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2022-03-20 17:17:34)
标签:

转载

  匡山的石头真是太美了!一上匡山,我便被山上的石头深深吸引。

2017226日,农历二月初一。在这个舒适的周末的早上,我独自一人来到匡山,以兑现20多年前立下的誓言。那时我刚来济南求学,初登千佛山,从西侧山道拾级而上,在半山腰处遇“齐烟九点”坊。据碑上介绍,“齐烟九点”四个字源于唐朝诗人李贺的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州”即指济南,“九点”是指卧牛山、华山、鹊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药山、匡山等九座孤立的山头。记得当时我站在“齐烟九点”坊下眺望良久,只见济南北部云蒸霞蔚,岚烟缭绕,九点山峦好似烟波浩渺中浮起的九座小岛。我不禁浮想联翩,并立下“宏愿”,一定要将齐烟九点一一拜访。然而,20多年过去了,我竟然没有登上任何一座,说起来汗颜,实在枉为济南人!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今年立春时节,借着萌动的春意,我再次暗下决心:2017年,一定要完成对齐烟九点的造访。匡山,是我的第一站。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匡山是“齐烟九点”中最西边的一“点”。原名“筐山”,因山势呈东南——西北走向,斜而长,形似筐,故得名;还有一种说法,因“山石方隅,皆如筐形”而得名。后有人觉得“筐”字不雅,遂改“筐”为“匡”。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只要你在山上走一遭,就会发现,不仅整个山形似筐,而且上的很多石头也似筐,名之曰“筐山”,形象而准确!

匡山脚下,有一条环山石径,崎岖蜿蜒,随山就势。路边顽石横卧,形态各异,有的像筐,有的像鞋,有的像帽;有的像馒头,有的像鸡蛋,有的像三明治;有的像龟,有的像狗,有的像小螺号;有的像顽皮的孩童,有的像沉静的老者,有的像伟岸挺拔的英雄……徜徉在石头之间,我走得很慢,每每见到生动形象的石头,就不由自主地驻足围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辨认。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穿过一片嶙峋乱石,行至西北山麓,赫然呈现一块巨大的青石,石上竟然有白色的水流,一缕缕飘洒而下,稍陡的地方,更是形成瀑布之势。这不正是“清泉石上流”嘛!我大喜过望,直奔过去。走近了才发现,青石上根本没有什么水流,只不过是石头的颜色欺骗了我。所谓的“水流”,就是石头上有白色的线条。至于这石上白色如何形成,就不得而知了。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拐过一道弯,绕到匡山西麓,陡然发现自己已置身悬崖绝壁之下。抬头望,一块巨大的山石垂直壁立,直冲云霄,令人震撼。与周围凌乱的石头比,中间这块巨石算是很平整的,就像一扇巨门一样,守护着匡山的西侧门户;又像一面镜子,照着来来往往的游客,让他们反躬自问。站在峭壁之下,我不由想起林则徐写的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告诫我们,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必须坚决杜绝私欲,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人如果能戒除私欲,就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林则徐提倡的这种精神,令人钦敬,为后人之鉴。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在西南山麓,有两块完整的巨石,它们相距不远,但石上的图案却迥然不同。一块石头上刻满一条条流水线条,犹如许许多多的“川”字汇集造势,形成河流奔涌而下;也像耄耋老人额上的皱纹,深而清晰,沧桑而有力。另一块石头上则布满一个个闭环式印痕,它们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有的像印章,有的像月饼,有的像梨子,有的像水滴,有的像鞋底,有的像云朵……大概石头也有阴阳之分、雌雄之别,你看这两块石头,前者呈开放式姿态,奔涌向前,自强不息,就像周易里的“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再看后者,一副封闭、承载、包容的姿态,就像周易的“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两石默默相守,心心相印,任风吹雨打,心无旁骛,一如此时,无语地面对二月,静闻春风飘过。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绕环山路盘桓一周后,我开始从东南台阶向上攀爬。山路弯弯,山石耸立。走不远,赫然望见一亭,亭边树一石碑,石碑斜身而立,带着些许醉意,飘飘然隐约如仙。碑上刻有“太白读书处”五个红漆大字,字体雄健秀润。走近一看,落款为“甲子中秋朱庆澜”。朱庆澜(1874-1941)出生于济南历城县,自幼孤贫力学,后奔走东西,戎马南北,逐渐成长为将军。民国14年辞职后,长期从事慈善救济与抗日救亡事业。我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由朱庆澜命名的,当时词作者田汉在取名时本来想用聂耳初定的名称《进行曲》,是朱庆澜建议加上“义勇军”三个字,成为现在的《义勇军进行曲》。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太白”当然指的是诗仙李白,李白果真在匡山读过书吗?金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写道:“匡山,齐河路出其下,世传李白读书于此。”元初著名学者、文学家王恽在济南所作的七绝《匡山》中也曾有句云:“匡山说有旧茅庐,李白当年此读书。”但也有人指出这是一种讹传,而这个讹传是由杜甫的《不见》诗引发的。杜诗曰: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也就是李白去世的头一年。当时杜甫正流落四川,急切地希望李白能够早日回到四川与自己相见,其向往之意与思念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诗中的“匡山”究竟是指何地的匡山?对于这个问题,权威的说法是指四川的大匡山,李白幼时曾读书于该山的大明寺(见《彰明遗事》)。为什么出现济南匡山“冒领”这种事呢?原来李白自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离开长安后,便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市),长达十余年,其间曾两次来济南。所以有人就以讹传讹,将济南匡山视为杜甫所指的“匡山读书处”。宋代的计敏夫在《唐诗纪事》中就曾明确地指出:“太白隐居戴天大匡山,故杜诗云‘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学者多疑太白为山东人,又以匡山为‘匡庐’,皆非也。”尽管匡山“李白读书堂”为后人所附会,但却反映了济南人民对这位伟大诗人的热爱与怀念之情。清人王大堉在其《匡山》诗中说:

读书昔有李谪仙,或论居此或非焉。

斤斤考古我厌闻,青莲有知应冁然。

世间风雅多好事,不妨附会以流传。

况乎华不在咫尺,游咏昔有青莲篇。

嗟哉拘墟限实境,不见雪里鸿飞痕已造。

王大堉主张“不妨附会以流传”,这种误解反而促进了人们对文化的接受,又何必太较真呢!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南坡上长有许多松柏,杂以落叶的酸枣、构树、刺槐等,虽然皆长在石头的缝隙间,但有了植物的点缀,给匡山平添了许多秀气。据说,原来匡山之上有佛、道寺院,山门刻有“匡山禅林”题额。遗憾的是,这些古迹早已被毁,只在某几处还留下一些断壁残垣的影子。

匡山不高,海拔只有80米多,对我来说,攀登是一件很轻松的事,片刻工夫,便爬上山顶。山上有脊,两边堆满石头,中间现出一条曲曲折折的小道,有如天街。天街旁有亭一座,朱漆立柱,红瓦飞檐,坐落于峭壁之上,有玉树临风之态。回想起来,匡山之上共有三亭,皆无名字,心想有亭无名,就像美酒无名,饮之虽美,还是缺点底蕴。今天无事,不如给它们起个名吧。略加思索,三个名字呼之欲出:山脊这座亭因地势高、风声大,因此可叫“听风亭”;位处“太白读书处”的那座亭,当然就叫“读书亭”;而西南山麓的一座亭,是驻足躲雨的好去处,因此可叫“观雨亭”。三亭组合,正应了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的那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站在“听风亭”中,俯瞰山下,只见周围处处房屋,高矮错落,疏密有间。北部有药山、粟山、北马鞍山“三点”呼应,还隐约可见黄河对岸的鹊山;南面的英雄山、千佛山、佛慧山等群山层层叠叠、郁郁苍苍,望之烟霭弥漫,蔚然深秀,令人精神一爽。正如清代的郝植恭在《游匡山记》所言:“开轩远眺,西则平畴,漫衍如棋;东南千佛诸峰,如拱如立,层峦叠嶂,缥缈如在云霄间,为之流连顾盼者久之。”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匡山的最高处由几块巨石堆叠而成,从听风亭望去,整个峰顶造型奇特,就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紧紧依偎在一起。中间端坐的两位显然是家长,怀里抱着年幼的孩子,还有五个大点的孩子要么蹲在膝前,要么靠在身边,他们大概正摆好POSE等着拍照。如果换个角度,从西北方向观察这个石峰,但见巨石耸立,就像一个头戴围巾的老太太,坐在椅子上,身体前倾,向远处张望,似乎正等待读书的孩子回家吃饭。围着石峰转半圈,不由得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匡山因“诗仙”李白的光顾(姑且信之),所以就有了仙意。山上的石头,也因为李白曾在此读书而有了灵魂?要不他们怎么如此鲜活、灵动?我在山上逗留良久,沐浴春日阳光,感受春风拂面,与一块块石头进行心灵的对话,心想这大概就是神仙过的日子吧!

[转载]走遍济南——匡山之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