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识字教学要则——依据汉字特点,析形索义,因义记形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识字教学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
▲缺乏“规律”意识正是我国语文教育质量长期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2.识字教学现状——机械教学,死记硬背,错别字多。
——1998年1月16日,李岚清副总理考察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时的言说
▲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象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你看,倚木为休,合手为拿,分手为掰,“牛”和“羊”紧紧抓住了角的不同指向,使温顺听话的羊的形象和牛气冲天的形象迥然不同……然而,试问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借此引发孩子无限遐想,催生他们的创造吗?我们的孩子习惯了字形分析,习惯了死记硬背,他们很少能从识字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学习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
3.识字教学的根本出路——依据汉字特点,音形义有机结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李连宁司长语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字义以及在语境中运用的能力。
▲要把符合儿童心理与符合字理结合起来,探索提高识字效率的新路子……可以说,根据心理、字理合理安排识字的序列,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也肯定是一个具有丰富多彩答案的课题。
▲评价一种识字方法的优劣,首要的标准就是看它能不能尽量地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更快更牢地识记汉字。
——著名文字学研究专家佟乐泉语
字理——识字析词的根本
黄亢美 |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有奠基作用,而且还承担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任务,可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是何等的重要。
小学阶段要求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因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所以,主要应掌握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声字时的形旁形义特点,这样就能较快地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能“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汉字。例如:
学了“火”字并懂得“火”作形旁时变写为四点底“灬”(“燕”字的四点底是燕尾的变写),那么,就能自觉地析解“煮”
、“烈” 、“烹” 、“照”、“熬” 等字的形义
学了“首”字(表人头)并懂得“首”作形声字的形旁时变写为“页”,那么,当学到“顾”、“颈”、“项”、“颜”、“顶”、“须”、“烦”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人头”去析解它们的形义。
概言之,懂得常见的偏旁部首的含义,掌握了像“大”、“男”这类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基本构字原理,那么,学生就能真正地形成识字的能力。如此的依据字理教学,当汉字出现在学生眼前时,就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画,既能使他们意义地识记汉字,又能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右脑潜能。
广义的字理教学不仅指依据字理进行识字,同时还指依据字理对词语进行析解,简言之字理析词。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词语解释,一般为查字典找义项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而字理析词就是从本源上了解该词的本义,而后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选择适当义项理解其文中义,这样的析解方法能抓住根本,诠释到位,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文中义,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据此,可以说字理析词应该是词语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字理析词的基本要则是“分解——组合”,具体操作过程可为:
1.
分解词语即是对词语的内部结构进行分别析解。如果是合成词就先把词语分解成若干
个词素,再对其中的重点词素进行析形索义,探寻本义。如成语“名列前茅”,先把它分解为“名、列、前、茅”四个词素,单个的看“名、列、前”三个字的含义不难理解,只是“茅”字在文中的含义有些模糊,所以,重点从字理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是“茅”而不是“矛”。经过字理析解,知道“茅”是形声字,艹形矛声,指茅草,古代军队外出征战时,先头的前哨往往以茅草为旗在前探路,遇有敌情则举旗通知后军(另说野战中军旗破损后扯茅为旗),因此,“前茅”就是举着茅旌的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2.
由举茅旌的人走在队伍之前引申出前面的意思。在“分解词素”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合会意”, 即把“名、列、前、茅”四个语素串联组合起来,其词义即是——名字排在前面,就像举茅为旗走在队伍前一样。所以,“名列前茅”不能写成“名列前矛”。
3.
据文取义即是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理解这个词的文中义。如“名列前茅”
在文中的语境是“在这次全校田径运动会中,我们班的多项竞赛成绩均名列前茅”。在这里,“名列前茅”的词义就是特指班级的田径运动竞赛成绩在全校是最好的,名次是排在最前面的。
比较品味就是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采用换词法进行比较,从而品味和感悟出作者遣词
造句的得体和精妙。如上句如果不用“名列前茅”来表达而改换成“成绩最好”,“各项竞赛名次都排在前面”,这样的表述意思虽然都一样,但用“名列前茅”则显得简洁,特别是在学校这个环境里,书面语的气味更浓些。
此外,有些重要的词语在以上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性的造句训练,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依据字理析解词语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识记词形词义,特别是对一些近义词的比较品味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五彩池》一课中有“水池周围的树木长得很茂盛,五光十色的倒影使水池更加瑰丽”的句子,句中的“瑰丽”换成“美丽”行吗?哪个更好呢?依据字理析词法先把“瑰丽”分解为“瑰”和“丽”,“丽”是美丽,词义学生容易理解;“瑰”是斜玉旁,斜玉旁的字与碧玉、瑰宝有关。由此可知,“瑰丽”即是像碧玉般的美丽。“瑰丽”为什么会比“美丽”好呢?联系句段中的内容,原来“五彩池”中的水清澈透底,在阳光的映照下“五光十色”,就像碧玉般晶莹透亮。由此可见,“美丽”显得空泛,而用“瑰丽”就联想到“碧玉”,以之描写“五光十色”的池水就显得十分的和谐得体了。
对大部分的词语来说是可以先依据字理进行析解理解其本义,而后联系上下文找出它的文中义的。一般来说,下面的词语应当重点进行字理析解:
1.便于字理析解的词语。一些汉字由于演化和简化已很难从字理上去认识它们的形义,但大部分的汉字还依然保留着“六书”的特征,就是相当部分的简化字也还是依据“六书”简化的,对大部分的汉字来说还依然是有字理的,那么,由汉字构成的词语大部分也是可以进行字理析解的。如下面的词语:
“名副其实”的“副”用“刂”表形是因为它与刀有关——古代未发明纸之前,借债的数据刻写在竹片或木简上,然后用刀一分为二,借债和放债的各持一半。还债时合二而一,两个半片合起来数字才完整的显现。概言之,“副”就是“一分为二”而又“合二而一”的意思,只有二者组合时相符合的才能称为一副,我们现在常用的量词“一副眼镜”、“一副对联”、“一副手套”等都具有这个含义。“名副其实”就是名字与实际这两者相符合的意思,所以应用“副”。而“付”是交付、付出的意思,与“名”和“实”搭配上没有关系。再如“负隅顽抗”的“隅”是形声字,“阝”横倒过来就像山岭的形状,所以从“阝”的字一般都与山岭或高地有关,“隅”就是山岭的一个角落或旮旯的意思,所以“负隅顽抗”就是指敌对的一方龟缩在山岭低洼处或旮旯里顽抗,喻指敌对一方大势将去。理解此义就不会把“负隅顽抗”写成“负偶顽抗”,因为“偶”的形旁是“亻”,特指两两相伴的人,与人有关。
2.字形近似的词语。一些词语由于关键字词的构形近似,学生极易混淆写错,对这些词语只有依据字理析解,才能从根本上分辨清楚它们的正误。如:“姗姗来迟”原义是指像小女子一样行走轻盈缓慢,所以“姗姗”两字是用女子旁,理解了这样的字理就不会把“姗姗来迟”写成“珊珊来迟”,因为“珊”是形声字,形旁“王”是斜玉旁,与玉石有关,而与人的行走动作则毫无关系。再如“毫不松弛”的“弛”是弓字旁,它是特指弓的松缓,弓的松弛与扩张是相对的,所以应是弓字旁的“弛”,它与马字旁“奔驰”的“驰”没有关系。“帐篷”一词中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帐是布巾做成,所以从巾;古代的篷多为用竹篾和竹叶编织而成,所以“篷”用竹字头表义,学生理解此义就不易把“帐篷”写成“帐蓬”甚至“账蓬”了。
3.比较关键的词语。所谓关键词语一般是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比较重要的甚至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如:
(1)文题中的关键词语。如课文《趵突泉》主要描写趵突泉的泉水喷涌而出,浪花翻滚的情形,“趵”是足字旁,足就是脚,趵的本义是跳跃的意思;“突”是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表示非常急速。顾名思义,“趵突泉”是跳跃的泉,是奔涌而出的泉!从字理上理解了“趵”与“突”的本义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地品读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是怎样表现趵突泉水势“趵”与“突”的情势,这样的析解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的。
(2)文句中的关键词。如《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抒发了诗人李白流放夜郎国途中遇赦返回时的愉悦心情。为什么要“早发”,有多“早”呢?这都与诗人的心情有关。教师抓住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朝”字进行字理品析—— “朝”会意字,可把字拆分为 “十”(草)、“日”(太阳) 、“月”(月亮)几个部件,组合会意为天刚放亮,一轮红日在草丛中刚升起来,一弯残月马上就要退落下去了,这就是清晨。是啊,这么一大早就要辞别彩云缭绕中的白帝城,足见诗人急于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愉快心情。
(3)文句中的难点词。运用字理析解课文中一些难于理解的词语,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如《中国石》一课中的句子:“忽然,她惊叫起来:‘雄鸡,这块石头像雄鸡!’我接过来一看,真是块像雄鸡的天然肖形石。”翻看课文的注释,“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如果这样来记这个词语解释那就是死记硬背了。先把这个词语进行分解为“肖、形、石”,“形”和“石”的字义容易理解,难理解的主要是“肖”。“肖”字是会意字,从小从月(肉),意为小孩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小肉(是父母亲生养的),因此,小孩一般都很像父母的。由此引申出相象,好似的意思。例如词语“肖像”、“惟妙惟肖”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法理解了“肖”的本义和引申义后,对“肖形石”就是“像某种形状的石头”的解释就能有意的识记了。 再如《雷雨》中“彩虹”一词的“虹”为什么是“虫”字旁?《雷雨》中,“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为什么表示慢的意思的“渐”字用三点水作形旁?与水有什么关系?像这样的词语只有通过字理析解的方式才能真正的解决难点。
字理析词是字理识字的发展,是语言文字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以形象性、趣味性、科学性、深刻性深受教师的喜爱,也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让学生深切地感悟汉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当前语文教学呼唤回归本色的时期,我们对字理析词这一最能体现母语规律的教学方法应引起高度的重视!然而,由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受到“汉字落后论”、“拉丁字母万能论”的影响,对汉字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很不够的,师范院校古今汉语教材中有关文字学的知识非常苟简,因而,即使师范院校毕业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般来说他们的文字学基础还是不够扎实的,相当部分的教师教了多年还一直把“热、煮、烈、烹”等字的“灬”说解为与水有关;把“阻、陆 、阱 、降 、险” 等字的“ 阝”说成与耳朵有关,等等;在词语解释中,除了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找意项外,几乎再没有其它的析词招法,究其原因,乃文字学基础薄弱所致。由此可见,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使学生能依据字理去创造性地学习汉字和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