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详细

(2009-05-28 18:34:25)
标签:

杂谈

               《杨氏之子》实录及解读(于永正)

文章作者:于永正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8·10C 2009-1-5 16:12:35 执教/于永正 评析/李兴举

【文本呈现】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教学实录】

 

    一、谈话导入

 

    (背景:去年于老师曾给本班执教过一课《卜算子·咏梅》)

    师:同学们,咱们是老朋友啦,五年级时我们一起学习过一课,你们还记得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谁来背一背?(指一名学生背《卜算子·咏梅》)

 

    二、疏通课文

 

    师:你们真不简单,这两首词我们学过一年多了,你们还记得这么清楚。

    (大屏幕出示《杨氏之子》一文。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注视屏幕。)

    今天这篇课文你发现与我们上次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一篇古文。

    师:古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

    生:古文比现代文简洁。

    生:像古诗一样凝练。

    生:故事有趣,但不好读。

    师:同学们,学好古文能增长很多知识。我们不但要把唐诗、宋词、元曲学好,还要学一些文言文。于老师小时候上学没学好古文,至今还感到遗憾。

 

    【评析: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是于老师的教学艺术之一。他真诚感人的话语是那么打动人心,不仅是学生,就连听课老师也会产生学习的渴望。】

 

    师:(于老师把目光转向大屏幕)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古文读一读?

    (生纷纷举手,师指一生读。发现有一个地方断句含糊,又指一生读。第二个学生读得很好。)

    同学们要注意啊,梁国是一个地方。(于老师一边读文,一边指导学生断句,反复示范文中人物对话。)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生读完一句,于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很好,太棒了。完全正确。

    再请一位同学读。“你读,要超过女同学啊。”(像指导女同学一样,再指导第一句。待读完一句,让全体同学一起读第一句。再让男同学接读。)

    师:不错。请坐下。

   

再听我读一遍。现在你们都不要看书,看于老师的脸。(于老师一边读,一边通过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还原语言文字的形象。)“杨氏之子”。“子”是个小男孩,读的时候,心情是轻松的,是高兴的,要好玩。因为是小孩的事。(于老师又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课文。)

 

   

【评析: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是语文课的基本要求,任何好课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于老师的课之所以扎实,就是因为他真心为学生,切切实实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学习是一种乐趣。好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能激情激趣。】

 

    师: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个古人的话说成现代的话,把古文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一说。“梁国杨氏子九岁。”谁来说?说错了没关系。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有个男孩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你也真聪明!谁还愿意再说一遍?或者重复一遍,或者说得更好?

    生:梁国有位姓杨的,他的儿子九岁了,非常聪明。

    师:梁国这个地方有一户姓杨的人家,这个姓杨的人有一个儿子,今年九岁了。——这个孩子姓什么?

    生:(齐)杨——

   

师:要记住啊!他是杨家的后代,当然姓杨啦!咱们班有没有姓杨的?站起来。(两名学生站起来,于老师拍着一位同学的肩头)哎哟!你们杨家的上辈、上上辈、上上上辈,(众笑)有一个男小孩,甚聪慧。这是值得骄傲的啊。你们也甚聪慧,是吧!(面向全体同学)这小孩姓什么来着?

    生:杨——

   

师:记住了!我为什么反复问同学们小孩姓什么,有用意的,后面再讲的时候你们要注意啊。我还有一个字想给大家写一下。(于老师半蹲着向上伸着胳膊一边板书一边讲)“惠”,卧钩卧倒,要写好这个字,“心”字底要写大点。把手伸出来,再写一遍,大点啊!卧钩卧倒。两点要生动点。(于老师笑眯眯地晃动胳膊示意“心”的两点,众笑。)关键要写好心字底。

    “惠”和“慧”在古代是一个意思。(板书“慧”)接着往下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你说这句话的意思。

 

    【评析:于老师始终不忘自己教的是一群孩子,所以总是不断鼓励学生,时而引导,时而讲解,时而感悟。谈笑风生,课堂充满情趣。】

 

    生: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父亲的儿子出来。

    师:“乃”就是“就”。“父不在,乃呼儿出。”谁叫的?

    生:孔君平。

    师:孔君平叫的吗?

    师:孔君平拜访他的父亲,父不在家,就叫他的儿子。这里省略了许多内容。我们推想一下,可能是哪些人开门?

    生:我觉得第一种可能是妈妈见孔先生来拜访她的丈夫,她的丈夫不在家,她把孩子叫出来的。

    师:学一学。

    生:嗯,这样吧,先生,要不你见见我家的孩子吧,我家的孩子也很聪明的。

   

师:(笑)噢,这是一种可能。妈妈还可能会说——哎!孩子,快出来!快出来!你孔叔叔来了,你先过来陪孔叔叔坐一坐。如果是佣人,譬如说,他一开门,一见孔先生忙说,对不起,孔先生,我家主人不在家。(以不同角色描述)孔君平问:“哎!他小孩在家吗?我就喜欢那小孩。”“在在。哎!快出来!快出来!孔先生来了!”我们知道古文十分简练,像这篇文章中它省略了一些叙述文字,这要靠思考和想象去补充。

 

    【评析:古文简洁,但不详细,有些地方还要靠推测。于老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师:再往下说。“为设果,果有杨梅”。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请。

    生:那个孩子给他端上来一盘杨梅。

    师:有不同意见吗?你(指刚才发言的学生)注意听别人的发言。

    生:孩子为孔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

    师:(问前一个发言的学生)你接受这个意见吗?

    生:接受。他端来的水果不光有杨梅。

    师:对,不是一种水果,有几种,其中有杨梅。

 

    【评析:学生理解对了,于老师予以肯定;学生理解错了,于老师予以指正。反思我们的公开课,对学生的回答一度只许肯定不许否定,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

 

    师:你看这个姓杨的小男孩为这个姓孔的先生,端上来一盘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杨梅的“杨”字怎么写的?看清楚,怎么写的?木字旁。和杨氏的“杨”怎么样?

    【评析:这是于老师第二次强调这个“杨”字了。用心良苦!】

 

    生:一样。

    师:孔君平跟他幽默一下。“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这句话意思是什么?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我们家的果子。

    师:“我们?”“君”是“我们”吗?“君”是什么意思?是客气。坐下思考,思考好再举手。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可是你家的果子啊!”

    师:这是你家的果子,明白啦?这话听清楚啦?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几句,你来试试。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问——

    师:不是问,是说。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用今天的话来说,还要再加上几句,我的意思谁明白啦?

    生:孔君平指着杨梅说:“这杨梅和你一个姓,是你们家的果子。”

   

师:明白了吗?你呀,姓杨;杨梅呢,它也姓杨。两个“杨”是一个字。看来,杨梅是你们家的果喽。清楚了吗?往下说。“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禽,先讲禽。

    生:禽是家养的一种动物。

    师:这里的“禽”不是家禽,“禽”指的是鸟,飞禽走兽嘛。用今天的话来说——

    生:最后一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儿子听了这话回答说:“孔先生,您姓孔,孔雀也姓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师:“未闻”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听说过。

    师:好的。既然读懂了,再朗读一遍吧。大声地读。(生读)

   

【评析: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让学生感受文意,老师在学生不懂的地方给予适时适当点拨、讲解,让学生在“跳一跳”中不断采摘到新鲜红艳的桃子,自然会兴高采烈。于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读书,总能让学生在读中活跃起来,使“文意兼得”。】

 

三、背诵积累

 

    师:看谁记忆力超常,现在就会背了,站起来,勇敢试一试,考一考记忆力。总是你第一个举手。

    生:我觉得我可能——

    师:别“可能”,自信一点来。

    (生背)

    师:掌声。(全体鼓掌)

    师:只错了一个字!不得了!握握手吧!(于老师和学生握手)

    师:谁再来背一遍?(一生背)

    师:一个字没错!掌声送给他。

(全体鼓掌)

    师:叫什么名字?

    生:李宇。

    师:还有谁会背吗?(又指一生背)

    师:太好了!掌声。(全体鼓掌)

    师:大家一齐来背。(生一起背)

 

   

【评析:短小的课文,于老师都是力求使全班同学达到会背的;长些的课文,也一定要让学生读熟。把课文读熟,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我们许多老师把握不住读到什么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显得很匆忙。于老师的课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四、品读文本

 

    师:现在于老师提一个问题:你从哪儿看出这小孩“甚聪惠”?(板书:聪惠)

    师:先告诉于老师“聪惠”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你说了,“惠”就是“慧”的意思。

   

师:是的,“惠”是个通假字,它和“慧”一个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慧”呢?这个“惠”的意思多啦,仁爱,善良,温顺,好处,等等。眼睛看着它,再看杨氏之子的表现,你们觉得这个小男孩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个杨氏之子不但很聪明,而且很乖。

    师:好一个乖孩子!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讲得多明白!小孩又聪明又乖,明白啦?

    生:(齐)明白了。

    师:先看他聪明在哪儿?默读思考。(生默读)

    师:知道了吧?请后面的那个同学说。

    生:他聪明在反应很快,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他马上想到了孔君平他的姓和孔雀这个动物,马上就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反应快”,是不是啊?

    生:(一齐)是——

    师:反应快,而且立即就进行“反击”。这叫什么?

    生:会说。

    师:他的聪明还表现在哪里?

    生:还会听。

    师:嗯,还会听。(板书:会听 反应快 会说)他是怎么会听的?从哪儿看出他是会听的?(较长时间的等待)

 

   

【评析:教学节奏的快慢是由教学内容的难易、轻重决定的,需要涵泳、意会的地方,不要那么匆忙。热闹、活跃并不适应深思琢磨。于老师既善于备课时对教学节奏进行预先设计,又善于在教学进行中即时变化。因此,他的课总让人感到自然、清新、朴实。他是为学生服务的,他是配合学生的。】

 

    生:在孔君平指着杨梅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换了别人,可能会想:这不就是我们家的果子吗?这有什么可说的。可是他却从中听出了另有意思。

    师:说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