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2022-03-31 21:43:31)
标签:

转载

2020年11月21日,农历十月初七,星期六,我与宋师兄报名参加了“三人行”户外徒步活动,前往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穿越了几座原生态石村聚落。一栋栋依山而建的石屋,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2021年11月13日,农历十月初九,星期六,我与宋师兄再次报名参加“三人行”户外徒步活动,再次前往淄博市博山区石门乡,去探访那几座难以忘却的古石村。所不同的是,上次是雨雪天,今日是大晴天;上次是我与宋师兄参加,今日多了一位安老弟。

早上七点钟,大巴准时从济南市立五院对面发车,沿经十路东行,越过章丘,从淄川往南拐,进入博山区,穿过石门村和石匣村,终于在一个东流泉村口停下,路上耗时接近三小时。我随众驴友下车,举目一瞧,哇塞!眼前呈现一片依山而建的古石村,高低错落,古意盎然。村中有一条清澈的山溪,名叫石臼河,是孝妇河的一条支流。它自南向北穿村而过,将东寨、西寨两山夹持中的这片古村落,自然分为东、西两个村,即西流泉村和东流泉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昔日两村本为一家,统称“西流泉村”。“西流泉”的名字,从三百多年前便有记载。1936年《张氏支谱》载:“我五世祖进学,自莱芜要关庄迁居西流泉庄,历九世矣。”若按“一世”三十年算,“历九世”,就是经历了270年。据此推测,清初已有“西流泉”之名。清乾隆十八年(1753)《博山县志》和1937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西流泉”。1961年,随着村落规模扩大,西流泉村被拆分为两个行政村,即现在的西流泉村和东流泉村。

既然名为“西流泉村”,村子应该与“泉”有关吧?事实确如所料,这里是先有泉,后有村,村因泉而建,亦因泉而名。这眼山泉位于东寨山西麓、石臼河东畔,因泉水向西流淌,于是先民就给它起了一个颇为直白的名字——西流泉。该泉常年不涸,水质优秀,1957年于泉眼处建蓄水池,至今仍为两村共用饮用水源。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西流泉村与东流泉村在村北口相接,两村共用一个广场。广场虽不大,但足够大巴掉头,还可以停放少许小型车辆。周围建有宣传橱窗、健身器材、公交车站牌等。我们沿石臼河东岸进入西流泉村,开始了我们的徒步之旅。

走进西流泉村,满眼皆是石屋,从石臼河东畔向西寨山坡延伸。这些石屋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布满了大半个山坡,打眼一看,简直就是“江北的苗寨”。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石屋多为一二层,也有些为三层。各层功能不一,一般情况,一层用来盛放农具农资,二楼用来生活起居,若有三层,还可营造更为雅致的乡野情调。几百年过去,一座座石屋,就像一座座坚固的堡垒,不仅为村民遮风避雨,还为村民提供安全的庇护。它们虽然饱经风霜雨雪,历经过多次修缮、翻新和重建,却依然保持了石屋的古韵,透着一股原始拙朴的味道。

石屋的用料很讲究,虽都是石头,却不随意凑合。不像有些古村的石屋,搞一堆不规则的石块,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因形叠放,靠相互咬合来维持稳固。那样虽然更显原始,却粗糙简陋,不够雅致。西流泉村的石屋,所有墙体皆由方形石砖垒砌,石砖大小相近,切割平整,层层堆叠,一丝不苟。这些平整坚硬的石墙,经过几百年岁月的磨砺,如今钝化了尖锐的棱角,泛着柔软的光泽。初冬的阳光照耀在石屋上,泛着温柔的光泽,默默伫立的石屋,就像安静享受冬阳的老者,那么随顺,那么祥和。我禁不住以手抚摸,竟然被意外的感觉震惊了——那感觉,根本不像触摸冰冷之石,而像握着鹤发童颜的老者的手,圆润柔和,亲切温暖。啊,这不是无生命的坚硬岩石,而是村民世代栖息的寓所,是家园,是乡愁,是情感的寄托之所,是永不磨灭的记忆。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每一座石屋都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你看那门那窗,或平或拱,形式各样;你看那门扇那窗棂,用木讲究,或槐或榆;你看那墙上和门楣上,或石雕或砖雕,既有装饰作用,又有独特的建筑艺术价值;你看那尖尖的坡顶,或急或缓,既能有效排水,又有美观效果……石阶蜿蜒,在山坡上倔强地延伸,将错落有致的石屋勾连;石桥座座,横架于石臼河上,将两岸的温暖和问候传达;再加上村里随处可见的石碾、石磨、石庙、石槽、石桌、石凳等,简直像是进入了“石头文化”博物馆。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徜徉在古石村中,突然,我的心头掠过一丝怅惘,在处处透着诗情画意的古村落,只有像我等匆匆过客偶尔前来瞅上几眼,却少有人长期隐居其中,日日消享这里的一切馈赠,岂不可惜!岂不可惜!可是很快,我的怅惘之情被石屋中传出的鸡鸣犬吠所驱散——从不时传出的鸡犬之声判断,很多石屋还是有人居住的。我顿时羡慕起住在石屋的主人,他们呼吸着深山的清新空气,静闻着山谷的天籁清音,既可免费享受世外桃源的风花雪月,又可按照自己的情趣,从容嫁接现代生活。这样的日子,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沿水泥路继续往山峪深处行进,前方到达蝴蝶峪村,同样是石屋满村,同样是高低错落。蝴蝶峪村,原叫黄鹿岭村,后改为黄鹿泉村。至今,村中仍可见“黄鹿泉”的痕迹。村中原有一泉,水在泉里为黄色,流出后方变清澈,于是称之为“黄鹿泉”。可村民们总觉得,“黄鹿泉”这个名字不好听,于是因村西南有条蝴蝶峪,而将村名更为“蝴蝶峪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村口路边有一块巨石,其形酷似青蛙,上刻“神娃”二字,成为村庄的标志之一。神娃附近,有一座纯石佛龛,里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它的最大特色当然是蝴蝶,据说这里的蝴蝶种类多,数量多,个头大,胆子大,一点也不怕人,就围在你身边飞来飞去,装点着你的每一步行程。蝴蝶的繁殖季节在5、6月份,每到那个时候,蝴蝶布满山峪,五彩缤纷,煞是好看。只可惜,现在是冬季,哪里有蝴蝶的影子。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蝴蝶峪四周山势不高,却陡峭俊秀。山上植被茂密,花草树木种类繁多,却极少看到耕地,只有峪底的水坝边零星点缀着补丁一样的小块菜地,真不知道过去村民们靠什么生活。山峪里泉水众多,谷底有泉,山腰有泉,接近山顶也有泉。泉名多有诗意,比如龙水潭、长寿泉、蝴蝶泉等。长寿泉边建有玲珑石桥和桥头小亭,飞檐斗拱,彩瓦石雕,十分精致。所经之处高低错落几潭深水,虽是冬天,仍碧绿碧绿,为满目萧疏的冬季平添了一丝春意。潭水附近,散落着几家山村酒墅,临崖而立,临水而居,既可品尝山间野味,又供游人休闲赏景,趋归山水自然。

蝴蝶峪村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是依托山涧形成的带状村落格局,整个村子东西向分布在峡谷、山梁上,沿河右侧的房子坐落在陡峭的地势上,似一串串珠子镶嵌在石臼河岸边,多数院落因地制宜集中连片建在山坡上,道路多由陡坡、石板和台阶形成,建筑材料就地取材,房屋的构件以及碾、磨、猪食槽、拴马桩、石堰等,皆取用当地的“十八陉”石头。有几家规模较大的新建的房子,也全是用石块砌成,与老房子浑然一体。近百幢老房子在不断修葺中使用至今,保存着“古石山寨”的风貌特征。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蝴蝶峪村位于山谷的最深处,穿过蝴蝶峪村,接下来就是今日徒步最艰难的路段——穿过密林,登上山巅。山路在立陡立陡的坡上延伸,一会儿穿过柏树林,一会儿穿过灌木丛,一会儿要踩着残留的积雪,你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留十二分小心。好在都是老江湖,虽然相当刺激,却是有惊无险。当我们登上了山脊,放眼四望,不仅惊呼——哇噻,好美的风光!登山时的艰辛顿时烟消云散。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山脊上是茅草的世界,密密的,高高的,在冬日的风中轻轻摇曳,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顽皮的驴友躺在草丛中,立即隐没在无边的草场之中。只有风儿掠过时,茅草弯下了腰,才显出了草丛中懒洋洋的驴友。哈哈,想起了那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最亮眼的,要数那些散布在茅草丛中南蛇藤,经过秋冬季节风霜雨雪的浸染,红色的叶片已经脱落,但成熟的果实仍然高傲地挂满枝头。累累硕果竞相开裂,露出鲜红色的假种皮,宛如颗颗宝石。它们生长在坡地上、石缝间、草丛中,鲜红艳丽,颇具野趣。爱花的驴友纷纷上前,攀折其枝,据说带回家中瓶插,可以装点居室,令满室生辉。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环顾四周,峰峦如聚。山上梯田层层,山下村舍点点,林间积雪片片,一派“山雪别云岫”的冬日美景。近年来,这一带成了驴友的天堂,多条徒步线路吸引着各地驴友纷至沓来——东北望,蝴蝶峪村与东、西流泉村一水相连,那是我们来时的路;南北方向与周边的恶石坞村、龙堂村等只隔一道山;东寨之下,和尚房村与恶石坞村隔山相望,和尚房村是电影《武松》的外景取景地,其古村韵味,绝不亚于我们今天穿越的几个山村;西边不远就是齐长城遗址,那里的双堆山海拔828米,双堆山西侧的逯家岭村、卧云铺隶属莱芜,我曾多次计划跟团随游,皆因有事而错过。明年,可一定要抓住机会哟!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领队招呼大家陆续下山。当降至谷底时,我们已经置身于下恶石坞村。这段沟壑狭长而幽深,下恶石坞村就坐落在谷底,好像与世隔绝。抬头望,两侧悬崖夹立,而上恶石坞村就坐落在悬崖的上头。大胜领队招呼大家拍集体照,然后在村中就餐。餐毕,大家自由活动。我与宋师兄、安老弟在河边找了一个简易石桌,纷纷取出自带的食物菜肴,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头上阳光照着,身边喝水流着,山谷的风吹着,如此用餐,简直如仙人一般。

酒足饭饱之后,开始游览下恶石坞与上恶石坞。上下恶石坞之间,原有一个高高的石阶相连,前几年打通了水泥路,开着车就可以盘旋爬上石壁。恶石坞是山东石村聚落的典范,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上恶石坞村的悬崖边,立有一块村碑,正面刻“阿石坞”三个大字,背面刻阿石坞村的历史简介。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阿石坞”原名“恶石坞”,亦写做“恶石屋”。清乾隆十八年《博山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续修博山县志》,均载村名为“恶石坞”。根据村中曾经留存的庙碑推算,明万历之前这里便有村落,距今应有400年左右历史。恶石坞之名缘于村南的一个山洞——老洞。先民初来此地,定居于老洞中。老洞周边地势险恶,沟深林密,乱石嶙峋,故定村名为“恶石坞”。后来,陆续有村民搬到山下居住。上世纪六十年代,该村被一分为二,按居住地势分别称为“上恶石坞”和“下恶石坞”。悬崖之上的称作“上恶石坞”,简称“上恶”;悬崖底下的称作“下恶石坞”,简称“下恶”。再后来,因村民嫌弃“恶”字难听,故将“恶”改为“阿”,于是“恶石坞”就变成了“阿石坞”。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村里干净整洁,路面了无杂物,各类物品摆放有序。满村都是石屋,山墙雕饰多样,窗户造型各异。一座座石屋依山而建,很少有朝向一致的房子,更无法讲究坐北朝南,这样反倒有了高低错落的美感。石屋多为两层,房脊高耸,坡顶尖尖,台阶狭长,古巷悠悠。也许是人少的原因,也许是缭绕的云雾使然,村里特别幽静,连雨雪飘落的簌簌声都清晰可闻。我憋了好长时间不敢说话,生怕一出声就破坏了这美妙的宁静。偶尔也会遇到村民,你若找他攀谈,他便热情地驻足与你交流;你若没有搭话的打算,他们也会投来友善的目光。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听村民说,阿石坞夏半年住人较多,除了本村村民,还有大批的“候鸟人”,他们中有作家,有画家,还有一些康养的老人。由于到了冬季,山上取暖条件有限,这些候鸟人都搬回城里过冬。待到开春之后,山花烂漫之时,大批候鸟人就纷至沓来。尤其是去年,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火热播出后,让阿石坞等古村落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旅游观光。很多驴友专门前来找寻取景点,一处一处打卡拍照。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转载]齐鲁行——再访博山古石村

由恶石坞村向北行走,不远即到东流泉村。东流泉村位于石臼河东侧,背依东寨,地势东高西低,“西流泉”就处于该村,可惜我没有找到。同样是错落有致的石屋,特点与前几个村差不多,不再赘述。

趁着队伍集合的空隙,我静静坐在东流泉村广场的石凳上,舒适地沐浴着阳光,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说。山谷清风,柔而不冽;密林鸟音,脆而清越;鸡鸣犬吠相闻,袅袅炊烟升腾,好一幅田园诗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