关注先生救护的那一段动作,最后一句话,谁来读一下?你来读吧。
生3:“伯父拿来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师:是啊,敷上药,洗干净,一圈一圈地扎好绷带,那岂不是半跪了……
生:很久。
师:孩子们,你要知道现在面对着这位素不相识的黄包车夫,半跪着的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那可是当时的名流之辈,那可是当时受全国人民景仰的鲁迅先生。这一跪,你觉得跪出了什么?
生1: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人民的关爱。
师:跪出了关爱。你说,跪出了什么?
生2: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的人十分关心、爱护。
师:跪出了关心,跪出了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